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故事|王震、何維忠造紡車

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

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

王震、何維忠造紡車

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

三五九旅供給部部長何維忠

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

1937年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抗戰。然而國民黨奉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明目張膽地對陝甘寧邊區實行了經濟封鎖,叫囂“不準一粒糧食、一斤棉花、一尺布”進邊區。從1940年11月起,國民黨政府又停發了八路軍的全部軍費。有一段時間,邊區軍民幾乎到了沒糧,沒油,沒紙,沒菜,沒衣過冬的嚴重地步。

面臨部隊發衣服,換鞋襪,吃飯穿衣的問題,1940年下半年,三五九旅興辦了“大光紡織廠”,可是,要想織成布還必須有棉紗,而國民政府嚴禁往“延安”販運洋紗,“違者與通匪同罪”。為此,延安很快掀起了紡紗熱潮,上到中央領導、下至普通家屬,每人都承擔了一定的紡紗任務。當時父親何維忠任三五九旅供給部長。在大生產運動中始終站在第一線參與具體的領導工作,擬定生產計劃,開荒屯田,興辦工廠,組建運輸隊,創建股份制的“軍人合作社”……事無鉅細都親力親為。

父親白天工作繁忙,夜晚回到自家的窯洞總要和母親一起紡紗到很晚。母親是陝北綏德的婆姨,從小就用陝北的紡車紡線,自然輕車熟路,紡的又快又好。父親是湖南平江人,初次使用陝北紡車紡線,真是手忙腳亂,急得滿頭大汗。可越著急越斷線,紡得又慢質量又差,氣得爸爸一個勁地埋怨:“你們陝北的紡車太不好用了,輪子又小,搖起來又沉,我們平江的紡車比你們的強多了。”媽媽忍不住頂了他一句:“總說我們陝北的紡車不好,平江的紡車好。那你就自己造一臺平江紡車呀。”爸爸一聽,倔勁上來了:“造就造,造好了保證比你紡得快,紡得好。”

爸爸當年在老家學過點兒木匠活,從此,自家的窯洞成了木工房,爸爸在工作之餘沒白沒黑地幹起來了,又是刨,又是鋸。王震旅長聽到“何維忠要造一臺平江紡車”的消息,一大早就趕來,邊推門邊喊:“老何!我支持你,陝北的紡車就是不好用,咱們造一臺平江紡車。”王震旅長也會點兒木工活,兩個半拉子木匠湊在一起整整忙活了一天一夜,待到天色大亮時,終於做成了一臺平江式紡車。讓母親試用了一下,還真是不錯,母親誇獎道:“確實比我們陝北紡車好用,搖著輕,紡的線還長。”父親和王震旅長滿臉洋溢著驕傲的笑容。

王震旅長並不滿足,又蹲下來拿起紡車上的錠子仔細捉摸。王震是湖南瀏陽人,他在紡車上認真比畫了一會兒說:“如果把這個錠子按我們瀏陽的紗錠改進一下會更好。”又忙了一陣,錠子也改好了,試紡了一下果然效果極佳,搖起來又輕又快,還不容易斷線,原先三尺長的一手紗,車子要搖六七轉,現在只搖三四轉就夠了。王震旅長高興地說:“馬上集中工人仿造,制好後先送一架給毛主席。”並起名叫“平江式紡車”。

原先用陝北紡車每人每天只紡一至三兩紗,現在可紡四至十二兩紗,大大提高了紡紗效率。毛澤東主席就是用“平江式紡車”超額完成了自己的紡紗任務,周恩來副主席還被評為紡紗能手。

何維忠( 1903~1981)湖南省平江縣獻衝鎮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曾任西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財務部部長,總財務部副部長,總後勤部財務部副部長等。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往期薦讀

延安故事|王震、何維忠造紡車責 編 | 吉 潔 編 輯 | 馬雷雷

來 源 | 根據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綜合整理

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
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延安故事|王震、何维忠造纺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