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角䴙䴘(pì tī )

角䴙䴘(学名:Podiceps auritus)中等体型,体长31-39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体态紧实,略具羽冠。繁殖羽:清晰的橙黄色过眼纹及冠羽与黑色头成对比并延伸过颈背,前颈及两胁深栗色,上体多黑色。冬羽:比黑颈䴙䴘脸上多白色,嘴不上翘,头显略大而平。飞行时与黑颈䴙䴘的区别为翼覆羽。偏白色的嘴尖有别于所有其他䴙䴘但似体型较小的小䴙䴘。虹膜红色,眼圈白;嘴黑色,嘴端偏白;脚黑蓝或灰色。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赤颈䴙䴘

赤颈鸊鷉的体长为43~57厘米,体重为1千克左右。它的特点是个体较大,嘴短而粗,基部为黄色,尖端为黑色,虹膜为黑褐色,跗跖也是黑色,仅仅在内侧稍微缀有一点黄绿色。夏季和冬季的羽色也不相同,夏季头顶的两侧羽毛延长和稍微突出,形成黑色冠羽,但比凤头鸊鷉的羽冠要短得多,头顶也是黑色,颊和喉灰白色,前颈、颈侧和上胸栗红色,因此得名,后颈和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尾羽黑色。冬季的羽毛为头顶黑色,头侧和喉部为白色,后颈和上体呈黑褐色,前颈为灰褐色,下体白色,尾羽黑色,灰褐色的初级飞羽上带有黑色的斑点,翅膀的前后缘均为白色,飞翔时较为明显。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鹈鹕 - 所有种

鹈鹕(学名:Pelecanus)鹈鹕属8种水禽的统称。身长约150厘米,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有些种类的鹈鹕体形较大,其翼展宽3米,能以超过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长距离飞行。嘴长30多厘米,具有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大皮囊;皮囊可以自由伸缩。尾羽根部有个黄色的油脂腺,能够分泌大量的油脂,油脂被用来涂抹羽毛,保持羽毛光滑柔软,便于避水。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鲣鸟—所有种

鲣鸟是种热带海鸟,与塘鹅(gannet)有亲缘关系。其身体大小与大海鸥相当,嘴又长又尖, 尾部成楔形,腿和脚的颜色鲜艳。此鸟两翼较长,体长约0.7米,体重一公斤左右,两足趾间有蹼,善游泳,善于捕捉小鱼和昆虫,仅在夜间及孵卵期间停留在海岛上。鲣鸟的食物是鱼和鱿鱼,为了捕食这些食物,它通常要从高处俯冲下去。鲣鸟属于大型海鸟。它们早出晚归,非常勤劳。渔民也常跟着它们追捕鱼群,亲切地称鲣鸟为"导航鸟"。白腹(红脚)鲣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海鸬鹚

海鸬鹚是大型水鸟。全身羽毛呈黑色,头、颈部具有紫色光辉,其它部分有绿色光辉。在繁殖期间,头顶和枕部各有一束铜绿色的冠羽,而且额部被有羽毛,肩羽和覆羽为铜绿色,另外两胁各具一个大的白斑,喉部和眼周的裸露皮肤呈暗红色。面部和喉部的裸皮呈褐色,并具有橙色小突起。虹膜为绿色。嘴较为细长而稍微侧扁,嘴基内侧和眼周为红褐色。嘴槽的两边如同镶嵌着两把利刃,锋利无比,呈黑褐色,脚短而粗,为黑色。黑色的尾羽共有12枚,呈圆形。

冬季的羽色和夏羽基本相似,但头上没有羽冠,颈部也没有白色的细羽,嘴基和眼周裸露皮肤的红色较为暗淡而不明显。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岩鹭

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又名黑鹭,岩鹭有体长55~64厘米的白色或炭灰色鹭。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白色型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虹膜黄色;嘴浅黄;脚绿色。

岩鹭栖息于海边,常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岩鹭每年4-6月繁殖,每窝产卵2-5枚。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仅见到3只,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海南虎斑鳽(jian)

海南鳽(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为体长为54-56厘米,雌鸟较小。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

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 是中国特产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因为极为罕见,海南鳽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小苇鳽

小苇鳽(学名:Ixobrychus minutus)为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体长约33-38厘米,翼展52-58厘米,体重125-150克,寿命5年。羽色偏黄色或黑白色。成年雄鸟绒白色,顶冠黑色,两翼黑色具近白色的大块斑,嘴红色。雌鸟黄褐色,上体具褐色纵纹,下体略具纵纹,翼褐色而具皮黄色块斑。幼鸟似缩小了的大麻鳽,多具杂斑和纵纹。一般生活于沼泽及湖边以及营巢于沼泽草丛中或树上。主要在黄昏、晚上和清晨觅食。白天隐藏在芦苇或其他茂密的植物丛中。食物主要为各种小鱼、蛙、蝌蚪、水生和陆生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白头鹮鹤

白头鹮鹳(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us),又叫彩鹳,为鹳形目鹳科鹮鹳属的鸟类。体大(100厘米)的大致为白色的鹳。胸具黑色带,两翼黑白色,尾黑,嘴黄 而下弯,头部裸露皮肤偏红。繁殖期背羽沾粉红。亚成鸟褐色,两翼黑,腰及臀白色。 虹膜-褐色;嘴-橘黄;脚-粉红。叫声:幼鸟作呱呱叫声,嘴啪哒啪哒的叩击声。

白头鹮鹳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20 世纪 50 年代后国内无记录,推测国内绝灭,但2008年在贵州再次发现。全球 种群处于下降趋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白鹮

白鹮(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体长67-75厘米,通体白色。头部裸露部分至上颈黑色,背腰、尾上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羽无)。嘴黑,长而下弯,跗跖黑色。

栖于沿海沼泽、河滩和水田。常成小群,营巢于水边的大树上。以蠕虫、昆虫及小型水生动物为食。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白琵鹭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白琵鹭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俗称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属于鹳形目、鹮科、琵鹭亚科,琵鹭亚科的鸟类全世界共六种,其中以黑面琵鹭数量最为稀少(已知六种琵鹭当中唯黑面琵鹭属濒危物种),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于故当黑面琵鹭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时,东南亚观鸟者会到处观测关注其过冬状况并统计数量。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学名:Branta ruficollis)为鸭科黑雁属的鸟类。小型雁类。全长55厘米左右。体羽有金属光泽。头、后颈黑褐色;两侧眼和嘴之间有一椭圆形白斑。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耐严寒,喜栖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以植物嫩茎叶、种子等为食。红胸黑雁没有亚种分化,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的北极冻原地带,越冬于黑海西部、里海南部、咸海、波罗的海和波斯湾等地。在中国仅属于偶尔来越冬的迷鸟。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白额雁

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体长64-80厘米,体重2-3.5千克,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体大多灰褐色,从上嘴基部至额有一宽阔白斑,下体白色,杂有黑色块斑。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觅食多在白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天鹅(所有种)

天鹅指天鹅属(学名:Cygnus)的鸟类,共有7种,属游禽。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为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类群。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24枚;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求偶的行为丰富,雌雄会趋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还会体贴地互相梳理羽毛。一年繁殖一次,卵的体积较大,如大天鹅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鸟为早成雏。迁徙时会多群集结,但仍是小群行动。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隼科

隼科(Falco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隼科包括卡拉鹰和各种隼类,有10属63种, 。卡拉鹰产于拉丁美洲,体型比隼略大,腿长而擅长奔跑,以腐肉为食,常与美洲鹫争食,有时候也自己捕食猎物并袭击其他鸟类的巢穴。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捕猎技术高超,常被人们饲养用于狩猎,因而导致数量下降。其中游隼是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游隼也是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一,在南极以外的各大陆都有分布,但数量非常稀少。

野生动物图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