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人物史话(之四)——乱中求存有 王迪


王家大院人物史话(之四)——乱中求存有 王迪


王家大院人物史话(之四)

乱中求存有王迪

张佰仟王儒杰∕文

王迪,字允中,王演之孙,静升王氏第九世祖。

明正统十四年(1449

年)土木堡之变后,明蒙战争大不隔年,小不隔月。原设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的“马市皆停”,与蒙古等北方民族的茶马互市、商贾贸易化为乌有,然双方的生活生产所需却是迫不及待。直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政府方才复准在辽东重开马市,然杯水车薪,哪能解决实际问题。

传言,这期间年少的王迪曾追随父辈运粮边关,路上官府盘查、土匪拦截、蒙古兵追抢……坎坎坷坷该如何应对?为之,王迪红道、黑道巧妙应对,蒙古兵追抢,便冒充蒙人以蒙语对话,更兼一身独到的马上功夫也渐次学成,飞奔如流星。之后,又曾与兄弟相伴南方贩茶,都是自己商友,同道同行,同心同德,诚实守信,互利共赢,并虚心向茶农学习,采茶、制茶乃至种茶全部技艺到手。于是他特地从南方买回茶种,移回茶树,或坑种间植,或育苗移栽,或压条嫁接,在家乡静升的田间地头、宅居前后随处可见茶树在茁壮成长。继之便是采茶与制茶的炒青、蒸青等系列工作。这样制得的茶为粗茶,也称晋茶,清香无比,驱毒泻火,北方人特喜。再与南方购进的细茶,即官茶搭配,以茶易马,经济利益丰厚无比。

说到“以茶易马”,先得从“茶”的功能谈起。《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也就是说北方蒙古等游牧民以肉以乳为食,甚至“茹毛饮血”,这样的饮食习惯,这样的原始生活状态,肯定会带来诸多疾病的发生,而茶的舒筋活血、提神明目、消食醒酒、解乏除闷等各种功能正好可化解这些疾病的发生。茶成了蒙古等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等同与食盐一样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故云“番人恃茶以生”,茶就是生命。然而茶树生长在南方,蒙地绝无。

唐、宋以来,特别是明初,朝廷为制服北方游牧民族不时而来的扰乱,就多行柔刚相济的“以茶易马”之策,并设茶马司于边关重镇,并明确指出“正茶之外分毫毋得夹带,令茶价踊贵,番人受制,粮马将不可胜用……”

土木堡之变后,马市虚无,然双方的茶马需求,并不会因之而中断停止。《明世宗实录》载:“大同杀虎堡,为云中第一冲要,虏自献琛以来,汉夷贸迁,蚁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骑,甚至有杯酒流连,喧嚣讧殴者。”可见汉蒙之民为了生存,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避开朝廷禁令,铤而走险,走私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之中有无王氏商人进入?笔者手头资料欠缺,只知这其间王迪、王玉、王琪等兄弟从事商业活动,王瑨、王玺、王恩等筹饷捐得监生,或为省察官,或为义官。后王瑨出任泰州判官,泰州位江苏扬州东北,为盐区,近茶区,靠运河;王玺出任丘县县丞,属山东所辖,位今河北省南部,亦靠近运河。仅此而已,不敢乱言,愿智者思之,愿专家考之。

还有一点须告知读者:当年王迪及家乡先民栽植的茶树,俗称黑林朴,仍长在王氏祖居拥翠巷、凝固堡等处的山崖沟畔及近邻的旌介、苏溪、蒜峪、马和等村庄的田间地头。前几年有位古稀老妇还曾向我们讲述她年轻时采摘黑林朴叶“炒七”、“蒸七”的制茶工序,并言这黑林朴茶其香无比,清热解火。只是这制茶工艺繁杂,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无法再去制作品尝它了。

这是王氏先祖王迪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待开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