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众贤情返“家门口”,聚力共建“多元村”——首个春晖社“周岁记”

2017年5月4日,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成立首个村级春晖社。一年来,以“亲情、乡情、友情”为情感纽带,按照“聚资源、实载体、搭平台、建机制、树典型”的思路,使春晖行动工作有载体、力量凝聚有平台、使者作用发挥有抓手,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征程上走出了一条春晖扶贫的新路子。2017年,村集体经济资产突破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0余元。

多措并举“聚资源”,夯实春晖组织队伍

发挥“亲缘、地缘、人缘”优势,以社会化动员方式,搭台引智,筑巢引凤,深入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实现“春晖力量”反哺农村、服务农业,参与乡村治理,推动农村发展。

以“家乡情”为导向,真情实意引人才。通过电话联系、乡友“人拉人”、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搭建“春晖使者”沟通平台,全面了解村在外人士现状、回乡投资兴业意愿、参与公益事业兴趣等情况。用朴实的情感色彩为其寄送一封“倡议书”、“邀请函”,介绍村的可喜变化和大好发展机遇,表达家乡各级组织和亲友对在外游子的关心和慰问,用真情引导贤达人士回村发展,解决村“三农”发展缺位。

以“强队伍”为重点,因地制宜建机构。坚持“党政领导、共青团主导、村“两委”引导、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工作格局,组建以村支书陈建强为社长,有一定影响力、关注家乡发展、热衷公益事业的春晖使者为副社长,村团支部书记为秘书长的春晖理事。因地制宜组建春晖机构,以“人力、物力、财力、志力、智力”为基础,分类建立政、军、商、学等春晖人才数据库62人,礼聘春晖使者36名,发展社员56名,吸纳决策建议“智囊团”20名。

以“搭台子”为要点,多措并举话发展 。搭建春晖使者“发展公益、引领产业、信息沟通、文化演绎、基金壮大”“五大台子”,以“线上讨论+线下座谈”方式,“不定期+定期”集中共谋发展事宜。以进村入户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扶志扶智”双管齐下的方式,大力减少政策落实工作阻力。村支两委通过线上线下定期公告村情村务,破解无以报家乡的苦恼。将每年“腊月二十八日”定为该村“我与家乡共发展”春晖座谈日,以此全面公布本村年度发展情况、取得成效、下步规划等,让在外乡友每年回到家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激发春晖使者参与家乡脱贫攻坚的赤子情怀,汇聚春晖扶贫的“飞地模式”,共谋家乡发展。

精心细致“实载体”,建强春晖行动基础

“标准化”铺好反哺家乡之路。春晖理事协商议定“团结建村、以德育村、志智扶村、民主议村、依法治村、产业强村、众筹进村”“八大服务体系”,按照《思南县“春晖社”标准化建设》手册,严把制度上墙、社员评选、春晖资金管理等环节关,取得春晖使者信任,搭起春晖使者寄托乡愁的桥梁。聘选春晖使者中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作为村参事,参与村重大决策事宜会议,共议村情村务,发挥建设家乡的余热,当好反哺家乡的典范。

思南县:众贤情返“家门口”,聚力共建“多元村”——首个春晖社“周岁记”

渔溪沟村春晖社成立仪式现场礼聘春晖使者

“创新性”打造精神高地。组织春晖“志愿队”,挨家挨户收集蓑衣、粮票、犁、锄等体现乡土文化、农耕文明的古物,建设“春晖文化长廊”,体现原汁原味传统农耕风貌和乡村文明,勾起春晖使者“乡愁”。以“道德讲堂+春晖使者+留守儿童”的形式,大力开展“春晖文化讲堂”、“志智双扶”、“春晖好故事”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营造乡村文化氛围,打造乡村精神高地。春晖使者杨秀强告老还乡经营村老年协会、村级暑期留守儿童辅导班,对村186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采集照片,办理老年优待证,定期开展春晖暖心系列活动,对村留守儿童免费开展寒暑假课业辅导。

思南县:众贤情返“家门口”,聚力共建“多元村”——首个春晖社“周岁记”

春晖阵地

“合理化”布局基层团建资源。构建“村团支部+春晖社+青年”新格局。筑牢村团支部组织战斗堡垒,村团支部书记兼任春晖社秘书长,参与春晖理事,汇聚“使者”中返乡大学生、热血青年、贡献突出青年企业家、杰出青年代表、创业青年等青春力量,将部分合适的团员青年纳入村团支部团员代表,探索“一籍双支”模式,盘活青年资源内生动力。

同心协力“谋发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巧借“使者之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春晖理念感召下,春晖使者筹资347万元,先后成立集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群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建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军建材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合作社+春晖社+村集体+贫困户”“春晖使者+春晖社+贫困户”为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春晖产业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17年,建设春晖扶贫产业示范基地1100余亩,种植“甜心蜜柚”800亩、葡萄300亩。公司养殖太湖黑猪年出栏500头,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0余元。2017年实现总产值1000余万元,盈利200余万元。

巧用“春晖互助金”,实现村建共投共管。春晖使者集体投资350余万元,达成长期参与家乡建设协议。春晖使者线上线下共认购甜心蜜柚368颗,以“村集体+春晖使者+股金”“春晖使者+村民干部+外出培训”形式,涌现了杨再坤等40余名雁归人士返乡投资兴业,推进了村建共投共管。

巧建“三支队伍”,实现村建保障有力。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夕阳队”,化解村民矛盾,构建和谐村寨;成立乡风文明“督导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乡风文明问题,全力督查引导,不断提升乡风文明;组建春晖公益“志愿队”,开展生态环保、助学支教、捐资善款、消防安全知识等义务服务项目,保障村建有力推进。2017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7起,开展春晖文明行动3次,开展春晖“假期爱心辅导班”200余期。

凝心聚力“提实效”,共赴小康户覆盖

探索春晖使者+“334”“脱贫攻坚夜校”“电商扶贫”,全方位把闲散资金聚成致富底金,把“山旮旯”变“金土地”。

立足“春晖使者+334模式”。通过“春晖使者+村企+基地+农户”,把农民纳入到市场主体系。春晖使者到“家门口”办企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通过流转经营权、资源资产、到企打工等形式实现“三得”,即“得租金、得股金、得薪金”。企业兴绩后纳入集体经济,建立“334”利益联结机制,将30%利润作为分红金,30%村集体实施春晖家园计划项目、春晖公益事业等基金,40%为企业下一季发展春晖等产业发展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万余元,村民入股分红83.49万元。为全村村民缴纳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自筹部分资金达13万元,建设春晖家园项目累计投入40万元,帮扶支出4.7万元。实现春晖基金互助互营,多渠道帮助村民增收,助推村集体富强,壮大村社村企。

立足“春晖使者+脱贫攻坚夜校”。定期邀请有一定专业特长春晖使者中的教授、“土专家”“田秀才”,组建创业致富“导师团”,定期到青年脱贫攻坚夜校开展“春晖人才课程”“春晖感恩课程”“春晖公益课程”,手把手、面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实践技能培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培育贫困户的“造血”功能。2017年开展旅游开发、政策宣讲等培训5期。

立足“春晖使者+电商扶贫”。春晖使者牵线搭桥商务部门拟定《渔溪沟村“农商联动+电商扶贫”蜜柚众筹试点方案》,整合春晖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环节资源,通过“黔邮乡情”、基地VR众筹平台,打造“一村一品”的“互联网+”工程。截至2017年,21名春晖使者认购部分按照“7+3”利益联结机制,帮助46户贫困户160人人均增收2.2万元。认筹资金20%作为村春晖公益基金,年销售丰产蜜柚30万斤,破解“民货无销路”问题,实现“思货出山”。(沈登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