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考」啓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高考”,洗劍搜腸刮肚,在此羅列了些古人的科舉趣事。

在中國歷史上,考試歷來就是促進階級流動的重要手段,科舉時代如此,今天高考也如此。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每一個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古人的“高考”啟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一、高考之艱辛:

1、清代龔煒在赴京趕考時,路上既中暑,又暈船,最後乾脆不考了,半路返回,甚至為此留下心理陰影,不再想步入仕途。

2、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狀元李幡,家窮,考試時,他的籃子裡帶的竟為36個饅頭。

3、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19歲參加考試,連考三次,次次不中,第四次,終於考中了。

別以為這鯉魚躍龍門了,要當官兒,吏部還要再考,韓愈又連考三次不中。

考不上,那就只能就走後門,韓愈給宰相寫信,連發三封石沉大海。

迫不得已,斗膽登門拜訪三次,結果次次被轟回來。

被逼無奈,回來接著考,直到32歲時終於考上。

古人的“高考”啟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二、這樣也能中舉???

1、唐末舉子包誼文名遠揚,偏偏卻罪了主考官劉太真。

劉太真考前發誓絕不點中包誼,第一場考試過後,劉太真想貓捉老鼠,讓包誼參加了第二場,第二場考後,劉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場,玩起人來,不亦樂乎。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第三場考試後,劉太真刷下了包誼,拿著名單去找宰相。

恰好,這個時候“朱泚之亂”爆發,中舉的有個姓朱的,宰相不高興,發怒要劉太真換人。劉太真驚惶之下,大腦一片空白,腦子裡只記得包誼二字,結果包誼因此中舉。

2、王維參加科考,對自己的文采沒太大自信,聽說公主喜歡音樂,於是穿上極為拉風的衣服,抱了把琵琶去見公主,公主相中,王維因此一舉登第。

古人的“高考”啟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三、史上漏洞最大的高考:

歐陽修考試那天,有個李姓考生病重,趴在桌子上很痛苦。

歐陽修一看很可憐,給與他鼓勵不說,還把自己的文章給他參考。

李考生因此和歐陽修一起中舉。

李考生後來成為為官,感慨當年歐陽修的幫助,於是繪製了歐陽修的畫像,放在家裡天天供著。

話說這北宋的監考,真的是...

古人的“高考”啟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四、史上最憋屈的高考生:

1、蒲松齡一生多次參加科舉,一次在考場拿到考題自喜對口,便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了後,發榜才發現“越幅”了,也就是第一頁做完後,直接寫到了第三頁,中間夾白了,於是落榜。

2、明代的文人鮑無雄一生潦倒,懷才不遇,心中最大的夢想便是金榜題名。某晚,他在西湖痛醉遊蕩,忽低頭看見水中自己的身影,索性便大聲慟哭道:“大丈夫三十歲了,還是這樣的腦袋嗎?”(指沒官帽)

五、神童的高考

晏殊自幼天資聰慧,以神童身份被推薦去見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殿試,就讓他也答題。

晏殊讀了試題,竟說:“這題目我已經做過,皇上換個題目吧。”

宋真宗龍顏大悅,晏殊因此也得以後來成為宰相。

古人的“高考”啟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六、考場軼事

1、唐光化四年(901年),經皇帝恩准,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五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一同登第,號稱“五老榜”。

2、明朝洪武年間的福建建陽人丁顯,中狀元時才不過 17歲。

3、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科鄉試,考生中年齡最小的才 11歲,最大的99歲了還下考場,令人唏噓。

4、福建人劉望齡,明末科舉考試,中福建鄉試 34名,後因故被革職。到了清朝,他再次參加福建鄉試,結果又中34名,隔朝兩中舉人,名次相同,這個概率可謂空前絕後。

古人的“高考”啟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六、史上最狂的考生

明末文人邢昉極為狂妄,也不知道他考試是怎麼寫文章的。

考官讀了先寫“太狂”,後來越看越怒,批道:“更狂”,最後實在窩火極了,就直接把邢昉的試卷給撕了。

消息傳出,邢昉卻笑道:“當官有啥好的,人生在世,得一狂名足矣。”

古人的“高考”啟示|不論登第與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最後,祝大家都考好,考不好也沒關係,在這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網絡互聯時代,只要各位落榜的考生有永不言敗的信心,不放棄努力,把握好機會,我確信昨天與你同時跨進考場的一些同學在大學畢業後將會為你打工,擠破頭想進你的公司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不要沮喪高考的一時失意,真正屬於你的未來可能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