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中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南京,为何就不敢进攻离它最近的青岛?

独狼


不是不敢,也不是不想,更不是没有进攻。事实上,日本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一直惦记着青岛这座重要的港口城市。


1914年8月27日,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之机,以日本为主的日本和英国组成的协约国联军开始攻打德国占领的青岛,至同年11月7日,历时70天,终于攻下并占领了青岛。


不过,日本占领青岛后并不安心,因为日本之所以联合英国进攻青岛,目的就是要趁乱争夺中国的殖民权和掠夺中国资源,但日本却担心他们的图谋能否得逞。


其实日本早在攻打青岛前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当时的日本政府算计到一旦协约国胜了,那么,也就是说联合国胜了,而且对外必须宣布是联合国赢得了战争,如此情况下,联合国和协约国的其他两国英国与法国则绝不会允许日本独占青岛,而如果是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三个同盟国战胜了,那么,即使日本夺下了青岛,作为战败方的协约国,胜利的同盟国更不可能把青岛拱手让给战败的日本。


因此,当时的日本政府就策划出了一个“二十一条”来逼迫袁世凯签订,这就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即《中日民四条约》。其中最重要的有“五条”,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给他国。如此,日本则可保证,无论是战败还是战胜,只要日本打下了青岛,那么,袁世凯政权就要保证日本从德国手里夺下的青岛的所有权益都要归于日本。


事实上也正如日本策划的那样,日本在青岛打赢了德国,也顺利的取代德国占据了青岛整整八年,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为止。


如此算计青岛,怎能说日本不敢进攻离他最近的青岛呢? 事实上,虽然日本在1922年被迫向北洋政府交出了青岛的掌控权,但日本对青岛是一直贼心不死的。借1937年7月7日爆发的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之机,日本为了配合德、意在欧洲战场的世界大战,在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战争。青岛因有着面临黄海的天然良港地位,而且又地处国防前哨,于是,日本又把主意打到了青岛。在步步进逼华北,占领胶济铁路西段,封锁了青岛海域后,风声鹤唳的青岛已经是不堪一击了,因此,日军得以不发一枪一弹的又一次占领了青岛,这一次一占又是七年,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投降,青岛才又归还给了中国。


日本在一战、二战中前后两次占领青岛,统治达15年之久。就不知道,题主有什么理由说“在抗战中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南京,但却不敢进攻离他最近的青岛”呢?说这话可要小心山东人民拿“大煎饼”扇你嘴巴子。


万景路看日本


日本两度占领青岛,使其沦为殖民地达15年之久,怎么成了不敢进攻?耻辱的是,德国人誓死保卫青岛,激战3个月;我们却不发一枪一弹,拱手送出青岛。

第一次强占青岛,德军誓死保卫,伤亡惨重

1898年3月,德国出兵胶州湾,强占青岛。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大举进攻青岛。

德皇威廉二世电令“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人,誓死保卫青岛!”

德军把青岛当做自己领土保卫,投入战斗1万余人,与近4万日军激战,双方激战将近3个月,直到11月7日,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德军才战败投降。德军付出伤亡5000余人的代价,给予日军重创,使其伤亡3000余人。

日军在仰口一带大肆庆祝胜利,他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公然维护日本在山东的利益。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日本被迫于1922年12月将青岛归还中国。

无耻的日本侵略者对青岛贼心不死,撤离前故意利用土匪烧杀抢掠,制造混乱,给自己制造延迟撤兵的借口,又留下大量特务机构,开办一批日资企业,试图从经济上控制青岛,为下次侵占青岛打下基础。

第二次强占青岛,我军坚壁清野,一枪未发

日本对华侵略预谋已久,战略位置重要、日本侨民众多的青岛成为他们的重点目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日本内阁批准进攻青岛的秘案。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军陈兵黄海,耀武扬威,青岛风声鹤唳,官绅富商迁移撤离,普通百姓仓皇逃难,哭喊震天,日夜不绝,整个城市仅留5万人。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1937年12月18日,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下令实行“焦土政策”,炸毁日本在青岛的啤酒厂、炼油厂厂等工厂,毁掉自来水厂和船坞,又把困在胶州湾的20多国民党军舰、船只凿沉。

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舰和飞机兵临青岛。在飞机军舰掩护下,日本海军陆战分别在山东头、沙子口、浮山湾、汇泉湾等处登陆,
大摇大摆开入市内。

整个过程,日军只用半天,未发一弹,就占领整个青岛,大肆烧杀劫掠,青岛再次沦陷。

德国人誓死保卫青岛,激战3个月;我们却不发一枪一弹,拱手送出青岛。试问我们应该给伟大英明的蒋介石找出什么的合适借口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民国的历史中,青岛和南京、上海是根本无法相比的,在当时,南京是国民党的首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灵魂所在,只要攻占下了南京,那他们就能彻底在精神上摧毁中国人的意志。

而上海是整个世界都闻名的不夜城,有着非常发达的工商业,在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亚洲都是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就算在欧美国家也颇负盛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上海、南京都是当时日本人势必攻打下来的地方。

而青岛呢?虽然那里工业也非常发达,但是青岛工业发达的地方大多数属于外国人的租界,日本人是不好直接和外国列强撕开脸的。

而把青岛攻占下来虽然也是必然的,但是一切总得分一个先后,青岛的工业就算再发达,又怎么可能与当时两个代表着中国灵魂所在的都市相比呢?所以青岛不是日本人不敢打,而是因为不够重要,留到后来才打。


1937年在上海地区打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

上海地区是国民党部队第一次和日本爆发激烈战斗的地方,当时蒋介石为了贯彻他抗日的意志,于是决定向驻扎在上海的日本派遣军动手,最后在激烈冲突爆发后,浩浩荡荡的淞沪会战爆发了。

这是中国和日本第一次爆发的大规模会战,在这里国民党投入了绝大多数的精锐部队,当时国民党的部队有将近80万人,而日本的部队则只有20来万人。

(国民党部队)

就这样,两支兵力悬殊的部队在淞沪战场上爆发了激烈的大战,这场战斗延续了足足三个月的时间才以国民党的撤退中止,在整个过程中,国民党是呈防守状态的。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会说了,80万人打20万人竟然还要防守?

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武器问题,当时日本人的武器是绝对碾压国民党的,他们不仅有着非常精良的火炮、坦克、飞机,就连普通的枪支在射程上都远远优于国民党的部队。

国民党部队因为重武器极度缺少,所以他们基本上是拿血肉之躯和日本人的坦克、飞机对抗的。

再加上日本士兵受到过军国主义洗礼后,他们是完全不怕死的,所以战斗力极为惊人,正因为这两重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呈直线的上升,基本碾压于当时武器落后的国民党部队。

因为当时日本人是号称要三个月打下全中国的,所以国民党的部队即便有着很大的伤亡,他们也在上海地区坚持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开始撤退。

但也正因为坚守的这三个月,国民党部队死伤了30万人,日本人死伤了4万人。

也在这三个月时间里,蒋介石将他积攒了很多年的精锐部队给打没了,一直到很长时间后,国民党部队的元气才慢慢的恢复回来。

唐生智丢下军队自己跑掉后,日本攻打下南京

而日本人为了报复蒋介石以及他们一统中国的狂想,所以他们整装待发后,调发军队开始准备南下进攻南京。

当时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损伤是非常严重的,他知道如果死守在南京这个无险之地的话,自己仅剩下来的一点点兵力就将会在战争开始没多久后被日本人打光。

所以他将南京很多重要的设备搬到了山城重庆,开始依靠地势准备抵挡日本人。

(民国南京)

但是南京毕竟是一个国家的脸面,所以蒋介石就派了唐生智驻守在南京,不过在日本人准备兵临南京城的时候,蒋介石又给唐生智下了撤退命令。

而唐生智只顾着自己跑,随便下了一个撤退命令后,也没管命令传递下去没有,就溜之大吉了。

但是因为通讯混乱,当时很多守军都没来得及接到撤退的命令,于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军队留在了南京,而失去主将的军人们,根本无法组织起来抵抗日本人,他们最后只能向日本人投降或者躲了起来,最终在日本人密不透风的搜查下,这些士兵全部被日本人屠杀了。

日本海军陆军兵分两路攻打青岛

而打下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后,日本人基本上取得了他们的战略目标,所以接下来就开始进行了全面的侵略,这个时候才是日本人进攻青岛的初端。

日本人是在1938年年初的时候进攻青岛的,当时刚刚好是占领南京后不久,在进攻青岛的时候,日军是兵分两路的,海军和陆军分别进攻起了青岛。


(民国青岛)

当时日本的海军乘坐着军舰走最快捷、而又没有抵挡的路线迫向青岛。

而日本的陆军是要攻下济南才能往下打青岛的。

如果以最初的战局来说,首先占领青岛的肯定是乘坐军舰的海军们,但是因为韩复渠与蒋介石的恩怨冲突爆发,所以山东军阀韩复渠撤走了自己的10万大军,使得日本人开始长驱直入攻入了山东,然后日本陆军才得以和海军一同攻入了青岛。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恩怨,虽然他们都是日本的军队,其但是他们双方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因为竞争战争资源的原因,日本的海军和陆军都恨不得将对方置于死地,如果不是有着天皇的限制和最后的一丝底线,他们早就互相打起来了,所以才会在攻打青岛的时候,日本海军、陆军争先恐后地争在第一位。


(日本海军)

而他们在进攻青岛的时候,当时驻守在青岛的军队和警察基本上已经撤得差不多了,所以他们没经过什么抵抗就攻下了青岛。

所以说这就是日本人打南京、上海时没有率先攻打青岛的原因,这个提问的标题是有些夸张的,日本人不是不敢打,而是青岛在当时根本没有重要到成为日本人的首要目标,从工业、从发达程度、还有当时国际间的地位上,青岛不如上海,虽然当时青岛工业比南京要好一些,但是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都,在战略意义上却是完全碾压青岛的。


孤客生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四天,日本的海军舰队就陈兵青岛海域,对青岛构成威胁,此时的青岛,国民政府军的守备兵力不足万人,假如日本人发动一拨猛攻,拿下青岛并非痴人说梦。

要说起青岛这座城市,跟日本渊源极深,说日本人不惦记,那是假的,1914年日本人在这里发动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唯一一战的主战场,就是此城。日本人从此战中抢走了德国在青岛和胶济线的利益,后来拒不归还,因此还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涨,不能不说日本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人民的誓死抗争下,加上国际势力的干涉,日本于1922年“遵守承诺”,把青岛还给了中国,但日本对青岛的觊觎之心,未曾改变。他们在青岛创办大量日资工厂,到了1937年,包括八大纱厂,日资工厂已有200多家,日本侨民达到20000多人。同一战一样,日本当然想占据青岛,但日本不想要一个废墟上的城市,一是太有碍国际观瞻,二是不符合它的经济利益。关键是,如此多的日本侨民和日资工厂,使得日本军队也投鼠忌器,因此并未发起主动进攻。

日本人的战略思想是速战速决、三个月打痛中国,从而使中国政府屈服,为此做出的战争准备工作是重兵聚集于平津一带,先行征服华北,把中国政府逼成偏安的东南小朝廷。

而中国政府方面,蒋介石按照蒋百里的战略构想,是想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打起,从东向西由沿海到内陆,逐层抗击,在江西两湖等长江中游地区完成对日寇的全面阻击,不愿随着日本的战争指挥棒起舞,想把战争的指挥棒控制在自己手里。

对中日双方来说,位于山东半岛的青岛都不是战略要地,尤其是对于中国,处于津浦线要津的山东中部在韩复榘的镇守下很快失守,青岛已成孤悬之地,不具备战略价值。

山东抗战打响之后,日本人也腾出精力着手准备进占青岛,在青岛市长沈鸿烈“同归于尽”的威胁下,日本开始从青岛大规模撤侨。沈鸿烈虽然答应撤侨请求,但规定日本侨民只可携带小件行李,日本人的大部家当仍在,日本军队同样不情愿去砸烂它们。

山东大部沦陷后,沈鸿烈面对孤岛处境,最终也选择弃守青岛,但在撤退之前,把日本工厂全部炸毁,青岛北部绵延30余里的日本工厂地带尽被炸毁烧毁,1938年1月,日本军队再次占据了工业区已成瓦砾的青岛。

上两图为1938年日本人绘制的青岛观光地图

1938年1月,日军入城式


历来现实


因为进攻青岛并不能使中国迅速屈服,是浪费资源的表现,不符合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

即使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都没有马上进攻北京,为什么呢?因为北京根本就不是当时中国核心中的核心!



而当时中国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上海、南京!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远东最大的城市,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中国民国的钱袋子!如果打下上海,对于中国的经济绝对是致命的伤害!


而南京,也同样是当时中国的特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更是中国的首都!拿下南京的意义重大!

日本想着对中国速战速决,甚至宣城“三个月灭亡中国”,不过可惜,民国不是清政府,蒋介石也不是清朝统治者,蒋介石坚决抵抗是日本人万万想不到的!按照他们的设想,把蒋介石打趴下,然后勒令蒋介石投降,然后签条约结束战争,然后腾出手来攻打太平洋、东南亚等地方。


可以,没有让日本人如愿,中国军民坚决抵抗日寇,最终还是拖死了日本。


梦三七夜


命题错误,日军在1938年1月进攻青岛,并且是陆军第五师团和海军陆战队同时入侵,为争夺驻地甚至发生了日本陆海军拔枪相向差点火拼的丑闻。



不少同学对青岛在七七事变时的主权归属有错觉,以为是日占,其实不是。青岛作为德国租界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确实被协约国成员日本武力夺走,从1914年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罪恶磬竹难书,但是在“五四”运动的大潮冲击下,全国兴起反日运动,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日本被迫将青岛主权交还中国。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华北方面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从天津进攻济南,韩复渠不战而逃,胶济铁路西段沦陷,随后山东大部成为日战区。12月日本海军宣布封锁青岛海面,此时胶东半岛末端的青岛已经成为孤立之绝地,不再有坚守的价值,国民政府的青岛机关及保安部队全部撤离。



期间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全力投入上海,搁置了立刻进攻青岛的计划,由于青岛日资日侨较多,日本政府担心中国军队象在上海一样主动发起进攻,还搞了一次撤侨行动,真是小人之心。

1938年1月10日,日军第五师团国崎支队7000余人在飞机和军舰掩护下,于青岛以东登陆,未遇抵抗,几乎兵不血刃占领青岛。


度度狼gg


青岛早在一九一四年就被日本占领

一战时期的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七日,日军打败一直占领青岛的德国军队并攻下了青岛。尽管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德军死守青岛,但德军毕竟扛不住人数占优的日军凶猛的攻势,结果最终德军两千三百多人被日军俘虏。几天后的十一月十四日,胶州德国总督华德克被日军押送至日本东京本愿寺监禁,且这一天恰恰是德国占领青岛十七周年。


图为一九一四年日军占领青岛

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由于其资源匮乏,从而深知拖不起耗不起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所以日本从一开始就决定速战速决,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甚至信心满满的向天皇裕仁许诺‘’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本为此先以东条师团和坂垣师团等几个精锐的甲种师团组成所谓的华北派遣军入侵华北;同时再以其海军陆战队从(东海)海面登陆上海,继而直捣南京或逼降中央政府。日本妄图通过北压和东插的两线作战,从而达到所谓的‘’速战速决‘’战略意图。然而日本的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意图很快破产,被中国‘’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所粉碎:中国以辽阔广袤的战略纵深,将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拖进了让其举步维艰的战争泥潭。随着台儿庄保卫战和武汉大会战之后,侵华日军已经被中国军队拖得疲惫不堪,从而进入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Mrttlzz99


首先,不是特别明白题主设问的具体意思,如果题主的问题是抗战期间日军没有攻占青岛,那这个设问首先就是错误的。因为在1938年1月,日军第五师团就沿津浦线南下山东,并且攻占了青岛,这也是徐州会战的第一阶段的作战。

如果题主问的是为什么日军在战争初期选择率先登陆上海而不是登陆青岛作战,那这就可以从当时的战局形势进行分析了。

第一、青岛并不意味着比上海更接近日本,这两座城市都是三面临海的港口,日军当时都没有与这两座城市有陆地接壤的势力范围。这就意味着如果直接进攻必须通过海上登陆。青岛其实距离日本本土并不近,日本如果从他所占领的中国东北或者朝鲜出发进攻青岛会比较近。而上海距离日本本土南边其实也不远,更重要的是这一带海域驻扎有日本庞大的海军舰队,日本第三舰队长期在上海周边海域航行,并且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地区中国不得驻军,上海周边海域包括黄浦江在内的水域 日本舰队都可以自由进出,并且上海还驻扎有4000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并且台湾当时也是日本殖民地,淞沪会战时期日军空军很多都是从台湾起飞的。所以进攻上海 日军仍然有很多便利条件。

第二、登陆青岛不符合日军的战略布局,在1937年全面开战之前,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内蒙等地,并已经逐渐渗透进华北,逼近平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是集中重兵占领河北 平津 山西,并且,中国的北方地形是平原为主,日本强大的机动力量和重火力在平原中可以全力发挥。这样再沿着平汉铁路可以南下河南,并攻取中国战略中心武汉,从而将中国军队切割为东西两段。同时从山西攻入陕西,迂回包抄西南地区,切段国民政府的后路。从而将国民政府压缩在东南沿海一带。这就使其像历史上无数偏安东南的政权一样 败亡是迟早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日本在中国北方主要是沿着主要交通线展开陆战即可,不需要特意从青岛登陆额外开辟战场,虽然日军攻占青岛确实有海军登陆作战 但也只是辅助配合。

第三,日军进攻上海其实也并非其本意,而是受到了国民政府行动的影响。前面也说了 从华北由北向南是对日军最有利的。而从东向西,中国地势逐渐增高,并且沿长江一线,是密密麻麻的江南水网 河湖纵横,丘陵密布,日军的机动力会大打折扣,最后的三峡天险也是难以逾越。因此,国民党高层在抗战前几年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持久战的相关理念。最有代表性的是军事家蒋百里,被誉为持久战理念第一人,他在《国防论》中对此有系统的描述,大概意思就是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引日军主力到此由东向西进攻,逐层消耗日军,最终在宜昌至长沙一线与日军形成对峙(事实上后来的抗战的走向确实如此,深入内陆后江南地区的地形让日军举步维艰,武汉会战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且已成强弩之末。此后双方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爆发多次会战,日军始终没能突破湖北湖南一带)因此,七月底日军攻占平津后,国民政府迅速执行原定战略,派遣两个德械师进入上海向驻沪施压,双方于8月13日正式开火,此后中国军队以优势兵力围歼日军。为支援驻沪日军,日军不得不从本土抽调部队增援。随后 双方在上海不断增兵,并且日本从华北也抽走三个师团。在淞沪会战后期 日军在上海一带已有近三十万兵力,相当于当时全国总兵力一半以上,而中国军队也有70万 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淞沪会战最大的意义就是扭转了抗争的整体战略布局 为后来的持久战打下一个基础


李晨鸣


你这么说的话,确实有点不对,日军并不是不敢进攻,离他最近的青岛,而是此时此刻,青岛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

日本原先的战略计划是攻占中国东北以后经营华北,然后再由北自南占领整个中国,这么做的好处便在于使得侵华计划,从始至终都是局部作战,并不会导致整个中国全面抗战。

因此,七七事变以后,当时针对中日之间爆发的全面战争,日本方面作出的战略抉择就是以驻扎在华北的日本军队,寻求战机不断地吞噬中国在华北的领土,此时此刻,日本方面也并未做好完全侵占整个中国的准备。

但是在日本军方内部却一直认为这个计划实在是拖延的时间太长了,大把大把的战功就在你面前,而且唾手可得。这个时候你告诉我要慢慢的打,慢慢的磨中国,当然是不答应了,因此,在日本军舰占了绝大多数榆木脑袋的日本陆军军方要求赶紧全面进行侵华。

但是从哪里找到爆发点呢?此时此刻有中国驻在上海的驻军向日本租借发动的进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便在于当时蒋介石政府最具前瞻性的一个战略家,叫蒋百里先生,他觉得日本在这么侵略下去,中国迟早会有危险,因此他想把局部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日本陷入到长期消耗战的局面里面。

这个计划很诱人,但是要实行起来的前提就是让日本人转变战略重心的方向,也就是要在除了华北地段的地方找到另外一个爆发点,因此他把地点选择在了上海。

上海是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港口,而且他距离蒋介石的心脏,南京,特别的近,对于日本军队而言,这是一个赤裸裸的战利品,忍不住诱惑的,他们仍然选择咬下的这颗毒药。

至于说青岛的话,他的确离当时的日本侵华部队是比较近,但是它并不影响日本方面的大战略,日本方面仍然寻求从北京到济南再到徐州,再到南京这一条铁路线保证这一条交通主动脉的畅通,青岛距离这一条交通主动脉距离较远,对于整体战局影响不大,而且青岛上面由于日侨众多时的日本军队在进攻这个地段的话,显得格外小心翼翼,在1938年1月份撤走所有日侨以后,日本方面才率领军队将其攻下。


漩涡鸣人yy


这要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说起。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半封建半植民地社会。香港、澳门、威海、旅顺被占领彻底植民化,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没有被占领,但是成了外国的势力范围。这些外国势力通过中国的代理人(军阀),在本区域享有特权。如东北是日本和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山东是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上海南京一带是美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不仅占领了香港而且把势力扩大到广东沿海几个口岸。∥民国后,‘半封建’被彻底消灭,‘半植民地’仍然存。∥抗战时期日本没有打青岛,是因为那里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二战时期德意日结为战争联盟,日本怎么会攻击德国?∥日本攻打上海(包括后续攻打南京),是因为那里是国民政府核心区域,对于政权存在有象征意义。同时,打去美国人在华势力,一举两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