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占太:搬出窮山溝 迎來新生活

對於西峰區什社鄉文安村65歲的村民魏佔太來說,今年6月11日是個值得高興的日子。這一天,一家人搬出了居住近40年的破舊窯洞,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樓房,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新房子各方面條件都好,過去沒法比,沒想到我們真的走出了山區,還住這麼好的樓房……”提起生活的變化,魏佔太感慨萬分。

魏佔太:搬出窮山溝 迎來新生活

未搬遷前,魏佔太一家居住在峴川組的山腰上。那裡地處偏遠,距離村部有5公里遠,土地多為貧瘠的山臺地,村民靠種莊稼、外出務工維持生活,收入微薄,生活困難,大都依山修建窯洞居住。魏佔太一家6口居住的土窯是1979年修建的,由於年代久遠,窯頂、四面牆都有裂縫,時不時掉土渣。“窯洞窄小、光線不好,也不安全。”魏佔太說,以前不僅居住條件差,還面臨吃水難題,每天要到1公里以外的河溝裡挑水吃,單趟步行需要20分鐘,挑水爬坡經常摔跤,到了雨天就沒水吃。

魏佔太:搬出窮山溝 迎來新生活

出行更讓魏佔太頭疼。“最早的時候,通到村裡的是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路面很窄,出門上山只能步行,自行車都沒法騎上。”魏佔太回憶起了當初出行的諸多困難:早上送孩子上學,天不亮就起床,手裡提著手電筒,推著自行車,到了塬上平路再騎;老人行動不便,生病只能請村醫上門,遇到雨雪天氣或晚上,有的人不願上門,只能硬抗著;最麻煩的是賣糧食或磨面,要先把架子車拉上,再一袋一袋往上背,回去的時候,一個在前面穩住車身,一個在後面拉,一不小心車子就往前倒,不僅費勁,還危險。“直到2015年,村裡才通上自來水,這條土路變成砂石路,比原來寬了,但冬天出門還是不方便。我們一直想搬出大山,但沒有條件。”

魏佔太:搬出窮山溝 迎來新生活

扶貧工作啟動後,西峰區積極整合資金,改善貧困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針對貧困群眾的住房難題,陸續實施了一批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通過整體搬遷、集中安置、插花互補相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集中安置點,讓貧困群眾挪出窮窩。

2015年以來,文安村搶抓扶貧政策機遇,爭取各項資金,硬化村組道路24.2公里,修建5間醫療室、小遊園等公共服務場所,完成了12個組農網改造項目,全村778戶自來水全部入戶,網絡達到了全覆蓋。同時,為解決魏佔太等峴川、峴塬組的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難題,爭取易地搬遷項目,修建住宅樓一棟,去年10月份,工程竣工達到入住條件,目前已搬遷入戶9戶。

魏佔太:搬出窮山溝 迎來新生活

魏佔太的新居在安置樓的二層,建築面積116平方米,三室兩廳,房間寬敞明亮,窗明几淨,電視機、冰箱等傢俱一應俱全,院子裡配備有水塔、鍋爐房等設施。“買新房子花了不到21萬元,政府補貼了3萬元,村上統一幫我們貸了5萬元,這就是精準扶貧的好處,要不然我們還在山裡住著,住進新房,再也不用過苦日子了。”

如今,魏佔太把老家的地都栽上了油松等苗木,多年後可以間伐,賺生態錢,他和老伴靠在周邊村子務工、打掃衛生,每年收入1萬多元,每月還有200元養老金。兒子、兒媳在外地打工,一年收入3-4萬元,女兒今年也開始上班,月工資2000多元。“現在出門就能坐上班車進城,門口是幼兒園、文化廣場,離村部就幾百米,有閒時間,就到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下棋、打牌、聊天……”說起現在的生活,魏佔太臉上溢滿幸福。(盤小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