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到這四點,才能叫有文化

著名文學家梁曉聲有一個很靠譜的解釋,他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 01 -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戲劇家夏衍臨終前,痛得十分難受。秘書說:“我去叫大夫”。

正在他開門欲出時,夏衍睜開眼睛,艱難地說了一句:“不是叫,是請”。

隨後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不是叫,是請”。夏老改動一個字,卻感動了一幢樓。

梁啟超怎麼去世的,大家知道嗎?他死於當年協和醫院的醫療事故:醫生把本該切除的左腎切成了右腎。

臨死前,梁啟超不是咒罵醫生,而是叮囑家人:“千萬別跟媒體說,不要公佈。老百姓剛剛開始相信西醫,如果讓他們知道我的事,難免就會退卻”。

夏老和梁老,在臨終前還保持著良好的教養,尊重他人擔憂國家。

一個人的教養最重要的體系那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根植,就是那些修養已經在你的體內生根發芽了,你會時時刻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即使是生病、即使是不久於人世,這已經變成了一種自然反應,就像呼吸一樣。

一個人做到這四點,才能叫有文化

- 02 -

無需提醒的自覺

在高鐵站的改簽窗口,有一堆人在排隊,忽然一箇中年婦女跑到一個男孩前面,對他說:“帥哥,我真的有急事,能不能讓我加個隊?”

那個男孩說:如果我讓你加了隊,對後面的人是不公平的,這樣吧,反正我也沒事,你站我在這裡吧。

然後,那個男孩自覺的走到隊伍的最後面,重新開始了排隊。

國外有一種“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公交車上的座位弄髒了,把餐廳的地板弄溼了,就會自覺得去擦乾淨,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種文化,在中國很多農民工的身上能看到,很多農民工坐公交車或地鐵的時候,身上比較髒,怕把座位弄髒了,他們就自覺地坐在地上或者站著,不給別人添麻煩。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人如果用心去關照別人,那大部分的禮貌其實都是不需提醒的自覺。

無需提醒的自覺,就是在無人關注的時候,沒人提醒的情況下,自覺保持自己的教養。在別人都在隨地丟垃圾,做沒有教養的事情時,你仍舊堅持自己。

一個人做到這四點,才能叫有文化

- 03 -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美籍華人作家琳達,有一次陪朋友遊覽美國大峽谷。

朋友拿起可樂罐,就想扔進大峽谷:“這麼深的峽谷,不幹點什麼多可惜呀!”

林達嚇了一跳,趕緊制止:“這是違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國,其實處處充滿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著打開的酒瓶是違法的。孩子哭鬧,家長上去一巴掌,是違法的。連在辦公室講黃段子,也是違法的。

很多中國人不理解,美國為何有如此多的約束。

其實正是有這些約束,才造就了美國的自由。

哲學家穆勒說:“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一個人做到這四點,才能叫有文化

- 04 -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前段時間,被一位媽媽“感動”到了。

地鐵上,年輕媽媽懷裡抱著的孩子睡著了,她怕孩子踢到別人,也怕孩子的鞋子弄髒別熱的衣服,就用收捧著鞋子。

地鐵到站前,這位年輕媽媽一直保持著這個動作。

公共場合多為他人著想,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件非常有修養的做法。

上廁所的時候,要想到下一個上廁所的人。扔垃圾的時候,要想到下一個收垃圾的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想到下一個人,這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願我們都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