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國之陋習

文人相輕,國之陋習

文人相輕,國之陋習。首揭"文人相輕"這一劣根性的是曹丕。曹丕雲:"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爾後千百年來,此痼疾肆意瘋長,擴散蔓延,終成不可救藥之頑症。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甲母雞生完蛋會誇自己下的蛋最好,乙母雞生完蛋也會誇自己下的蛋最好。作為吃雞蛋的人,覺得甲蛋好吃就會說甲蛋好,覺得乙蛋好吃就會說乙蛋好,假如大多數人都覺得甲蛋好吃,自然說甲蛋好的聲音就會多些,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現象,世界本來就是多樣化的,人們的感知認覺也必然會千差萬異。可事情並不那麼簡單,乙母雞覺得甲母雞的蛋並沒有那麼好吃,甲母雞不配那些對它的喝彩而浪得虛名。雖然乙母雞確實也吃過甲母雞的蛋,但只淺嘗了一小口,就連連驚呼:"難吃死了!我再也吃不下去了!"說甲母雞的蛋跟本就不能算是雞蛋,能犯的臭都犯到了,而且個個都是壞蛋。不僅如此,罵了對手,罵了對手的蛋,還要罵吃甲母雞蛋的人,甚至還問候了甲母雞的父母。結果會使本來有不少認為乙母雞蛋也不錯的人,反倒覺得:既使乙母雞的蛋確實好吃,但雞品卻實在是讓人難以恭維。

從這一故事中,我們真實的看到了"文人相輕"的影子,本來是學術之爭,卻發展到人品之爭,直至演變為訴訟之爭,最終發展到殘酷的撕打拼殺。這其中固然有許多若明若暗的歷史背景和利益原因,但"文人相輕"也是其關係霧霾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人相輕,國之陋習

首先,文人相輕,其所輕者是文。往往是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相輕之時,不是伶牙俐齒,便是口若懸河,爭吵不休,責難不斷。先是交流探討,後是攻奸漫罵,進而升級到你死我活、性命攸關的地步,直至演變成血淋淋的火拼慘劇而終。

其次,由輕文到輕人,由相輕到相殘。如歷史上的龐涓之害孫臏,嵇康之冷淡鍾會,李斯與韓非之爭鬥等醜行惡為,皆佐證了其相輕手段之卑鄙,相殘後果之慘烈,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魯迅先生認為"相輕"之說,並不只是站在旁邊看文人輕來輕去的第三者,而是真正捲入窩裡斗的"被輕"和"輕人"的二者。他還提出三種"輕"之術:一種是自卑,一種是自高,一種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給敵人以批評"。

再次,輕人是手段,謀利是目的。相輕的雙方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而置大局於不顧,以至人性失常,理智失控,掑破臉皮,拋棄斯文,必欲將對方趕盡殺絕而後快。採取的行為往往是歪曲事實,胡攪蠻纏,單打群毆,文攻武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其結果必然使事業受損,大局受創,他人受害,個人受傷,是一個傷已害人的結果。

最後,借相輕以抬高身價,以相殘來翦除異己。相輕者多因圖名而輕文,常為謀利而輕人,一旦與己意見不合,便認為大逆不道,倘若對手對其文論提出質疑,既便學術之爭,也視為洪水猛獸,不是惱羞成怒,大打出手,就是造謠誣陷,置人死地。

文人相輕,國之陋習

海納百川方有其浩瀚,虛懷若谷才顯其深邃,文人之間需要的是平等相待與和諧相處,缺少的是互相敬重與個性互補。如果把"文人相輕"換成"文人相親"。做到這一字之變,那便是一種度量,一種品質,一種風采,一種情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