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每到一個新城市,

旅行者就會發現一段自己未曾經歷的過去:

已不復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擁有的事務的陌生感

在你所陌生的不屬於你的異地等待著你。”

——《看不見的城市》

作者丨安莫然

「守藝中華·風物之旅」外籍記者

來自黑海邊的土耳其

黔東南之行的短短几天后,

我的一個朋友問我:

“此行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我回答到:“我重新找到了我農村的根。”

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一位到訪忽必烈可汗所在國家的外國旅者這樣說到,人是從一個隱蔽的城市出發。對我而言,這個隱蔽的城市就是黑海的山村。

在貴州村莊我的所見都讓我想起我父輩們的農村,人們淳樸、好客、慷慨……最後我總結出一點:

世界上的城裡人可能各有不同,但農民卻是一樣的。

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不僅僅是村民,黔東南村莊的佈局也和黑海周圍的農村如出一轍。如果你想去黑海的村莊你必須跨越崇山峻嶺、溪水淙淙,也是一樣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黑海周圍的很多村莊都建在了小溪邊,村子的下面是清澈的溪水,村子的上面是蔚藍的天空,村子的周圍是緊湊的祖墳,黑海的村民也如同苗家人一樣生活在山裡。

我看到了侗族村落的鼓樓,一座古老的木製建築,鼓樓的功能就如同黑海村子的清真寺,無論是清真寺還是鼓樓都不僅僅是禮拜或者祈禱的場所,而是一座村莊的中心,也是村民們在特殊的日子裡聚集到一起的地方。

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很多時候外國人從外部視角觀察得出的評價往往是膚淺的,而我在貴州度過的一個星期,讓我有機會能近距離拜訪農家,他們大方地敞開大門歡迎我們,我們同桌吃飯,一起喝酒暢聊。

正如苗族和侗族的服飾一樣,他們的房屋和村莊也是一個類型,侗族的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每個侗族村莊都有很多橋,他們叫它“風雨橋”,木製的橋大部分建於清代,我見過的最美麗的橋就是回龍橋,全木製橋跨貫城河。

希望意大利的朋友不要見怪,與意大利的橋相比,中國的古橋更加精美,尤其是木製橋在歷經了幾百年風雨後仍然屹立不倒(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建於隋代,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也有一座類似的橋,叫維琪奧橋,不過卻是700年以後建的了)。

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路過河邊時我看到了很多婦人在河邊洗衣服,我徑直向村裡走去,這裡沒有太多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當然還有大黃狗汪汪地叫。年輕人基本上都到大城市打工或者讀書去了。

由於我到訪的村莊大部分都是自然保護區,所以村民們的居住環境很愜意,道路很整齊、供電沒有任何問題、基礎社會還算健全。

在每個家庭的旁邊都有一個糧倉,糧倉下是棺材,每個家庭都自己守護自己逝去的先人。

村裡的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貼上了紅色的對聯,這個習俗在大城市也經常可見,但是這裡的人們還會在門上放置鏡子,這就像土耳其的藍眼睛可以驅邪除惡,據說漢族人也有這種習俗。

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一進屋就能看到一個木櫃,櫃子裡有佛像和香火,在特別的日子裡人們點上蠟燭來紀念逝去的親人。在櫃子旁邊的牆上掛了家裡長者的黑白相片,好像他們在這裡俯看他們的後輩人。侗族人和苗族人人家的牆上都掛滿了照片,照片是散落在各地的家人拍的。

一個土耳其人的黔東南

土耳其有一首著名的詩:

“遠處有一座村,

我們即使沒去,

我們即使沒看,

那座村,也是我們的村。”

我們離開貴州的時候,

我許下了諾言,

一定要在此生再去這個我遺忘了的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