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帮曹操掌控称霸的两个制高点

他帮曹操掌控称霸的两个制高点

三国三雄中,曹操之所以为首强,除了他年纪最大,出道最早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具有三国群雄所没有的战略纵深。

曹操的三大战略纵深

他帮曹操掌控称霸的两个制高点

一、他本人的智计、谋略、格局,远在当时所有人之上。

二、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抢先占有战略制高点。

三、极重视修耕植,蓄军资,建立了别人所轻忽并缺乏的基本面。

除了第一项别人帮不上的主观条件外,其余两项,都是别人向他建议的好主意;而建议者不是别人,就是毛玠。

以第二项“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言,三国时,一共有三人提过。

第一个是毛玠;第二个想到这个好主意的是袁绍谋士沮授,他在公元195年(汉兴平二年)提出此计时,还特别提醒袁绍:

“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

第三个则是荀彧,时间比沮授又晚了一年;而曹操也正是在苟彧的临门一脚下,展开了迎天子的具体行动。

战略制高点——迎天子

他帮曹操掌控称霸的两个制高点

迎天子为什么这么重要?

自公元184年(汉中平元年)黄巾之乱起后,天下由小乱变大乱。公元189年(汉中平六年),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杀何太后,从此威福自专,政由己出,权倾天下。当时,献帝虽是傀儡,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所谓名正则言顺;尽管真正发号施令的人是董卓,但只要形式上出自献帝之口,就成了圣旨,诸侯们不能不听,不敢不听,否则将成为天子之敌,乃至天下公敌。这种压力,谁也吃不消。

所以,三国时真正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董卓,他也因此称霸天下三年。董卓死后,献帝落入了李李傕、郭汜之手,李、郭两人得此之便,也因此横行天下于一时。

皇帝这块招牌这么管用,但一般人都浑然不觉;就以这点来看,毛玠之高,可想而知。

毛玠,字孝先,兖州陈留郡平丘人。早在年轻当县吏时,就以清廉公平著称。天下大乱后,本来打算避居荆州,走到半路上,就听人说刘表不是块料,便在荆州和兖州交界的鲁阳停了下来。

率先提出曹魏建国的两大战略

他帮曹操掌控称霸的两个制高点

公元192年(汉初平三年),曹操领兖州牧,征召毛玠为治中从事。毛蚧立刻献策:

“现在天下纷乱崩塌,皇室动荡,人民难以乐业,因饥馑而四处流亡,公家资财匮乏,百姓无安身立命的意愿,天下难以安定。放眼袁绍、刘表,虽然人多势众,但都没有宏图远识,并无树立基业、强根固本的做法。就军事大计而言,立基于义者胜,维持强盛与名分则有赖于经济资财,所以,应奉迎天子,以号令违法乱纪之臣,再劝修耕植,积蕴军事资本,如此,将不难建成霸主之业。”

全文虽短,但句句重要,大致可分为三段:

一、先纵论天下形势,只有兴经济、安百姓,才可能建立霸业,否则,必难持久。

二、袁绍、刘表这两个最强的对手,虽然形式上很强,但短视近利,看不到霸业的基础。

三、霸业的基础在于建立名分上的正当性,保住名分的关键则在于强大的实力。所以,奉迎天子以号令对手,先取得战略制高点,屯田垦殖、储备军资,以取得制敌能量.就可以成就大业。

毛玠的这番话,等于曹魏立国的大战略,其重要性相当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之于蜀汉,成为曹操日后施政的最高指导原则,而曹操也凭此脱颖而出,威震群雄。

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曹操终于把献帝迎到了许昌,从此在群雄争霸中,占尽了优势。由于他在形式与实质上都是朝廷的代表,他打人,就是征讨不臣;若有人敢打他,就是打朝廷,形同叛逆。当时的天下虽乱,毕竟还没有人敢公然与“天子”作对,否则,压力顿集于一身。这一来,曹操遂得以善用他的军事能力,一一削平群雄。

毛玠对曹操的第二个大贡献,就是指出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群雄中普遍的难题——缺粮

缺粮是当时极普遍的大问题,饿着肚子,不但不能耕植,更不可能打仗。偏偏天下大乱时,百姓流离失所,不安定下来,就不可能耕植;不能耕植就会缺粮,一缺粮,就算白起、韩信也打不了胜仗。这个苦恼,不但是曹操的痛处,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麻烦。问题是,只要天下不安定,这两个难题就会不断地恶性循环。官渡大战时,曹操在军事上虽握有主动权,但在缺粮压力下,仗几乎打不下去,眼看着就快穷途末路,幸好冒出个许攸来,帮他出主意,解决了缺粮食危机,最后才因此获胜。

诸葛亮也有同样的困扰,好几次出兵北伐,都因粮草不济而回师,终而使孔明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粮食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曹操发布置屯田令

他帮曹操掌控称霸的两个制高点

毛玠提出粮食战略问题后,羽林监枣祗又接着建议屯田;经过一番内部会议后,曹操正式发布了“置屯田令”,开始大力推广农耕;由许下开始,第一年就丰收,后来逐渐推广。枣祗死后,由任峻接手主持;几年下来,便把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

曹操是当时群雄中,最先看到粮食问题,并倾力经营的人。他后来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和他秉持“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战略原则,全力推动屯田是分不开的。追本溯源,毛玠之功,实不可没。

然而,毛玠对曹操霸业的贡献,尚不止此。

选拔人才,建立清廉政风

曹操当了丞相后,毛玠曾当过东曹掾;东曹掾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拔人才。毛玠生性清正耿介,拔举的都是廉洁有能的公正人士;当时具有盛名的人虽多,但若素行不端,则根本进不了毛玠的推荐名单中。世子曹丕曾私下向毛玠请托人事,毛玠以所荐人选条件不符予以拒绝;佞人不幸进,贤人得委任,曹营实力,由是大振。

毛玠不但举荐公正,自己的立身、生活也很谨慎俭约。由于身居高位,士人竞相景从,魏国上下形成一股廉洁之风,即使贵宠之臣,在车马服装上,也不敢太过奢华;曹操为此感叹道:

“用了天下的人,使天下人自治,我再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整体而言,毛玠在曹营中,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太明显的事功,但他对曹魏的实质贡献和影响,绝不在荀彧之下。《三国演义》中,把他写成和于禁一体的武将,不但是扭曲他,而且也太小看他了。

(选自:李安石著,《三国奇士与国士》,商务印书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