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牛的人還比你勤奮,這可能是個真命題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華章經管20週年

傳播知識 提升智慧 創造美好

大部分人都喜歡用“總量思維”思考問題,但受過經濟學思維訓練的人,都習慣用“邊際”思考問題。

“邊際思維”是一種“增量”思維,它考慮的是機會;“總量思維”是一種“存量”思維,它考慮的是現實。

工作效率越高的人越喜歡加班,他們把時間花在工作上更划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以下,Enjoy: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誰更應該加班?效率高的員工,還是效率低的?

01 救急不救窮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100塊錢,對窮人的價值大,還是富人的價值大?

傳統的回答是對窮人的價值大,因為窮人資產少,所以同樣是100元的增量,窮人增加的比例更高。

這既是傳統道德的基石,也是現代稅收的理論依據。

今天我要請大家多想一步,窮人和富人拿到錢,分別會幹什麼呢?

窮人要麼消費,要麼存銀行,頂多就是買個年化4個點的餘額寶;而富人拿到錢,通常會拿來投資。

別急著罵我。並不是說窮人笨,不懂投資,而是因為投資通常要其他要素配合,比如商業信息、人脈關係、發展思維,富人永遠佔有優勢。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窮人為什麼會更窮,富人為什麼會更富?原因有很多,眼界圈子、階層固化,教育資源,等等,但在中國這個不缺機會的地方,必然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錢在兩種人手中的增值速度不同。

從這個角度講,100元的邊際效益,富人比窮人更高。

這裡我說了一個“邊際效益”的概念,“邊際效益”是指“每新投入一份資源,而新獲得的收益”。

而常規思維認為的“100元對窮人的價值高於富人”,用的是“總量思維”,它考慮的是“新獲得的利益,佔已擁有東西的比例”。

大部分人都喜歡用“總量”思考問題,結果就是富人已經擁有的太多,所以要“劫富濟貧”,必須給富人加稅,這個社會才能更公平。

但受過經濟學思維訓練的人,都習慣用“邊際”思考問題。結論就是:我才不關心富人已經擁有了多少,只要他們的效率更高,我就願意把錢花在他們身上,所以要給富人減稅,社會經濟才能發展得更快。

把100元給窮人而不是富人,只有一種情況下才符合“邊際效益最大化”原則,就是這個人“窮得已經活不下去了”。這就是中國的那句古話——“救急不救窮”,表面上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其實是做事的效率,翻譯成今天的經濟學觀點:

把資源配套到效率最高的地方。

“邊際思維”未必正確,人們寧願一起窮,也不喜歡不公平的社會。但嘗試用“邊際”思考問題,你會得到一些老問題的新角度,比如下面這個問題:

職場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效率高,另一種效率低,請問這兩種人誰更應該加班?

02 巧者勞,智者憂

有人這樣形容加班的心情:凌晨一點半,我麻木地關上電腦,拖著疲倦地身子準備回家。助理們早就下班了,唯有總監的辦公室,燈還亮著,老闆還在跟他開會討論……

其實加班這件事,最能體現“比你牛逼的人,比你還勤奮”,通常管理層加班的時間要超過一般員工,到了CEO這個級別,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勵志文總喜歡把現象簡單地變成觀點來給讀者“打雞血”:為什麼人家比你牛逼?因為他們比你還勤奮。

但在我看來,這個因果關係顛倒了,其實真正的邏輯是——因為他們比你牛逼,所以他們比你還勤奮。

健身房裡天天來報道的,都是身材好的


學校裡成績中下的同學,很多都是嘗試過努力,但看不到效果而乾脆放棄了

我們通常認為,效率低的人才要加班,其實效率越高的人,越喜歡加班,道理很簡單,正因為工作效率高,所以把時間用在工作上更划算。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把時間投入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才是成長的捷徑。那些優秀員工的業績是你的兩倍,是因為一天只有24個小時,要不然,哼哼……

莊子曾經曰過:“巧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能幹的人就讓他多幹,聰明的人,就讓他多想,平庸的人,就讓他一邊玩兒去。

我估計很多人讀到這兒打算開罵了,不是說“笨鳥先飛”嗎?效率低還不比別人多加班,等著被老闆炒魷魚嗎?

當然不是,完成工作還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如何加班”。

排除審計、廣告、法律、醫生等等“加班等於正常工作”的行業,你首先更要搞清楚:你是因為效率不高而不得不加班呢?還是因為效率太高,工作承擔得太多而加班呢?

如果是前者,你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加班,才能提高“邊際效益”;如果是後者,你也要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本來效率很高,可越加班,“邊際效益”反而越低的情況。

這就是經濟學中重要的課題——“邊際效益遞增”“邊際效益遞減”

03 不比時間比資源

“邊際效益遞減”是指你的每一份新增投入,帶來的回報會越來越少。

舉個例子,一個肚子很餓的人,吃第一個饅頭最香,效用最大,第二、第三個就只是充飢的功能,效用開始減少,如果吃最後一個饅頭時已經飽了,只是不想浪費,那效用就降到了零。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最基本的現象之一,生產性企業資源投入到一定程度,通常都會出現這個現象。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反之就是“邊際效益遞增”,這個現象在“學習”中很常見,因為學習中的練習一開始往往效果不大,可積累到一定的臨界值,就會加速產生效果。

比如品酒,一開始,你感受到的只有酒精的刺激,好酒壞酒味道幾乎沒區別,這個階段每次學習的“邊際效益”都是非常低的;但通過大量的飲酒之後,你的舌頭開始習慣酒精的刺激,你的味蕾漸漸能體會到酒的各種複雜的味道,每次學習品酒都會有新發現,此時的學習,就進入“邊際效益遞增”的階段。

所以加班效率低不是問題,能不能讓自己加班時間投入的“邊際效益遞增”,才是核心。

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出現“邊際效益遞增”呢?我們還是來看一看,最典型的“邊際效益遞增”現象——通信網絡。

我們當年用微信,一開始就是好奇,搖一搖,或者有好友邀請,後來上面沉澱了越來越多的關係後,才離不開它。

對於騰訊而言,微信一開始的推廣投入還是很大的,但隨著用的人越多,由於服務器一類的固定投入是不會變的,就會現邊際成本(每新增一個用戶的所花費的成本)遞減,則“邊際效益遞增”。

但“邊際效益遞增”不可能無止境的繼續下去,在騰訊早期推廣QQ時,遇到最大的問題不是流量太貴,而是買不起服務器,導致QQ常常掉線,用戶體驗很差。

這就是“邊際效益遞增”的前提——固定投入未飽和。當時的QQ服務器僅能支持一千多萬用戶,那麼,一千萬用戶之前才會出現“邊際效益遞增”,之後反而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

想要繼續“邊際效益遞增”,唯一的辦法就是買服務器,這就是小馬哥早期沒錢時,最頭疼的事。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邊際效益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只是同一個經濟現象在不同的資源投入期的不同反應:

假設生產某一個產品需要A、B兩種資源要素時,A為廠房、設備、技術等“一次性固定投入”,B為原料、人力等“持續性可變投入”。

如果最佳產能的要素組合是投入100個A和100個B生產出100個產品,那麼,在100個A投下去後,B的投入在從0到100的過程,屬於“邊際效益遞增”期,但B在100之後,繼續投入的話,就進入“邊際效益遞減”期。(這個解釋其實不太嚴謹,但嚴謹的表述要用到數學公式,大家就隨便聽聽吧。)

前面說過的100元錢的“邊際效益”,窮人比起富人來說,缺少固定資源要素A(商業信息、人脈關係、發展思維)的投入,所以更有可能早早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在工作中,資源要素A,相當於你之前在專業、思維、知識面等方面的教育投入,而資源要素B,相當於你的工作時間、專心程度等,需要持續投入的東西。

想要讓加班出現“邊際效益遞增”,明面上比的是加班時間,實際比的是加班之外的資源要素A的臨界值。

04 用要素B提升要素A

我親戚家一個孩子,大學學的是材料力學專業,畢業後在一家工廠一線車間,同事大部分是職校生,但起薪基本差不多。而且因為專業不是完全對口,他一開始反而被師傅罵“沒用的大學生”。

他也很鬱悶:難道老子這幾年的大學都白學了?

三年後,他的同事們紛紛成為高級技師,月薪從3000漲到6000,而他成為工藝工程師,月薪12000。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這三年,大家投入的“可變要素”B都是差不多的,同樣要記錄數據、寫分析報告、同樣要賣苦力跑腿,同樣要挨老師傅的訓。

不同的是資源要素A,這是學習時積累的基礎知識、思維方法、宏觀的行業視角、還有行業人脈資源,這些東西就像一家工廠的廠房、機器設備、知識技術等等,要一次性先行鉅額投入,還不能獨立產生效益。

可一旦進入工作階段,固定要素A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大部分職校生同事的A起點很低,很快就與B的投入達到了平衡水平,此後B的持續投入,就進入了“邊際效益遞減”狀態,就是薪水漲不上去。

而他四年的大學專業學習讓A的起點很高,在B持續投入三年後, 才能與A達成平衡,這三年裡,他一直處於“邊際效益遞增”的階段,從一線操作人員升級到工程師,薪水很快就漲上去了。

人的職業生涯就是一個從“邊際效益遞增”到“邊際效益不變”,再到“邊際效益遞減”的過程,而拐點往往取決於一些需要提前大量投入的、你看不見的要素A。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職業發展中的固定要素A並不完全不變,特別是知識和思維,隨著B的投入,A也會緩緩增長,使“邊際效益遞增”到“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出現得更晚。

前面說的加班,就是加大要素B(時間)的投入,但低效率的原因其實是要素A的水平不高。

所以加班最重要的,不在於B(時間)的長短,也不在於完成任務,而在於補充要素A的積累,把專業知識變成業務技能,並擁有自己的方法論。

05“邊際效益遞增”就是逆流而上

職業發展中的固定要素A並非僅僅指思維和知識。任何一種固定不變或增長緩慢的資源要素,都會成為A。

比如金融行業,匯聚了大量專業精英人才,學習能力都很強,大部分底層員工的要素A都不是“思維和知識”能力——換句話說,他們的職業發展中,都有一層低於他的能力的“玻璃天花板”。

這個“玻璃天花板”就是他們擁有的社會資源和所處的社會階層,這才是金融行業真正的要素A,一旦公司榨完了他的所擁有的要素A,他就必然進入“邊際效益遞減”的狀態——除非他能擴展社會資源或進入金融行業少數幾個比拼專業能力的職位上。

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可能是个真命题

所以,“邊際效益遞減”其實是人生的正常狀態,而“邊際效益遞增”屬於逆流而上,需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行。只不過,大部分人都把努力的點放在可變要素B上,都會出現“越努力,越絕望”的結果,這就叫“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職場中還有一種典型的現象叫“職業倦怠”,這其實也是一種“邊際效益遞減”,只是它的“邊際效益”涉及如何評估幸福感,因而更復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