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你觉得是哪四本书?

用户64325649


四大名著,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文化荒原中的宣传手段,也算是对明清小说的盖棺论定。

事实上,明清古典小说中,可以和四大名著媲美的还有不少,比如《金瓶梅》那是红楼梦是师傅,再比如《老残游记》可以补充四大名著没有官场小说的缺憾。

四大名著的特点是,各个类型小说都选出最优秀的一款。

  1. 神魔小说《西游记》,击败《封神榜》上榜。
  2. 江湖小说《水浒传》,击败《三言二拍》上榜,这个有点名不副实。
  3. 言情小说《红楼梦》,击败《金瓶梅》上榜。
  4.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击败《隋唐演义》《说唐》《说岳》等上榜。

同样的道理,知事君在各个领域都找出第一名,供大伙评选新四大名著参考。

1,武侠小说《笑傲江湖》。

若说武侠小说,当推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四个人,第一毫无疑问是金庸爷爷。

金庸小说十五部,评价最高三奇书《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其中,笑傲江湖以独特的政治讽刺性挂在榜首。

2,言情小说《还珠格格》。

若说言情小说,琼瑶三毛再到今天的严歌苓都是极其优秀的。流传最广的毫无疑问是琼瑶奶奶。

琼瑶剧是我们7080后一代人的回忆,最终再次成为90后00后的,只有《还珠格格》。每年暑假的热播,很能说明问题。

3,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建国后,历史小说太多了,仅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历史小说就有《李自成》《张居正》等很多种。不过真正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还是《大秦帝国》。

现在已经拍到第四部的《大秦帝国》是国内历史剧低迷情况下的异类,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秦帝国粉丝足够多,社会影响力足够大。

4,探险小说《鬼吹灯》



《鬼吹灯》引领了盗墓小说和探险小说的热潮,成为我过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鬼吹灯》后,《盗墓笔记》出现,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各种探险小说涉猎地域、古生物、古墓特别多。

之前的已经流行的恐怖小说大家周德东也有《罗布泊之咒》,悬疑小说家蔡骏有《荒村笔记》,那多的《凶心人》等那多笔记系列,都很强大。

5,玄幻小说《诛仙》

玄幻小说我接触的比较少,十几年前看诛仙整夜整夜不睡觉,那种魅力势不可挡。原谅我没有再看《遮天》等新派。当年的《诛仙》曾经沧海难为水,后来的,根本看不下去。

6,科幻小说《三体》

三体出现前,我国也有科幻文学,但与欧美差距很大,三体的出现,让我们科幻文学走上世界。

7,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

教科书式的官场升职记,让无数基层年轻公务员找回了工作的动力和激情。相比周梅森和张平这些传统大家,《侯》的传播更广泛一些。

8,宫廷小说《甄嬛传》

悟空问答中,《甄嬛传》一直是热门话题,不亚于西游记和红楼梦,比水浒三国粉丝跟更多。可惜我没看原著。

9,江湖小说《我是个算命先生》

江湖小说中,《江湖30年》《纸醉金迷》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我还是更喜欢《我是个算命先生》。这本书对民国以来的各种帮派斗争,江湖骗局有史诗般的描写。

从消除迷信,正三观角度,《我是个算命先生》比太多的神神叨叨的小说好多了。

10,鬼怪小说《青囊尸衣》

如果《聊斋志异》是一本长篇小说,成为四大名著的第五部毫无压力。现代,把《聊斋志异》和《子不语》这些志怪小说发扬光大的作品太多了。最优秀的我认为是《青囊尸衣》。

这本书里面,有华佗的神奇医术,有泰国的降头术,日本的中阴大法,还有失传的祝由科。甚至,僵尸分十种,一一出现,让整本书一直在神秘的气氛中。

注意,这些都是虚构,不要当真。

11,刑侦小说《死亡通知单》

《死亡通知单》改编为《暗黑者》时,我很激动,一直再看,到了后来,发现原著中的那种神奇的破案手段没有表现出来,有点失望。

这个作者周浩晖写的刑警罗飞系列小说中,优秀作品超级多。后来的催眠师三部曲也很厉害。

同样擅长刑侦和鬼怪的紫金陈没有提,他的《谋杀官员》系列是完美罪犯角度,不知道算哪一种。

12,穿越小说《锦衣夜行》

穿越小说现在市场很大,光穿越明末清初和汉末三国的就一大堆,优秀者不少。

一开始觉得《极品家丁》开创性强,可是实在接受不了男主和十几个女人发生爱情。

《锦衣夜行》讲夏洵穿越到靖难之役前后,成为锦衣卫大佬,参与了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等大事件。这小说没有金手指,没有超越的物理化学工程学知识,可以当做正常的历史书来看。

目前我看过的小说就主要就这些类型,千百部小说的阅读量,让我对这个问题还挺有信心的。


历史知事


如果让我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名单如下:

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是一个一等一的学问家,这是举世公论的。但是很多人对他的小说成就不以为然,但是《围城》一书,大概是对知识分子群体描写最为深刻的一部书。我对《围城》的评价是:一部伟大的、足可传世的、无可超越的新世纪的《儒林外史》。很多人不喜欢这本小说,说作者刻薄,小肚鸡肠,下笔传神而毒辣,几乎每个句子都像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描写。那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身边,尤其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丑恶的嘴脸。书中几乎没有一个美好的人物,方鸿渐怯懦而无用,孙柔嘉柔弱而有心计,更别说三闾大学的那些教授们,一个个道貌岸然,以忽悠学生为本,以大话为生。《围城》是讽刺文学的高峰,是超越时代的文学高峰,书中的每个人物,甚至一个“杀人有暇”的庸医,都让人难忘。这样的力作,难怪夏志清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

我相信入选的这本书没有多大意义。在茅盾文学奖的历史上,这么多年的作品评选,阅读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一定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要说足可传世的史诗力作,《白鹿原》一定会胜过《平凡的世界》。

按照时间是淘洗作品唯一法则,多年以后重读,你会发现《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好太多,《平凡的世界》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青春的情绪过于浓烈,读多了反而觉得矫情,它只适合青春期阅读。

而《白鹿原》放置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不会觉得过时,它是真正超越了时代,用家族史写历史,又超越了历史,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和观照,又有对人性的淬炼和洞察入微。

贾平凹的《废都》

这本书入选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服:一个原因,相比路遥和陈忠实,贾平凹仍然在世,新作不断,也许在其后一定会创作出新的作品,所以过早论断好像不太公平。另外一个原因,都是陕西作家,同时入选,对其他作家都不太公平。但是,放眼中当代文学中的长篇力作,《废都》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对时代的描慕上,同时期的作家都很难比肩。其实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用贾平凹的《浮躁》代替《废都》,权衡再三,还是觉得《废都》更有代表性,为何这样说呢?

还是那句话,时间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高的标准。《浮躁》的缺点跟《平法的世界》一样,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时过境迁之后,再读这部作品就觉得作者很难用一个普世的小说家的眼光去写作。当然,我们都是时代中人,但是并不能成为我们不能超越时代的借口,我们不是时代的人质,我们要挣脱时代的羁绊,成为那种具有超脱意识的写作者。只有如此才能写出跨越时代作品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废都》比《浮躁》更好。贾平凹的《废都》,他写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影射了一个时代从理想主义到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变下,这个群体的蜕变和消亡。理想主义最终沦为了一个假大空的虚无。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都论者很多。但是《黄金时代》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本。这部销售入选的一个理由,在我看来就是,它基本脱离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学正统之外,当年这部小说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几乎没人能察觉到王小波已经脱离了中国的文学正统,直接承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的写法。这样说好像王小波之前没有人尝试现代主义似的,当然不是这样的意思,事实上,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先锋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用还是很多的,但是那种借用很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余华的早期作品,马原、格非等等,他们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寻找滋养,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学的套路。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的写作共骨子里就是世界主义的,他的现代主义作品是全面的继承,所以当时我们很难欣赏它,反而是台湾的文学家更注意到这部作品,给王小波一个文学奖。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再读《黄金时代》以及王小波其他作品,都会讶异,二十多年前,王小波竟然已经有这种意识,创作这样一部跨越我们时代的历久弥新的作品。


说书人思郁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遥远的救世主》是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豆豆。该小说讲述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良心发现后退出公司,并受到严重的惩罚。最后和芮小丹相爱的故事。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同时这不小说拍成了电视剧,非常的不错,大家可以看一下。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品禹音儿童国学,赏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儿童国学第一品牌,更多资讯请关注“禹音儿童国学”微信公众号。


禹音


想要评选出建国后公认的【四大名著】,那确实就是″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言何来?因为,尽管大家都喜欢看书,但,各人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学修养不同,所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肯定不尽相同……


既然,题目是将时间定位在新中国建立后。那么如茅盾的巨著《子夜》,则不可能跻身于此行列了。记得看过描述监狱的名著,英园作家[狄更斯]的《密德洛希恩监狱》,还有前捷克斯洛伐克志士[尤利乌斯 · 优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又让人想到了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监狱幸存者[罗广斌 杨益言]合著的《红岩》。



(小说《红岩》)

(小说《红岩》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封面)

《红岩》将仁人志士的监狱生活及不屈精神再次展示给后人……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出版后曾被人赞誉为″新红楼梦″,书中描写的高老太爷与觉新,觉民,觉慧及整个大家族兴盛衰败,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如同孪生……

巴金的另一【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值得一读。

值得一提的是老电影《英雄儿女》也是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11.25~2005.10.17)四川成都人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家巷》,书中隐约可见《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

[欧阳山]原名杨凤岐(1908.12~2000.9.26)湖北荆州人



曲波的《林海雪原》,一直被誉为红色经典之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便取材于《林海雪原》……

曲波(1923.2~20076.27)山东人

值得让人敬佩的是只读过5年私塾的曲波,却写出了流传于世的巨著《林海雪原》。

随着近些年文学作品的不断湧现,好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如果硬要排一下名次的话,请看下面:


(作者 路遙)



(作者 陈忠实)


(作者 余华)



(作者 欧阳山)



(作者 曲波)



(作者 巴金)



(作者 钱钟书)



(作者 罗广斌 杨益言)



(作者 王小波)



(作者 贾平凹)

以上排列,谨代表个人喜好,绝不敢代表″大多数″人。同时【抛砖引玉】,相互交换看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图片源自网络致谢]!


杨老帅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下面谈一点个人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949年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出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也达到或接近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水平。假如要评选新中国成立后四大名著的话,可供选择的作品很多,我觉得以下几部作品比较合适:

一、《黄河东流去》

《黄河东流去》是作家李凖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史诗般的笔触记录了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挡日本军队的进攻,炸开河南花园口黄河岸堤,造成黄泛区百姓十年浩劫的悲惨遭遇,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河南灾民背井离乡、在死亡线挣扎的流民图。

李凖在小说后记中说:“在这部书里,我没有写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式的大家庭,我写了七户普通的农民家庭。我解的生活的剖了这七个普通家庭的细胞。它代表了八亿中国农民的多数。这七个家庭,不是在安静的农村,过着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而是描写了他们变成流浪汉以后的生活。他们的家被淹没了,他们被抛在死亡线上,但是他们对生活的信念,对活的欲望,艰苦卓绝的吃苦精神,团结互助的团聚力量,特别是在爱情、乡情、友情方面,都更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些光芒四射的品质和精神,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也使我们看到我们这个伟大古老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支柱。”

这部小说还是十几岁时读的,但李凖笔下的这七个主要人物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们是李麦、海长松、徐秋斋、蓝五、王跑、老清和春义,其中蓝五的爱情、王跑的遭遇更是让人悲喜交加。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血泪史,但他们都顽强地活了下去——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农民像黄河那样奔腾不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

据李凖回忆,《黄河东流去》这部小说受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影响颇深。赛珍珠长期在中国生活,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她的作品抓住了农民和土地这个根本问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水、旱、匪、蝗灾害下农民的悲惨遭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但赛珍珠毕竟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我觉得,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了《大地》。

《黄河东流去》是一部中国灾民的史诗。

二、《雪城》

梁晓声是一位知青作家,他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可以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梁晓声有过7年的北大荒知青经历,这段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笔下的人物不是兵团战士,就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严酷的环境面前,这些人物的理想受到严重挫折,有的甚至已经破灭,但他们不愿沉沦,要继续奉献,继续探索,梁晓声的文字正是他们那一代人对青春岁月的反思和回顾。

小说的主人公姚玉慧生在一个高级干部家庭,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就是到北大荒兵团后,她也是入党、提干,走在同龄人的前面。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的,真实的姚玉慧并不是那个“教导员”姚玉慧,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渴望友情、恋情甚至怀春的姑娘,一个希望公平、正义的青年,这一切在她回到回到哈尔滨后表现得更为强烈,小说正是从等待载着几十万回城知青的列车入手的。

小说第一句只有两个字“忍耐”,简洁明了又耐人寻味。人们常说梁晓声的语言是具有巴尔扎克风格,此言不虚。小说用倒叙的方式,将故事徐徐展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关于那个年代青春和岁月的窗户。

我的一位老师有过知青经历,恢复高考后考入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他对《雪城》推崇至极,曾多次向我们推荐。正是这个时期,我读了这部小说,后来又看了据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刘欢演唱的那首“天上有个太阳, 水中有个月亮,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那个更圆,那个更亮”成为我们那代人的最爱。

《雪城》是一部中国知青的史诗。

三、《长恨歌》

女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以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上海女人王琦瑶几十年的情和爱,同时将上海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的风雨变迁缓缓铺陈开来。

王琦瑶身上其实有许多上海女人的影子和痕迹,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当选上海小姐,被一位大员包养,从少女变成了一个女人。上海解放后,大员死去,王琦瑶又过上了老弄堂普通人的生活。至此,王琦瑶表面上虽然平平静静,但内心的情感之潮却从未平息,后来与一位小她很多岁的男子发生不伦之恋,最后命丧黄泉。

王安忆以女性作家的视角去描述上海,去描述这个城市的人和事,文笔细腻、绚丽、哀婉,她笔下的王琦瑶、李主任等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理想、躁动、追求和怨望也随着王安忆的叙述一一铺陈在我们面前。

王安忆虽然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但出身文学世家,深受母亲茹志鹃影响,是新时代不可多得的最好的作家之一,她的

《长恨歌》堪称是一个逝去的时代的挽歌,更是一部关于上海这个摩登都市的史诗。

四、《白鹿原》

从某种角度讲,满脸沧桑、有关中农民气质的陈忠实一生其实只写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长篇小说《白鹿原》。我曾在许多文章中都说过这个话题,陈忠实为了创作《白鹿原》,把自己一生的生活都写完了。

《白鹿原》人物众多,情节复杂,陈忠实以原上白、鹿两家半个多世纪兴衰为线索,记录了关中大地的变迁,时间跨越了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关中平原画卷,作者在小说题记中引用巴尔扎克的话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记录的就是渭河平原乃至整个西北大地的秘史。

自1980年代以来,文学陕军在中国文坛易峰突起,相继涌现出了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文学大家。几年前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与几位朋友谈起中国作家还有谁具有获诺奖的实力时,不约而同都认为是陈忠实。

《白鹿原》最大的亮点是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并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白鹿原》是一部关中大地的史诗,一部中国西北农民的史诗。

有个问题令人遗憾,包括《白鹿原》在内的这几部史诗性作品,无一例外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并且都以影视作品而为人熟知。当然,这对于普及文学经典来说是个好事,但我认为,要想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最好还是阅读原著。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得之见,献丑献丑。


民国年间那些事


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脑海里涌现出了众多的作家,莫言、阎连科、贾平凹、陈忠实、刘震云、余华、王安忆等,认真思考一番,选择了分量较重的四部作品,仅是个人之见,欢迎大家一同探讨。


第一部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与其《人生》相比,更具有人性的高度,路遥将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这种力量一直在激励着我们现代人。

第二部是贾平凹《废都》,此书一出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该书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遭禁16年。贾平凹站在传统文化的观照视角上来看待城市与乡村、男人和女人、外界与内心的。借用他人的一句评价:《废都》是传统文化滋养的一代知识精英在现代商品社会绝望和幻灭的挽歌,是人文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末颓废情绪的大曝光;主人公庄之蝶的心态及命运,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转型时代部分知识精英的精神缩影。



第三部是莫言《生死疲劳》,莫言有众多精彩的书,《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等等,之所以选《生死疲劳》是因为莫言因其获得了红楼梦奖。《生死疲劳》是一部写农民与土地的大书,以动物之眼著成的中国乡村史,看似是动物的狂欢,农民的悲喜,实则是对中国农村社会史的思考,通过数个狂欢式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物质与精神对农民的双重压迫,再现了中国50年的社会历史。在现代化的大进程中,农村一步步消失,莫言一位农民作家用自己的笔担起社会责任,唤起我们现代人对土地与乡村的记忆,使我们从土地与民间汲取力量,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精神。



第四部陈忠实《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是一部精神和心灵的寻根之作,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它有着历史的混沌性和民族的丰富性,“使这部偏重于感性和个人主义的历史小说既成为一部家族史、风俗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浓缩性的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


红雨说历史


从文学性、影响力和知名度三个方面来讲,先说一下我的答案: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这四本书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文学性,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所谓评选,那就一定要有一个尺度和标准,不能是骡子是马都拉出来遛遛,首先得把骡子和马分清楚。

我们从时间、地域、文学性、知名度、影响力四个方面来看:

一、从成书时间上来看,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限制,那么呼声最高的钱钟书的《围城》首先就被排除在外了,尽管《围城》家喻户晓。《围城》的成书时间,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的那篇文章里说得清清楚楚,《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样早期主流文学推崇的“鲁、郭、茅,巴、老、曹”也很遗憾不能参选,因为他们的作品成书时间多在1949年之前。其他五四时期的作家如胡适、林语堂、郁达夫、沈从文等人一样,因为成书时间限制排除在外。

二、从地域限制来看,四大名著值得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不是世界的四大名著,生拉硬扯外国文学作品加入排行榜很荒唐。

三、从文学性上来讲,入选“新四大名著”的作品如果文学性不强,那就是徒有虚名。所以这些书肯定不能从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畅销书作家里面来选,他们的作品还有待时间的考证。你总不能把冯唐、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这些人排进去吧。

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都获得过素有“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茅盾文学奖,余华的《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文学性毋庸置疑。

四、从知名度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文小说,除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外,没有能够比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更响亮的了。随着同名影视作品的改编,《活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一句顶一万句》无疑更加深入人心,知名度不亚于钱钟书的《围城》。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其他文学作品被排出的原因,因为知名度较低。比如张炜的《你在高原》,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阿来的《尘埃落定》,柳青的《创业史》这些书,虽然文学性较高,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莫言尽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的作品其实非常小众,几乎不为人知,2012年虽然火了一把,现在也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为什么排出王小波也是同样的原因,《黄金时代》很出名,但是这只是一篇中篇小说,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因为其独特的叙述风格,晦涩难懂而导致读者很少。

五、从影响力上来讲,以上四位作家写作风格对后来的作家影响不少,起到了一种文学传承的作用。余华作为探索性文学的先锋闯将出道,《活着》一书以其冷静残酷的新写实风格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可;同为陕西作家的陈忠实和路遥,写的都是西北原野的家族故事,作品中的如实地记录了具有宿命意味的平凡人的挣扎和奋斗,读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相对而言,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因为强烈的地域色彩,并没有以上三部作品影响广泛,但是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独特的叙述风格在文学群体中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最后多说几句,评选“新四大名著”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既然是我心目中的“新四大名著”,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是我会给出让你信服的理由。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五大名著的说法,排名第五的古典名著是什么?有人说《东周列国志》,有人说《金瓶梅》,没有什么公论。古典四大名著,也不过是文人们闲来无事的把戏。就像以前的穷酸文人搞的“美女排行榜”一样,同意点赞的人多了,也就深入人心。

把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纳入“新四大名著”,你会同意点赞吗?不同意的可以说一下为什么。



我是一刀,关注博书,博览群书。重拾阅读习惯,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博书


从文学史的划分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史属于当代中国文学的范围,由于几次断裂式的事件出现,当代中国文学并没有一个延续的谱系,出现的几波作家在这一次次事件中失去了发展出那种“闪烁人类群星”的文学。勉强要在其中选出类似四大名著的作品,大概有这么四部:

1、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三部作品,特别是《棋王》营造出来的气象,在文学作品中极为少见,也使小说作品很少的阿城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留有一席之地,文学中的“世外高人”。“王一生”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谱系中也会留下一席。

2、余华《活着》,在能够展现当代中国状况的作品中,余华这一部《活着》可以说是最为深刻的,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鲜活地展现了那一次次运动中“活着”的不易。

3、陈忠实《白鹿原》,可以说是最为宏大又细致展现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图景,里面既有大时代背景又有细致深刻的人性存在,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白鹿原》算作其中名著当之无愧。

4、路遥《平凡的世界》,虽然从文学性上,《平凡的世界》并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而且有可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它会过时。而从现实性上来看,特别是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普通人的状况用文学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种广泛的共鸣,让它可以成为一部重要的当代文学作品。


老李有刀


个人意见,既然是四大名著,必定广受读者欢迎,而印刷量是最能体现的。


按上述原则,综合个人多年读书体会,四大名著应当是以下四部:


一、巜白鹿原》,陈忠实的呕心之作。

二、巜废都》,贾平凹的囗囗囗此处省略了N个字。


三、《平凡的世界》,路遥的杰作!


四、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讲达的一个纯洁的爱情故事!

希望大家能够用心看过这几部小说!


范东红1


连三接四的邀请,要不回答都愧得慌,那就谈点自家看法。

要评名著,还是建国以后的,你这个定义叫做先入为主,跑马圈地,你事先划了"跑道",然后在你的跑道里去按图索骥或者自由发挥,起码是圈闭里的有限展示。

个人觉得:要评建国以后的名著,起码要等百年以后。才可能更加全景式的俯瞰审视,才可能不带有深厚的人文主观色彩,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自建国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光阴,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所谓需要定义的名著,是否及时客观地反映了这些大事,揭示和讴歌所处时代是个鲜明指标,而所思所想所述所画是否给后人留下了具有开智的智慧和人文的温度,也是一个指标,还有对当时的勾勒是否客观充分,丝毫没有山头观念,当然也是衡量的标准。以这些指标来看,你还觉得自家具有如炬的目光和浓烈的情怀么?是不是该心生敬畏,退回原地自我审视你的分量是否足够,时间是否足够沉淀。

看了一些评选结果,完全忽视一个阶段是一个不敢于直面人生的懦弱者,而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又是自我膨胀目中无人者,两者的视野都有自己的角度,也都存在镜头扫描的死角,不能客观真实地反应文学作品的真正意图和隐晦表达。

我们总说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我们又是如此近距离地身处其中,个人的视角完全湮没于宏大的社会变革中,评出自家喜爱的著作还可理解,但要评四大名著照耀古今继往开来,那就只有时间沉淀以后的去伪存真,糟粕荡尽,自然真纯立现,所谓千淘万漉浑不怕,吹尽黄沙始见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