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一)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三千多年前已盛行。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一)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一)

琴面裝有七根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按五聲音階排列。

琴面還嵌有十三個琴徽,以標識弦上音位而用。

演奏裡右手撥絃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

散聲以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泛音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按聲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音高並能奏出滑音、顫音或其他裝飾音。此外還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一)

古琴的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

傳 世 名 琴

01唐

春雷琴·連珠式 ||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 大聖遺音琴·伏羲式

飛泉琴·連珠式 || 枯木龍吟琴·連珠式

老龍吟琴·響泉式 || 一池波琴·神農式

大聖遺音琴·靈機式 || 獨幽琴·靈機式

太古遺音琴·師曠式 || 梅花落琴·仲尼式

02宋

玉壺冰琴·神農式 | 混沌材琴·伶官式

萬壑松琴·仲尼式 | 鐵客琴·鳳勢式

海月清輝琴·仲尼式

03明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葉式

鶴鳴秋月琴·鶴鳴秋月式

構 造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

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一)

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

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

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

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

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

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一)

傳說舜定琴為5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

《琴當序》:“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桓譚《新論》:“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

七 弦 論 考

一弦屬土為宮。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沉重而尊。故曰為君。

二絃屬金為商。金星應秋之節。次於宮。弦用七十二絲。能決斷。故曰為臣。

三絃屬木為角。木星應春之節。弦用六十四絲。為之觸地出。故曰為民。居在君臣之下為卑。故三絃下八為此也。

四弦屬火為徵。火星應夏之節。弦用五十四絲。萬物成美。故曰為之事。

五絃屬水為羽。水星應冬之節。弦用四十八絲。聚集清物之相。故曰為之物。

六絃文聲主少宮。文星柔以應剛。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絃武聲主少商。武星剛以應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講堂|樂器雅集之古琴(一)

琴 音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其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

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這裡的“靜”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

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

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

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稱為天地人三籟。

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宋代《琴史》中說:“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

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

晉朝嵇康《琴賦》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古人認為在各種樂器中,古琴具有最優異的品德,最適宜君子作為修養之具。

琴音松沉曠遠,琴樂的潔淨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瀉洩幽情,化導不平之氣。以七絃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賦》),來養成君子“中和”的品德、達成“樂教”的目的。魏晉之後,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又有道家“大音希聲”(老子)、“至樂無樂”(莊子)的思想。

琴音的低緩悠遠、縹緲入無,讓人由撫琴聽琴而進入到“無聲之樂”的意境,體驗到“希聲”“至靜之極”的境界;莊子將這種虛靜的、通乎天地萬物的境界稱為“天樂”,乃是一種天人相和、無言而心悅、超乎音響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

“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莊子·天道》)

在佛家,則稱之為“空”的體驗、乃是一種“無我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