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死刑》一次未完成的死刑

《绞死刑》一次未完成的死刑

影片的精神内核依然是日本战后左翼思潮对于个体identity的一贯苦苦追寻。影片以一场未完成的死刑开场,我们可以把死刑视作一种特殊的仪式。仪式是一种人为构建出来的象征系统,与日常的工具性行为产生对照,并藉此向日常生活呈现某种终极实体以及超越性的力量,最终作为一种死与再生的范式价值展现。仪式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行为,将个体融入共同体并建立一个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机制,掌控符号,并确定现实的本质。在确立共同体精神的这一层面上而言,死刑与一般仪式起到的作用是一体两面的,一般的仪式将个体和共同体相连结,而死刑则是将无法融入共同体的不适格者剔除。

《绞死刑》一次未完成的死刑

而这一点,恰恰是于日本的神道教核心精神极其相合的,在神道教观念中,罪「罪つみ」即是污秽「秽れ」,犯罪之人是污秽的,所以必须需要「禊ぎ祓い」的仪式,而嫁接到现代性上,即是以死刑的方式来表现。仪式是一个共同体内部,确立共同体边界而产生的象征性行为。而R之所以不死,就是因为他「不在此处」,R的共同体身份是极其模糊的,就影片的设定我们可以得知,R是朝鲜在日据时期来到日本本岛的朝鲜人。当日本浓重的封建传统进入现代化时期后,「日本民族」的史观被构建,于是共同体边界被重新划分,朝鲜人作为新的「他者」被认知,在民族性上,R并不属于日本民族这样一个国家机器。

《绞死刑》一次未完成的死刑

在他与姐姐碰面的场景中,姐姐就说「他是朝鲜人,并不受你们日本人制定的法律的约束」R与日本国之间连接,其实正是战后的日本与新的世界秩序那暧昧的连结的映射。除却政治性的层面,则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探讨。死刑作为仪式,则必须界定何为参与仪式的主体。那么,我们就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死刑的对象物究竟为何,是像牧师所说的那样惩罚一个人的灵魂,抑或使受刑者认识自身的罪孽,还是仅仅作为一种社会的规训机制?而个体通过面对死刑的不同面向,从而也剥离出自身的不同属性,或者说,原本在日常中怀抱着暧昧不明的混沌性生存的我们,在面对一种机制性的架构时,不得不确立自我的界限。

《绞死刑》一次未完成的死刑

R杀人的行为在日本文化的语境下完全就是「通り魔」的附身状态,女孩偶然间走进了与梦中相同的位置,结果破除了自我和超我的障壁,直接进入了本我的领域。在这里,被压抑的身份焦虑,复仇心终于有一个缺口得以冲出,所有的苦难,愤怒也通过这个缺口得以宣泄。那么问题就在于,死刑的对象究竟是哪个「我」,而整个审判团,也在试图将R嵌入这个死刑仪式的运转链条上的过程中,不得不深入R的梦境世界。

《绞死刑》一次未完成的死刑

如果以作者在嘲讽官僚机器的视角上来看,审判团的成员们在引导R认罪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荒诞的闹剧。但如果从现代电影的本体论上来看,这种荒诞剧并非冷漠,甚至是相当温情的。如果只是完成机器的运转,那只要直接再杀死就好了,但是审判团的一个共识在于,让R回忆起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让R确认自己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让R承认自己的罪孽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认真对待梦境,认真对待现实中的虚拟性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参照「the matrix」中那个关于红蓝药丸的选择,一边是虚假的梦境,一边是真实的荒漠,但是,将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如此粗暴的划为这样二分式的选择真的是正确的吗。

《绞死刑》一次未完成的死刑

确实,矩阵是一部虚拟的梦境机器,但如果将现实中割除所有虚拟性的象征符号,那现实本身就不复存在了。所有现代主义的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服下的是第三种药丸,它的作用不在于让我们穿过梦境的迷雾观看其之后的真实,而是深入迷雾之中,触碰深藏其中的真实。然后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是生活在名为现实的幻想怀抱中,并且怀抱著名为幻想的现实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