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95后

在这里,读懂95后

作为一名80后,仿佛享受“独生子女宣言”、“80年代下的蛋”这样的社会特别关注就在昨天,然而,实际上《新周刊》的相关封面已过去十余年,《新周刊》连同杂志、纸质媒体如今都快成了不常见的“老古董”。。。

别说80后,就连88年、89年生人也变成了90后口中的“老女人”了。。。呃,再看看这两年新进职场的93年、94年的弟弟妹妹们,是不是很唏嘘?还有,“千禧一代”的00后今年都进大学校园了!惊不惊喜?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在互联网的国度,我们80后早就是老人了,老到为年轻人服务都可能不懂用户在想什么了……那么,互联网创业的大朋友们,该如何迎合今天的互联网主流人群呢?

很高兴,也很庆幸,此前我的朋友、做过90后社区“爱部落”的超声波创始人杨子超最近搞了个“95后玩什么”的论坛,作为一位大龄写作者、互联网观察者,我是很虚心的学习并认识今天的年轻人在想什么、爱玩什么。

我也从花椒、奶糖等年轻人们爱玩的APP上,看到了今天年轻人的才气,令我惊叹不已。

杨子超说,今天的互联网都已经不是90后的时代了,创业者、投资者大家都在想为什么大家跟不上95后的世界。

95后这群小朋友多大了?现在基本18~22岁,正是读大学的年纪。每年有700万左右的大学生出来找工作。

他们对工作的追求跟我们以前不一样。以前我们找工作求个安稳,现在他们出来找工作,首先看兴趣,喜不喜欢,再看这个工作是不是想要的方向,如果不想要就可以换工作。

甚至有些95后因为公司配的网速特别慢,直接辞职走人了。这在我们80后的世界,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95后是第一届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有大量的时间上网。因此每个95后都是高级的用户体验师。

这意味着一旦95后适应了非常高级的产品,就回不去了。比如现在吸引了很多95后、甚至00后的《王者荣耀》,当他们适应了腾讯游戏的用户体验之后,创业者再去搞其它游戏,95后们安装了玩两下,就会玩儿得非常不爽,自然很快就卸载。

所以创业者创业时,一般会问,这个游戏是不是腾讯的?这个很关键,因为腾讯的游戏的体系非常强大。

95后还有一个标签:跟我们一样都是独生子女,但由于父母的经济实力更强,购买力比较强,线上直接消费也强。

杨子超在考虑用什么词总结95后时,还有了“中二”这个词。这个词源自日本初中二年级,中二病就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行其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自我意识旺盛、狂妄,又觉得不被理解,自己是很不幸的人。

又或者说,95后是这样一群人:爱做好事,平常默默无闻,就是素人,突然感觉,比如说大坏蛋来了,就变成钢铁侠、蜘蛛侠爆发了,把坏蛋打跑之后我们又跟路人一样,慢慢走远了。。。(嘻嘻嘻,感觉戏好多)

95后还比较爱创作,与我们相比,对知识版权更尊重,对知识付费有习惯。

此外,95后的兴趣更加细分和专注,细分出来的就是各个圈层了。比如,95后有好奇心,爱凑热闹,而且刷存在感,每一个标签基本上都对应的是互联网的可以挖掘的一个标签。

有好奇心就是说比较喜欢尝试新鲜,比较冲动,比如说购买整个的电商什么的,冲动消费;凑热闹就相当于对明星的关注,“但是我观察一段时间发现,95后喜欢偶像,不如说他们喜欢自己,因为他们是过度地对自我的认可,这个可能是更加地痴迷。”

刷存在感,表达、分享,也是圈层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意味着去中心化全面到来。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做一个产品,不能只是功能驱动,而是靠圈层驱动,所以你现在要想再做什么创业、产品,如果你不思考你的圈层是哪个圈层,根本活不了,好比此前流行的很多VR、AR产品就是功能驱动。周鸿祎讲定位,现在就讲圈层。”

另外,95后对现实很认真,很现实,落实到整个生活中,就是宅文化(电影、动漫、游戏、直播、音乐、购物这些都能在家中实现),可以说,95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回归了一部分PC。

杨子超还分享了一些有趣的数据和现象:

比如,前两年非主流喜爱的弹幕,发现95后和大朋友们形成了统一战线,都不太喜欢弹幕,可能因为他们更注重本身内在质量,弹幕把本来好好的一个作品影响了。

还比如,与90后相比,95后喜欢的明星男性居多,为什么喜欢男性呢?可能因为95后的男性都去打游戏、看直播了,所以女生更专注追星。

了解了95后,那么以他们为主流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创业者们将如何抓住他们?

杨子超给出的答案是,时间和习惯都是体验的养成,这是95后和95前的唯一区别。因为95后出生之后,已经是海量的数据,而且是海量移动互联网的体现,所以体验的养成才决定了现在95后的一个习惯。

实际上,95后本身是一个互联网泛滥的结果,当我们80后或70后用东西或者用新鲜的东西,用了久了之后,实际上也是一样的。

他又举例来说明这个情况:为什么95后更关注游戏制作、80后不关注?因为我们年轻那时候饥不择食,有个游戏就能玩上好久,甚至学业都荒废了。95后一出来就是好的东西,自然就不要差的东西,所以就是说95更关注制作,体验的养成,体验是沉淀。

“好的产品一定是围绕着人性和场景展开的,单纯的某一技术或者概念都无法支撑一个产品存在的根本,以后峰会的主题都是以场景定义的,不会再有什么AI峰会或者VR峰会,我们这次95后的峰会,一定是打透95后的场景,让所有95后比较有特点的APP,分享一下大家的经验和一些对95后的看法。”

你可能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的青春都不一样。老去的我们更是拥有过过去的青春,也拥有着现在的富足。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中,年轻一代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互联网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因此,把握年轻群体的动向也成了互联网行业生存的通用法则。

从最初承上启下的80后到争议不断的90后,互联网不仅经历了PC到移动互联网的大迁移,也迎来了一个更加快速年轻的95后群体的强势崛起。95后正代表着中国大消费时代的新生力量。

因此,你可以选择不和95后们做朋友,但一定不能忽视他们,并要去了解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