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高的电影一定值得看吗?

当下的电影市场,已经不是观众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那么简单了,影院排片反而占据了最大话语权。在这有限的选择空间里,观众只能凭借票房高低、口碑好坏、周围反应来判断一部影片是否值得看。然而有些票房高的影片,却让观众大失所望。《后来的我们》就是典型的例子。上映首日(4月28日),还是工作日,就收获了近3亿的票房,但豆瓣并没有给出较高的评分,从之前的7分跌至到6分,热门短评也是一星两星。


票房高的电影一定值得看吗?
票房高的电影一定值得看吗?​​​

为何《后来的我们》票房如此之高呢?首先,是因为电影名称取的好。刘若英曾凭借一首《后来》火了整个大江南北,将这首歌的名称植入进去,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注意。其次,影片的故事线很好。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周冬雨和井柏然两人在北京北漂的《爱情故事》,故事线激发了网友们想看的欲望。

《后来的我们》高票房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退票事件引起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为影片涨了不少热度。这可能也是一起营销事件,因为《后来的我们》退票率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退票率如此之高,引发媒体报道,很多网友也自然而然的了解了这部电影,同时也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

虽然影片内容勉强及格,但通过营销手段获取票房是惯例。像《后来的我们》这类“青春文艺片”内容,易引起共鸣。当内容在及格线边缘徘徊时,就需要营销来补齐短板了,尤其在现在这个“大营销”时代。但4月28日下午的"退票"事件,不如说它是一种恶意营销。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次的“退票事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制造作品很火、排片供不应求的假象,吸引更多的人买票进影院。它不仅有欺骗性,还将导演、主演、影片质量抛在一边,只给你它想让你看到的。《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不论操作方是谁,最终都很完美地为影片造势。影院的排片规则很简单:预售票房+首日票房的结果基本上决定了这部影片的排片率。预售票房被抬高,那么影片的排片率一定相应升高,在五一小长假期间,观众想不看《后来的我们》都难。这也就造成了高票房,低评价的怪像。

其实,这种营销手段对影片本身不会产生一丁点的不良影响,但它使中国电影内容质量的提高放慢了脚步。这种造势的营销手段,使得高票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利益当头的社会现状下,影片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比社会效益受欢迎的多,这是电影的悲哀。

如何扭转局面,使影片内容与票房成正比呢?比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等现实题材的电影,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取得了丰盈的艺术成就。
票房高的电影一定值得看吗?​这些电影延续了主旋律电影中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更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这些影片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和商业类型充分对接,在提升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其传播价值。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弥补了国产电影的短板,使中国影坛出现多元化创作格局。特别是在国产电影价值观迷失问题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些影片展现主流价值观、宣扬正能量、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特别具有启示意义。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也是电影人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票房高的电影一定值得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