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改革要敢于向自己开刀

什么是改革?就是通过“改”,去掉无用的,留下有用的,再加以提升和优化,使其更好地有利于发展、促进于发展;就是通过“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彻底地把阻碍发展、危害发展的东西,割下来,处理掉。

一提起改革,一些人就会有“恐慌感”,顾虑重重,怕这怕那,害怕自己被“改掉”、被“革掉”。有这种思想的同志,我想无外乎有两点原因,一是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确存在急需“改掉”和“革掉”的东西,但是自己心里老是打着“小算盘”,害怕自己的“小利益”受损,于是就害怕改革,甚至抵制改革;二是对改革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改革会把人捆死,会没有活力。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改革,诚然是要立规矩,建章法,不准你乱说乱动,但绝不会让你一动不动,鸦雀无声;改革,必然会触及个别人的利益,会带来阵痛,但最终是要维护和提升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各地各级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打消疑虑,放下包袱,轻松上阵,敢于向自己开刀,积极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

一是要用“翻箱倒柜、整理房间”的办法去谋划改革。一个单位,要对自己的工作要来一次“回头看”和“大检查”,从单位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机构设置、人员管理、日常运行、工作谋划、活动组织直至评奖办法等方方面面入手,来一次归纳整理,进而分析论证,看哪些需要改革,研究一下是“改”、是“革”还是“立”,然后列出改革的清单和时间表,定出具体方案,稳步推进实施。科室和个人也一样,也要对自己的工作、思想和生活来一次仔细的“清理工作”,找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二是要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去推进改革。改革要善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滴水汇河,小步快走。一口吃不了大胖子,馒头大了蒸不熟。改革也一样,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瞄准主攻点,巧选突破口,先易后难,先小后大,一件接着一件,一项接着一项,精准发力去“改”去“革”去“立”,慢慢就会形成改革的小气候、小生态,一些老大难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比如,从一份文件材料的起草开始改革,改革过去“磨材料、熬材料、凑材料”等让人“望而生畏”的做法,让文件材料的起草形成“集体讨论、一人执笔、专家论证”等一套精简实用的办法,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文件材料简洁、管用,不再虚虚套套、言之无物、废话连篇。

三要用“抓经济工作”的思维去思考改革。抓经济工作,最讲究的就是市场资源配置最优化,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比如,我们的媒体办了许多频道、栏目、版面,到底有没有必要?我看可以用“抓经济工作”的思维来衡量和检验一下。我们如果没有足够的精英人才和资金,却要办一个栏目,就只好招兵买马,招的兵不强,买的马也不壮,办的栏目质量肯定上不去。这样既不讲社会效益又不讲经济效益的办栏目做法,就相当于建了一个收费站,所收费用只能满足于或者还不能满足于收费站的人员开支,这样的收费站有存在的理由吗?请问,这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做法,是不是应该进行改革?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是要用“创新的精神”去体现改革。改革,体现一个单位和个人的能力。如何体现,就要靠“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讲,我们有些工作方法早已过时了,不能适应当前的大局和形势,应该走进“历史的博物馆”里了,但我们还在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比如,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一本正经地坐端坐正地“念新闻”,观众不喜欢看,但现场面对面地“说新闻”,观众就喜欢看,这就是创新。中心组学习,或者干部职工的学习,一味地原原本本念文件、念材料,大家就会没有热情,但是如果把学习原文与案例分析、专家解读、专题发言等有机结合起来,变换一种方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就是创新。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做个有“创新精神”的人,我们的工作就会焕发生机,也会变得有意义、更简单。单位和个人,每年不妨最少围绕两项工作创造性地集中精力去谋划、去开展,年内创出亮点、创出品牌,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也会带动整体工作的发展。(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