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峯挹秀古今談,湯溪九峯山

九峰挹秀古今談,湯溪九峰山

陽光明媚,春天如期而至。出門旅遊,九峰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那裡不僅風光如畫,而且只要十來塊錢路費,當天即可返程。

九峰山現歸屬金華經濟開發區,但在古代有近800年時間裡則是在蘭溪的版圖之內。從唐咸亨五年(674)八月建縣,九峰即為蘭溪東南屏障。成書於北宋端拱年間(988~989)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七“蘭溪”條,就明確記載:“九峰山,在縣南六十里,下有中書侍郞徐安貞讀書巖。”承繼唐代十道圖的《元豐九域志》(刊行於1081年)“兩浙路·婺州”條則說:蘭溪為望縣,距“州西北五十五里,一十鄉,有九峰山、蘭溪。”當代學者陸永峰箋註貫休詩歌時也說:“九峰,山名,在今浙江蘭溪市南。”貫休為晚唐最負盛名的詩僧,他的故里就在當時的蘭溪縣太平鄉登高裡,即今遊埠鎮寺基一帶,與九峰山相距不遠。鹹通年間(871~874)他雲遊歸故里小住,就曾作《寒望九峰》詩,詩云:“九朵碧芙蕖,王維圖未圖。層層皆有瀑,一一合吾居。雨歇如爭出,霜嚴不例枯。世猶多事在,為爾久躊躕。”並駐錫九峰禪寺。

九峰挹秀古今談,湯溪九峰山

宋末元初的理學大家金履祥(1232~1303)也是蘭溪本邑人,他有一首《題城南塔院》詩,詩裡說:“夜窗雙港月,日曉九峰雲。不隨人世改,千古瀫波紋。”,描述的就是他登蘭溪城南同仁塔看到的實景。

元代蘭溪縣升為蘭溪州,曾在浙西廉訪史署下為吏的大畫家黃公望(1269~1354)則於至正九年(1349)正月作《九峰雪霽圖》,有人認為畫出了蘭邑九峰山雪後的神韻,時人稱之為“畫中逸品”。

到了明代,家住蘭溪龍巖鄉,自號“瀫溪漁隱”的名士胡榮(1390~1460)寫了一首著名的九峰山詩:“蘭谷東南峙九峰,芙蓉朵朵插晴空。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抺青雲掛玉龍。”

直到明成化七年(1471),九峰一帶的蘭溪南境才劃入新設立的湯溪縣。當時湯溪縣城外設蘭溪、龍游、金華、遂昌四鄉。由蘭溪縣劃入的龍巖鄉全境、橫山鄉三十三都和三十四都、太平鄉的二十九都即為新設立的湯溪縣蘭溪鄉。

到了當代,據上世紀八十年代地名普查資料,九峰山周邊村落的原始居民亦大多為蘭溪人,如宅口的方姓,陶寺的陶姓,厚大、陳村、白鶴殿口、油麻車的範姓,上徐的徐姓,夏家的夏姓,金家的金姓,施家的施姓,胡家的胡姓,雲家的章姓,上石羊的邵姓,山卜裡的應姓,裡朱壟的朱姓,山塘下的陳姓等。九峰山所在地厚大鄉的鄉名亦由蘭溪香溪範氏一族的祖訓而得名。

自古而今,九峰山與蘭溪就有不解之緣,蘭溪人上九峰山會有一種分外親切的感覺,而九峰山對於蘭溪也是鄉情難斷。

九峰挹秀古今談,湯溪九峰山

再說九峰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古蹟在八婺大地確實也是首屈一指,堪稱佳絕。九峰山系括蒼山餘脈,遠看九峰如白雲繚繞中的出水芙蓉,近看則依其形狀分別名為大馬峰、小馬峰、馬鍾峰、飯峰、芙蓉峰、壽桃峰、箬帽峰、牛頭峰和達摩峰。達摩峰又名九峰巖,為九峰山主峰,海拔162米。九峰山峰巒錯落,方圓五公里。山腰有仙洞、仙椅、仙床和蘭谷、龍潭等景點。相傳唐代蘭溪人(今上華街道徐宅山背)徐安貞(671~743),神龍二年(706)中進士,開元六年(718)官至中書侍制。唐玄宗稱之為“清才特達,雅量深沉,為德行之宗師,是文辭之雄伯”。李林甫用事,他棄官歸隱九峰山,讀書作詩,煉丹修身。修成正果後“能噴水飛騰日凡數次”,故人稱他是“八仙”之後的“九仙”,九峰山因此又有別名為“九仙岩”,山中的讀書檯和“列仙洞天”的石刻即指此事。九峰山又有葛洪煉丹、達摩佈道、貫休吟唱和胡公點將等傳說,不一而足。山間丹涯疊翠、怪石嶙峋,清泉流瀉、綠樹蔽蔭,四時鮮花不謝,一層層景色,目不暇接。還有建於梁天監年間(502~519)的九峰禪寺和唐代的安正書院遺存可供神遊。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金華經濟開發區專門建立了九峰文化研究院,九峰文化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到此一遊的諸君,歎為觀止之餘定會有更多的收穫和體驗。

九峰挹秀古今談,湯溪九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