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註冊容易註銷難,故意違規、花錢註銷,到底是誰病了?

“對於沒有商業道德和自律的企業,那麼只有提高懲治力度,對於那些打著小算盤,留著小心思的企業,讓其付出相應的高昂代價,方能真正的保護用戶隱私權。不斷完善的監管是道利器,同時,市場也是最好的調節器,想要在市場中長久的生存,就不要讓用戶用了你的軟件就有一種上了賊船的感覺,上船容易下船難。”

APP註冊容易註銷難,故意違規、花錢註銷,到底是誰病了?

圖片源自央視新聞

手機應用程序註冊容易註銷難的問題,近幾年一直都備受關注。媒體多次呼籲,也有相關法規出臺,可總有些企業明知故犯。近日,央視記者在調查時發現,仍有部分APP沒有提供註銷服務,即使提供該項服務,程序也比較繁瑣。有些用戶為了能夠註銷賬號,不惜故意違規,甚至是花錢註銷。幾款網絡借貸軟件更是規定“一旦註冊後不能註銷”,用戶在軟件裡成了“永生”的身份,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的每一天裡,只能任憑軟件公然攫取個人信息。

在今年1月份,工信部就因部分手機應用程序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約談過多家互聯網公司,指出將加強對賬號註銷等環節的監督。對於拒絕賬戶註銷,我國的《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和《網絡安全法》都明確了懲戒舉措。如前者就規定,‘由電信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甚至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儘管國家有明確規定,但手機應用程序賬號註銷難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因為對於企業來講,這點懲罰力度和違法獲利相比實在是沒有威懾力。

賬號註銷在技術上並不難,但這些企業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因為用戶數量信息就是商業價值,在利益的驅使下誰也不願意輕易丟掉用戶信息。註銷難實際上是對個人隱私權漠視的另一個縮影。

對個人信息自主性的保障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但在互聯網開放空間和大數據背景下,隱私的讓渡、保護受到巨大沖擊,使用邊界也不斷被模糊。相對於註銷難,註冊則是簡便快捷,通過第三方登錄或手機號驗證,幾秒鐘內一氣呵成,毫無任何障礙和不悅。用戶只要出讓“一點點”隱私就可獲取便利,這似乎成了互聯網公司內心公認的定律。你可以讓渡隱私,也可以忽視你的遺忘權。為了便利出讓隱私,為了保護隱私故意違規或花錢註銷,在互聯網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可總感覺哪裡不對。

但無論如何界定隱私的邊界,以及探討“遺忘權”是否應該在我國互聯網法規中得以體現,就目前而言,註銷權這個問題,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眾所周知,大量無法註銷的賬號背後存在著隱患,尤其是涉及財產安全和信用使用的借貸平臺,不僅是個人隱私問題還涉及資信安全。

今年5月起,推薦性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正式實施,要求個人信息控制者應向個人信息主體提供能夠訪問、更正、刪除其個人信息,以及撤回同意、註銷賬戶等方法,並強調該方法應“簡便易操作”,且註銷賬戶後,應刪除其個人信息或做匿名化處理。但一名參與制定標準的專家就坦言,這一規範是推薦性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不具備法律強制力。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設立一個不一樣的隱私保護模式,這個模式應該更著重於數據使用者為其行為承擔責任,而不是將重心放在收集數據之初取得個人同意上。”對於沒有商業道德和自律的企業,那麼只有提高懲治力度,對於那些打著小算盤,留著小心思的企業,讓其付出相應的高昂代價,方能真正的保護用戶隱私權。不斷完善的監管是道利器,同時,市場也是最好的調節器,想要在市場中長久的生存,就不要讓用戶用了你的軟件就有一種上了賊船的感覺,上船容易下船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