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心理学老师都会讲到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

赵洋发型说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难以回答,因为这不仅仅是心理学界的讨论,也是哲学范畴内长久争执不下的定义。考虑了很久,脑子里还是有一些我想要表达的观点。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可以对你有一些启发。

人性是多层次的定义

人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心理学和哲学都没有给出一个合理或者说固定的定义,我个人认为,之所以人性的定义如此难以给出,是因为人性是基于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社会化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一个考量,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出固定的定义,它随着环境的变化、随着个体的心理变化而变化,人性的产生具有前因后果,并不是一尘不变的。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孔子提出,人性本善,乍一看,这似乎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实际上,这两位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是要将人性给予一个固化的定义,他们真正的讨论是人性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非固定理念,它既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只是每一个人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教育之后的一个结果。

我们什么时候会咒骂一个人没有人性呢?

举个例子:我见过这样的一个人,这位妇女65岁,信仰佛教,是个很虔诚的信徒,我们先不去评价一个人的信仰。但是她做了一件让大家觉得很没有人性的事情,她将自己年迈的老母亲送进养老院之后再没有去管过,只是每个月寄钱而已,直到老母亲死去都未曾看望。按照大众的观念来看,大多数人都骂她没有人性。

但是,我们来参考一下这位妇女的生平经历,她出生的家庭十分重男轻女,其母亲13岁就作为童养媳进入了家庭角色,由于这种命运以及旧思想对于女性的不尊重,让她变得性格怪异,甚至对于自己的性别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 ,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心理冲突,足以让一个人心理变态。对于这位妇女来说,在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下,她从小受到的影响是不利的,是痛苦的,所以,晚年的她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影响,也想要从佛学中寻求心理平衡,但是从她的潜意识来说,她对于母亲是痛恨的,因为她成长的过程中,一生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看完她的经历,你能够再去毅然决然的评价她缺乏人性吗?

同时,这位妇女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她资助了两位儿童多年,这也同样是人性。你们会觉得这种人性的对立是矛盾的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

所以,人性可以为私、可以为公、可以为恶、可以为善,可以是创造、可以是毁灭。

狮子吃饱了,即使是羚羊走过也并不会捕猎,人类吃饱了,如果是山珍海味,带走下次吃又何妨?难道人类不应该比动物更加文明吗?但是,人类在进化心理学的长久历程中,得到了欲望的复杂、得到了生存的本能、得到了思维的进化,道德体系是社会性的道德,并不一定是个体化的道德准则,人性也是如此。

所以,不用纠结人性是什么,它就是人类最自然最根本,和自我和外界博弈的一个过程而已。


心理学了个啥


做人做了这么久,我是有人性的,人性到底是什么,我是有感受的。所以在这里首先从感性入手,来说一说我理解的人性。粗暴之余,也想简单一点,不顾忌是不是有错误,只着急着在“人性”的宽大世界里翻两块小地,种两行自己爱吃的小白菜和辣椒与豆角。

“万物之灵”这四个字的意思已经存在许久了,大概讲的就是“聚万物之精华成精灵为人”的事情。这显然是一个聚精会神的过程。由此便不难理解,万事万物的“事情”与“物性”就是组成人性的基本成分。由此也就生出了我们常说的“人情物理、人事物理”和“物是人非”。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的每一种事物都是有各自不同的性质、特性、性格和性情的,无论它是有生命还是非生命。这么多的事物组成了人性,由此看来人性是一个“杂物、杂家、杂种”和“百货商店、杂货铺”。说的好听点也可以叫做“人性的世界”。所以人性是复杂的,因为万种事物的性质、脾性和特性都聚集在了一个物种身上。

所以人性是什么?当然是人的性质、特性、性格、心性和性情。

不明白人性是什么的?可以使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帮助理解:

比如先用“性”这个字组词――男性、女性、感性、理性、雌性、雄性.....先把人性进行大致的性别分类,然后再具体到各自的不同的性格与个性,也就是特性:比如刚性、柔性、灵性、耐性、硬性、率性、天性,还有之前说过的脾性,等等等等。用这种方式先切入到人性的世界里去。

然后再试着不用“性”组词,比如:善良、细腻、慈悲、勤劳、懒惰、粗枝大叶、心思诡诈、多疑、狡猾、敏感脆弱、事无巨细、调皮捣蛋、顽劣成性、凶暴残忍、无情冷漠、愚蠢、温柔多情、灵巧、笨拙木讷、机灵、城府很深、傻不愣登、耳聪目明、智慧、敏捷、严谨、粗放、冥顽不灵、自私、无私、死板教条、睿智、刚正不阿、刀子嘴豆腐心、心直口快、内向外向.....因为人性包罗万象,人生也是千姿百态,所以太多的形容都只是在说明人性的某一部分,因此可以尽可能大胆的把你知道的词语和句子用来形容人性,而不用担心不准确。

前面说过,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非生命物质有自己的特性,有生命物也有自己的特性,人性与物性即对立又统一,既有联系又有分别,人性是物性的自然属性的集大成者,就连佛性和神性也是人性一部分,而不可避免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内除了有人世规则和道德情感教育出来的人性,还有我们天生就是动物的兽性,就像“善恶总在一念之间”这句话所描述的,人性的善与恶、人与兽也都天生就被我们携带着,而促使这一切不断发展、进化、精美、完善的,就是我们一代一代每个人从小到大一直没有间断过的受教育性,这也是我们塑造人性的方法和基本社会属性。


圆小言方小语\n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性VS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

其实我以前上课时我也经常讲,我说:“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性的”,但是也有的人说:“心理学不是研究人性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

其实心理学从框架设计上讲,从上往下推理,我们可以这样推理,首先

我们人的心理分成心理的形式和心理的内容,比如说我我们大多数的心理学院校,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课,一般研究的都是心理形式。

什么叫心理形式?

人的心理的基本规律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形式,但是大多数的大学,都不研究心里内容,为什么?人的心理内容是被认为人的思想,人的价值观,而这些东西每个人都千差万别,所以很难总结出规律来。

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学的就是心理的内容和包括心理的形式,心理内容其实就涉及到你如何去改造人的思想,改造人的三观,对他的价值观进行塑造,而心里形式研究的就是,个人在抑郁症、强迫症、心理有什么基本规律等,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似乎人们研究心理学并不是研究人性的,那为什么我会在讲课中心理学又是研究人性的?其实是对人性这个词语的概念,大家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我对心理学的理解是,所以与人有关的一系列的现象,包括外在的行为,内在的心理,还有大脑里面的想法,我认为都可以作为是泛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其实心理学是各种学科的交叉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学心理学的时候,也觉得心理学的书不太好懂,时候你看的字面意思你懂了,但是真正在应用起来千差万别,而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众多而且互相之间矛盾,所以你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定律,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当然真是因为如此,心理学特别难学,也正是因为如此心理学变成一个交叉学科,心理学在我看来也是离玄学最近的学科,心理学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不仅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甚至心理学不仅仅和政治思想工作也有关系。其实心理学可以认为,是各种学科的交叉。

比如说在心理学科里面的心理战,就上去研究如何改造人的价值关,改造你的思想,对人的心里内容进行研究,因为我们要研究人的心理,但人的心理又在大脑里面看不见,我们很难研究,于是由心理学衍生了很多分支学科,比如说我们通过外显的行为,来推测人内在心理变化,而这个东西就是这几年最流行的行为分析,但是大家切记,如果你想研究行为分析,你单单的是从外在研究内在是不够的,你一定要对内在的人的心理所以规律了解清楚,而且你还要搞明白人的心理内容有些什么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以从外在的情况下推测内在的心理,比如说信仰,本来是人的心理内容,实际上你不去研究人的心理内容,人多的信仰是对人的心理规律,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的,就像当年很多的烈士,他们在接受敌人残酷的审讯的时候,由于他们拥有很高的信仰,所以他们可以用信仰抵御神经上的痛苦。心理学仅仅限于研究一个小的分支,再由一个小的分支推测全部的心理,一定是痴心妄想,而且最终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有的时候人这个动物太复杂,所以未来研究认得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研究人性,不得不我们先简化,先把人性简化为基本的生理特性研究清楚,但并不代表人性就仅限于动物性。我最早的是时候研究人性,我就去看动物世界,从动物世界里面看到人的基本的本性,也包括从动物世界里面看到,人社会中的基本本性,人的社会性同样和动物很多地方也是类似的,所以我们从动物性来推测人性,也是一种方法,但是动物性并不能完全囊括人性的全部内容。

我们仅仅通过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对性格的研究,就想去推测一个人的人性,也会出现错误,就像是,前段时间出来一本书,他通过人们在三岁的时候自大的状态,然后推测中国人是“巨婴”,然后就推测中国是巨婴国,那就错误了。为什么是错误的?原因非常简单,

人性的变量非常多,什么叫做人性的变量非常多?就是能够影响人性的因素非常多,所谓三岁儿童的一个自大的状态,还只是影响人性的其中一个方面。人性还包括我们会类化父母的性格、类化老师、会有同伴之间的互相认同、我们人的社会性、某个地域的文化属性;人性还包括人在不同的职业、职场、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产生不同的情境人格;人性还包括每个人基本的动物属性;人性还包括当我们拥有最高级的信仰的时候,信仰对我们人的基本特征巨大影响,所以记得那句话,人性一定是复杂的,千万不要用一个单一的理论去妄想推测人性,特别是妄想推测一过国家的人性。

大家记住,越具有社会适应性的一个群体,或者是,一个能在各个国家的竞争中,一个始终生存下来的群体,他一定是灵活多变的人性,他绝不可能是你简单的巨婴两个字能概括他的全部属性,如果任何一个民族能够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属性,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早就灭亡,比如说当我们试图去形容日本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说的任何一个词都只能代表日本人性格中的一个维度,所以当年美国的著名人类学家在二战的时候,对日本人的分析是菊花和刀,这也是两种分裂性格的混杂物,其实他还不仅仅是这些东西,日本人尚且如此,其实每个国家的人性都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和单一,特别是当他改变了他的驻地,来到一个新的文化,在一个新的社会情境中的时候,人格、性格还会有更多其他的变化,那些所谓的性格不能够变化的始终如一的,往往有一部分是和一个人格的障碍是有关系的,换句话说,有时候越有人格障碍的时候,他们的性格反而在社会不同的情景下缺少灵活性,于是他们就会被我们很容易的看出,他们的性格里面有一种始终存在的模式。

对于社会中的绝大多数而言,我们的性格都是依据不同的情景而发生着变化的,而且随着人的年龄,性格也会有变化,这就是心理学复杂难学的原因,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心理学入门很容易,但是想学懂,特别难,入门容易的原因是,你随便看一本心里书她就会教你两个原理,然后你试图用两个原理推测人的时候,错误就开始产生了。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题主所说的“每个心理学老师”不知道是哪些,是不是经常在媒体上露面的“心理大师”?或者经常出书的“心理专家”?正规院校心理学专业教师几乎不使用这个概念。只有上世纪末中国心理学家郭念锋等人使用过,但未成为心理学主流。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性,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规律,其中有很多是人兽共通的,比如各种感知运动能力,基础情绪等等。

心理学家经常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演到人类,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这方面的代表。要检验他们提出的刺激反应,奖励惩罚等概念,用人来作实验成本奇高,当年他们主要用狗、兔、猴等动物作实验,但把结论推广到了人类。说明他们认为自己在研究人与动物共同的属性。

心理学家也研究只有人类才有的心理规律,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集中和注意转移两项。它们是人类自我克制的基础,由大脑前部的眶额皮层来实现。这部分皮层是整个大脑皮层里面最晚进化出来的部分,能够抑制其它部分的神经冲动,使人类个体摆脱冲动的控制,根据环境变化来完成较长时间才能取得成果的活动。而动物几乎无一例外都受神经冲动控制,不能实施长远计划。这是人类最终成为万物之灵的基础。

其次是人类具有使用符号交流的能力,约十万年前产生语言,一万年前产生文字。这种信息交换能力不仅使人类战胜了动物,也使我们这一支智人战胜了其他智人,如尼安德特人。

“人性”则是哲学和宗教术语,其一指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殊属性,其二是所有人类共同的属性,而非阶层或民族的属性。但它是前科学术语,具有模糊、空泛、不可操作、不可测量的缺点。基本没有心理学家使用它。

“心理规律”和“人性”两个概念之间也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为全人类所有。心理学家一般不研究人的民族或阶层心理特点,认为那是社会学内容。心理学家看待个体的角度类似于医生,将人视为无身份的个体。

另外,心理学家作为科学家的一部分,主要靠观察、测量、实验手段获得结论。哲学家和宗教家主要靠阅读和思考得出结论,两者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哲学家和宗教家虽然讨论人性,但多从个人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往往限于个人经历与个人视野,不象科学结论有可复制性。


科技文化郑军


问题有些模糊和暧昧,先辨题,再释疑。

首先心理学是什么?是关于人类个体行为以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关键词四个:个体、行为、精神过程、科学。前三个不论,“人性”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无法对它进行准确的定义,关于人性的定义,无论从哲学、神学还是经验,都充满歧义,充满争议。

但是,心理学肯定而且必定会以及主要研究广义的人性,所以说每个心理学老师都会讲到人性并不夸张,只不过绝大多数心理学老师不会直接用“人性”这个非科学的概念。这应该很好理解,回到“心理学”概念的四个关键词,其中的行为、精神过程都是人类个体所反映或表现出来的特性、属性,都属于广义的人性范畴。

好了,辩完题接下来释疑。

人类个体所谓的人性首先是生物性,生物心理学、动物行为学所揭示人类最根本的特性、属性与其它动物物种并无二致。支配人类爱情的激素同样支配老鼠的爱情,支配人类暴虐天性的激素也同样支配黑猩猩的暴虐天性。不信?那就随便举两例。人类研究者在草原田鼠与草甸田鼠两种相似度极高但爱情行为迥异的啮齿类动物体内发现的支配牠们爱情行为的基因片段则能同样在人类男性身上找到。要知道,草原田鼠是哺乳类动物物种仅有的三种单偶制物种之一,一旦配对不离不弃,绝不出轨。而与之近亲的草甸田鼠则是典型的滥交物种,雄鼠对每一只雌鼠都性致勃勃,交之而后快。这就是哈斯·沃尔姆(Hasse Walum)的研究结果,影响雄鼠和男人爱情行为到底是忠诚还是滥交的RS3-334基因片段,又被称为“花心基因”,拥有“花心基因”的男人,结婚意愿低,天生多情。

再举一例。与人类最接近的生物物种之一是黑猩猩(另一种是倭黑猩猩),德国马普学会全基因测序研究的结论是,人类与黑猩猩共享基因的比例高达98.7%!这个数据有多惊人?两个人类个体最大的基因差异可以达到1.5%,超过人类与黑猩猩的平均差异。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黑猩猩社会与人类社会的高度相似,黑猩猩是除了人类以外唯一可以实施冷血谋杀以及发动战争的物种。


除了动物性,人类个体的人性其次就是社会性。人类婴儿出生甫始就开始接受社会化的教育和规训过程,终其一生都在接受社会化的教化和规训。像现时代中国社会许多90后对日本的仇恨和愤慨就是社会化规训的结果,印度的90后,台湾的90后,马来西亚的90后就没有这种对日本的敌视态度。人类的态度、三观、语言、习俗、规范等等,都是社会化教育和规训的结果。包括对刘鑫(江歌案证人)的痛恨,对《战狼2》的喜爱,对父母的孝顺,对党的无限热爱,全都是社会化的结果。

总结一下,如果借用弗洛伊德理论来概括人性,如下图:

所谓的动物性就是图中的本我,所谓的社会性就是图中的超我,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人性其实就是夹在本我和超我中间的自我。弗洛伊德的理论不被科学心理学所承认,但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重新诠释弗洛伊德的神秘概念,其实也稀松平常得很。生物性、社会性是科学心理学的概念,是不是一说就明白?!


唐映红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情。

所有的一切情感,均是基于人性的基础上的。任何感情都以人性为根本、为基础。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但是同样也让很多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从本质上来讲,人类本能地渴求生存的衍生品,自然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形形色色的人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人采取各种方式渴求获得更多的资源;有的人自暴自弃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难以自拔;有的人安安稳稳只求一家和乐。于是,善与恶开始走向越来越远的极端。人性就是对自己有利,需要潜在心里的良知约束,良知是我们社会长久发展形成,在我们成长过程潜移默化形成的。

所以人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如果你一定要用现在的道德标准看待人性的问题, 只能得到结论,人性是善也是恶,因为善和恶的行为都是人作出来的,是人性的表现。

其实,从根本上来讲,所谓人性,是立足在人类社会之上,是与动物相区别的具有道德色彩的特性。

它源于对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又在人类思想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传承着。这也从另一方面启示我们:人性,需要美德加以学习与规范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人性可以说的很复杂,又可以讲的很简单。

复杂的说,可能关于生理构造,生物进化,基因记忆,或传承变更。

简单的说,或许只从逻辑思维一个方面,就能探出它的究竟。


我曾读过查理·芒格对人类属性的探讨,觉得受益匪浅。

了解人性,其实就是这些方面的博弈。

关于芒格同学的几个关键词:

  •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

  • 超级投资者

  • 只凭智慧获取成功

  • 其“误判心理学”主题演讲内容风靡

人性到底是什么?

每一个在社会上生存的人,全部拥有怎样的共性?

好像生老病死那样。


与自己博弈:

  • 人们对于某些失败容忍度超低,例如下棋时候,走错一步,可能产生很大影响,假如稳扎稳打慢慢下,后边翻盘机会还在,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按捺不住,要向前冲,甚至有“赌”的冲动,使结果比较惋惜。


  • 倘若现实生活中某些事情令自己非常痛苦,人们的思维倾向不相信这件事。

  • 人们不喜欢模棱两可,犹豫不决,那样的局面令人烦躁。


与他人博弈:

  • 本能的对他人的给予产生感激之情。

  • 喜欢比较,尤其是与自己亲密的朋友,亲人,同事等,越是起始背景相对等,倘若慢慢出现差距,较弱一方越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 人们渴望给予爱和收获爱。爱,有时会让人迷惑,失去理智思考,无法看清现实。有时又会让人飞速发展,达到人生最高巅峰。



与本能博弈:

  • 人们喜爱被鼓励,这是来自身体的信号,永远不要低估激励的力量,它可是开启身体宇宙小马达的超级法宝。

  • 人们渴求并且终身奔在寻找认同感的路上。

  • 人们习惯性的服从权威。

  • 人们充满好奇心,想要知道很多事情的理由。只要给一个理由,哪怕这理由都不那么真,对人们情绪上的慰籍都有作用。


关于人性,您有怎样的理解?洗耳恭听!

我是西西,心理咨询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愿同您一起学习探究。

期待关注,用心原创,思想深邃,简简单单。


西西健康探究


心理学关于人性的争辩实在太多了,每一个学派或者不同研究方向的人都会占在某种立场来看待人性,也许就是在这种吵吵闹闹中,拼凑出了人性的面貌。

先天论Vs. 后天论。这是两个几乎无解的人性观点。前者认为,人性,也就是我们的所言所行所思,甚至人格,都是受到基因及其他生物学因素影响的,当然更极端的观点,就是基因决定论。后天论,则认为人的能力都是后天环境学习而来的,极端的观点,就是环境决定论。但更多是一种折中的观点,比如一个人内向还是外向,可能出生就带有某种遗传素质,一个怕生或者不怕生的婴儿,一个好动或者安静乖巧的婴儿,携带了某种特质的人,在他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也就会寻找和这种特质匹配的环境,就好像内向的人大多不会选择需要交际应酬,抛头露脸的专业和工作。所以内向的基因会促使这个人倾向选择内向的环境,从而维持他的内向性格。从这个维度上说,人性似乎就是基因和环境的囚徒。所以还有下一种维度的争辩。

决定论 VS. 自由意志论。前者会认为,我们的人性大多由某种因素决定。比如生物学派的心理学家就会将人的心理,甚至是善恶,归结某些大脑活动的模式。甚至有极端的观点认为,自由意志是虚幻的,大脑的指令让我们产生自由意志的幻觉。又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多少带有决定论的色彩,成年后的人格也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诸如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则完全注重人自身的成长和决定,人不仅是自由意志的,还可以自我决定和发展。

关于人性到底是什么,是脑的附带现象?是基因和环境和产物?是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潜能?或许有多少个心理学家就会有多少看法,喋喋不休的争论也一定会继续。


鹈鹕心理陈小康


你会问这个问题,非常好。

简单来说,我认为:

人性就是理性。

更进一步说,人的高级认知功能,才能称得上“人性”。

因为目前所知,只有人类具有高度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语言,也只有人类拥有理性。


能够调节自己情绪、做出计划实现目标、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

会超越自己,会超越自己的懒惰、贪婪、恐惧等生物性局限

或者说,至少有这些潜能

——这才是人性。


并不是“人具有的就是人性”。为什么必须是人特有的,才能称之为“人性”呢?

就像可乐是液体,雪碧也是液体,王老吉也是液体,红茶也是液体——它们都会流动,都可以喝。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可乐性就是流动性、可以喝”?

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这么说,无法准确定义可乐。有太有可以喝的可以流动的其他东西了。

为什么理性是人特有的,而不说感情是人特有的呢?

所谓乌鸦反哺、虎毒不食子……其实这些成语都在告诉我们:

其他物种,也很可能有感情。

至少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是会有的。

养过宠物的人,都会有体会,同样品种的狗,会有很不一样的性格。你看,性格这种东西,狗也有。如果你打狗,它会害怕或者生气,会攻击你或者抛开。所以狗也是有情绪的。

脑的进化史

我们来看这张图——

发现了吗?随着演化,越晚出现的生物,越复杂的生物,它的大脑是越来越大的。

负责情绪的部分,是比较早就在进化中出现的。所以很多生物也有情绪反应。而建立在情绪之上的情感,也是比较晚出现的。

比如:恐惧害怕的情绪,和“杏仁核”有关,这个结构不仅仅人有,很多高级哺乳类都有类似的结构。——所以很多心理学实验,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脑,来了解一些基本情绪和情感的脑机制。

人的情感和情绪,肯定是比其他动物要复杂得多的。但是本质上没有差异。

人独有的是巨大的‘前额叶’部分。这是其他动物没有的(或者有但很薄)。看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人类的脑和猿类的脑,很相似,但是人类的脑的前面上面部分要厚得多。

前额叶的脑区,主要负责注意力、自控力、计划执行、语言……等复杂的功能。如果这个部分受损伤,人会变得狂躁混乱没有做计划的能力、几乎无法控制自己。

人的特有能力

如果要用更加具体的角度分析,那你看看那些事情人能够做,那些事情其他生物做不到

很明显,从来没有动物会使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和符号。也没有动物能够写文学作品。也没有动物能够使用符号去计算。

虽然国外有科学家试着教黑猩猩使用英语(黑猩猩还是不能说话,所以科学教他们打字),但是,黑猩猩能够使用的英语还是很有限,而打出来的句子里的词语顺序错乱。勉强可以让人看懂,不过依旧无法表达复杂的事情。最多只是表达一些类似于“我吃香蕉”的具体事情。没办法表达复杂的事情。

扩展

每个问题都隐含一些信息。也可以说是潜台词。

问题本身固然重要,问题如何成为问题更为重要。

“人性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被提出的时候,就意味着‘——对于什么是人性,我们尚未有完全一致的共识。

“每个心理学老师都会讲人性”——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提问者(你)知道的心理老师都在讲人性。

因为事实上,如果你去搜索心理学学术论文,很少会看到“人性”这个词。原因很简单,这个概念太大,单个研究是不可能研究它的。至少得写一整套书。没错,一整套书,不是一本书。因为光是“自我”这个话题,就已经能够写一本书了。

会讲“人性”的心理老师,多半是临床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的方向。而且哪怕是他们,也几乎不会在学术论文里讨论这个。


照见


您好,我是暖心理咨询师蒋梅玲,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人性通俗的说就是人最基本最本质的人格特质或者说天然属性,也就是那些区别与其他动物的一些本质属性,人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中国古代那些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旬子等等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又或者不善不恶”等等都是说的人性”,这里主要是说人的先天方面的本质属性,应该还有一些后天形成的人格特质也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比如不同的人分别具有的个性特征优缺点等。而西方国家主要是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探讨什么是人性问题,其中自私被普遍认为是人性之首,人类也因为自私才能更好的繁衍生存。

台湾作家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全部篇幅其实就是写的人性,只不过他主要是关注了人性的弱点,目的是想让我们警醒改掉这些毛病,让我们的民族更加优秀。

我们人类本性之中既有光明的一面也就同时会有阴暗的一面,其中光明面主要有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真善美与乐善好施之类的,阴暗面就是假恶丑与自私自利等。

人性之中先天那一部分也会因为生存环境与受教育程度以及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关系而有所改变,所以说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有的人贪婪吝啬,有的人慷慨大方,还有的人对别人大方,却对自己非常吝啬…这些都属于人性。

我们解读人性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更多和谐与美好,更好的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蒋梅玲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