1400年過去了,至今人們還在傳頌這位福安先賢……

福安人薛令之是“開閩第一進士”,他打破了隋朝開科取士以來福建整整一百年的“科舉之荒”。他曾為唐代帝師,居官清廉,勇於諫諍,以廉明清正著稱。一千四百年過去了,至今人們還在傳頌先賢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的高尚情操。近日,《薛令之:開閩進士,清廉典範》一書作者之一、福安市文聯副主席薛建雄做客省圖書館東南週末講堂,與讀者分享該書所展現的薛令之的勁節清風——

東南網7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升文)薛令之是“開閩第一進士”,先為翰林,後遷左補闕,輔佐唐玄宗李隆基,勇於諫諍。在為太子師時以廉明清正著稱。故後,唐肅宗封其故居地為“廉村”,溪為“廉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廉”字命名的村莊。後世,福安百姓及官府因嘉其廉潔奉公推其山嶺為廉嶺。自此,福安“三廉”名標典籍,傳揚天下。

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这位福安先贤……

身為薛令之三十七世後裔和鄉土文化學者,薛建雄覺得有責任把先賢薛令之的精神發揚光大,特和陳智文共同撰寫了《薛令之:開閩進士,清廉典範》(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該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先賢薛令之令人景仰的勁節清風。

“綸言為草芥 臣為國家珍”

薛令之出生那一年,新興的大唐王朝已走過60多年的輝煌歷程。歷經唐太祖武德間的開創時期,太宗的“貞觀之治”時期和高宗的“永徽之治”時期,李唐天下,百姓因輕徭賦而能安居樂業。

“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聖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少年時期,薛令之在詩中直抒自己的遠大抱負,以出身寒微的將相蘇秦和韓信自比,勤讀詩書,自信靈谷中的魚龍終將如劍之出鞘,得遇於聖明君王。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24歲的薛令之高中進士,破閩文荒,成為“八閩第一進士”。這是自隋大業二年(606年)開科取士整整100年來,福建人第一次獲此殊榮。

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这位福安先贤……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他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這一盛世的締造,與李隆基廣納賢才分不開的。公元713年,薛令之被授予“左補闕”諫官之職,時年31歲。唐制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在諫院任職。這些官員“掌供奉諫諍,凡朝政闕失,大則廷議,小則上封”,即規諫皇帝,糾正朝政,另有彈劾百官之權。

有一日,唐玄宗命薛令之作一首“吟屈軼草”的詩,似乎有意在朝臣中倡導一種敢於諫諍的氛圍。相傳屈軼草是一種能指出奸佞的草,又名“指佞草”,其實就是諫官的象徵。薛令之飽讀詩書,才思敏捷,他以“屈軼草”的特性為詩眼,直抒胸臆,表達了諫臣忠誠、正直的品格。這首《唐明皇命吟屈軼草》(詩題系後人所加),流傳後世,也是薛令之在及第後,作為一名諫官最展抱負時期的寫照:託廕生楓庭,曾驚破膽人。頭昂朝聖主,心正效忠臣。節義歸城下,奸雄遁海濱。綸言為草芥,臣為國家珍。

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这位福安先贤……

薛建雄說,這首詩表明薛令之在從政過程中忠心耿耿、剛正不阿,他要學習忠臣的赤膽忠心與骨氣。詩末的“綸言為草芥,臣為國家珍”尤為後世所傳頌。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皇帝的聲音被視為草芥,臣子才是國家的珍寶。這句話其實是記載薛令之與唐玄宗關於“屈軼草”的對話,這足以體現當時唐玄宗從諫如流,薛令之備受重用及君臣間融洽的氛圍。

開元中後期,“因時極盛,好大喜功”的玄宗皇帝沉溺於享樂,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後來,宰相張九齡被李林甫誣陷遭免職,李林甫順利上位。擔任了宰相的李林甫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從此,朝中諫官無人再敢直言諫爭。薛令之被任命為東宮官太子侍講,時年56歲。然而,不管時局怎麼變化,薛令之依然鞠躬盡瘁,力輔太子。

“只可謀朝夕 何由度歲寒”

薛建雄說,談薛令之,還有必要說一說時刻準備謀反的安祿山。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薛令之早就看出安祿山“面有反相”,不斷告誡太子一定要提醒皇上,可是唐玄宗沒有接納意見。薛令之左思右想,權衡利弊,決定進行最後的進諫,諫醒唐玄宗。

薛令之藉著長安城朦朧的月色,在牆上題了一首詩。這就是那首題為《自悼》的名詩: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著易寬。只可謀朝夕,何由度歲寒?

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这位福安先贤……

這首詩的意思是:天空升起圓圓的旭日,晨光照在先生的盤子上。那盤子裡盛的什麼?是闌干邊生長的野苜蓿。匙子難以舀起澀味的飯食,筷子難以夾起稀少的菜餚。朝朝夕夕竟這樣將就地過,你怎麼能度過年末的歲寒?

苜蓿是在漢代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主要作為馬的飼料。薛建雄說,表面上看,這首詩無非是埋怨說:你瞧,連馬吃的苜蓿都成了我的早餐,唉,這日子真沒法過了!薛令之想借助這首詩,引起唐玄宗的注意及反思。

看了薛令之的《自悼》,唐玄宗很不高興,不但沒有反思自檢,還索筆題詩:啄木嘴巨長,鳳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啄木鳥嘴巴很大(比喻貪吃),鳳凰的羽毛很短(暗指薛令之才能不足),如果你嫌這裡條件不夠好,那就找一個桑榆暮景的去處,度你的老日子去吧!顯然,唐玄宗這是下了逐客令薛令之謝病告退,徒步東歸。薛令之為官長達40年,可是他告退沒有金銀財寶,只有兩袖清風。

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这位福安先贤……

薛建雄說,“(薛令之)徒步歸”,這是《唐詩紀事》專門為薛令之記下的一筆。“徒步”二字是他廉潔為官數十年的最好證明。從長安到閩東福安,何止千里之遙?年逾七旬的薛令之硬是靠著自己的一雙腳,步行數千裡。

回鄉後的薛令之,居於靈穀草堂,過著窮研經書、抱甕灌園的生活,深居簡出。

“嘉名肇賜自唐代 山水都表薛公廉”

後來發生的事情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李隆基連同大唐盛世從頂峰跌落,歌舞昇平煙消雲散。次年,唐玄宗逃亡,唐肅宗即位。也正是這一年,薛令之辭世,終年74歲。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他思及與薛令之的師生情誼欲召入朝。得知薛令之已卒,肅宗潸然淚下,“嘉嘆其廉”,於是“赦其鄉曰廉村,水曰廉溪”。清葉開樹《廉村仿古》詩云:“嘉名肇賜自唐代,山水都表薛公廉。”

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这位福安先贤……

薛建雄說,薛令之和他的“苜蓿人生”,註定千古流芳。“苜蓿”一詞,也早已成為形容學官清貧和廉潔的熟典,為歷代詩文家頻頻使用。如蘇軾就寫過“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對先生苜蓿盤”;蘇轍寫過“手植天隨菊,晨添苜蓿盤”。

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桃李在公門,稱人子弟之多。苜蓿長闌干,奉師飲食之薄”,也成為經典之句,深深地影響和教育著歷代讀書人。

風清可醒腦,月明可鑑心。廉村人秉持的清廉家風,穿過千年的歲月煙雲,正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堅實地融入進這塊古老的土地中。每年冬至,是廉村最為隆重的日子。不管有多遠,只要是從廉村出去的子孫,都不遠千里回到廉村祭祖,傳承祖宗留下的精神財富。

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这位福安先贤……

為了傳承和發揚廉文化,近年來,福安市加強對廉村古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挖掘,努力把福安廉村打造成一個集歷史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和集旅遊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廉潔教育基地。1999年,廉村被省政府授予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廉村被評為“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作為“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的勤學苦讀、清廉剛直影響後世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