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術語解釋

●比特幣:比特幣是一種加密數字貨幣,在2009 年由化名的開發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以開源軟件形式推出。

●以太坊:以太坊是一個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

●價值傳輸協議: 用於基於互聯網的價值傳輸。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物聯網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如物理設備、汽車、建築等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

●Data feeds: 數據饋送,為區塊鏈提供數據鏈下數據來源。

●PoS: 權益證明共識機制。根據每個節點所佔通證的比例和時間,等比例的降低挖礦難度,從而加快找隨機數的速度。

●通證:除了比特幣以外的數字貨幣。

●PoW: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一方(通常稱為證明人)提交已知難以計算但易於驗證的計算結果,而其他任何人都能夠通過驗證這個答案就確信證明者為了求得結果已經完成了大量的計算工作。

●公有鏈:公有鏈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發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的、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

●激勵權益證明共識: 在權益證明共識中加入了激勵措施,和估計節點在線。

●硬分叉: 區塊鏈發生永久性分歧,在新公式規則發佈後,部分沒有升級的節點無法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的區塊,通常硬分叉就會產生。

●分佈式賬本:一種在網絡成員之間共享、複製和同步的數據庫。分佈式賬本記錄網絡參與者之間的交易,比如資產或數據的交換。

網絡中的參與者根據共識原則來制約和協商對賬本中的記錄的更新。沒有中間的第三方仲裁機構(比如金融機構或票據交換所)的參與。

●私鑰,公鑰:在現代密碼體制中加密和解密是採用不同的密鑰(公開密鑰),也就是公開密鑰算法(也叫非對稱算法、雙鑰算法)”,每個通信方均需要兩個密鑰,即公鑰和私鑰,這兩把密鑰可以互為加解密。公鑰是公開的,不需要保密,而私鑰是由個人自己持有,並且必須妥善保管和注意保密。

●交易:在本文中是一個計算機術語,英文表述為Transaction,等同於另一個計算機術語“事務”的含義,並非指商業語境中的交易,只因在區塊鏈的語境中已經約定俗成地翻譯為“交易”,本文遵循了這一習慣。

●智能合約: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智能合約概念於1994 年由Nick Szabo 首次提出。智能合約的目的是提供優於傳統合同方法的安全性,並減少與合同相關的其他交易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