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高考”,洗剑搜肠刮肚,在此罗列了些古人的科举趣事。

在中国历史上,考试历来就是促进阶级流动的重要手段,科举时代如此,今天高考也如此。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每一个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一、高考之艰辛:

1、清代龚炜在赴京赶考时,路上既中暑,又晕船,最后干脆不考了,半路返回,甚至为此留下心理阴影,不再想步入仕途。

2、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状元李幡,家穷,考试时,他的篮子里带的竟为36个馒头。

3、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19岁参加考试,连考三次,次次不中,第四次,终于考中了。

别以为这鲤鱼跃龙门了,要当官儿,吏部还要再考,韩愈又连考三次不中。

考不上,那就只能就走后门,韩愈给宰相写信,连发三封石沉大海。

迫不得已,斗胆登门拜访三次,结果次次被轰回来。

被逼无奈,回来接着考,直到32岁时终于考上。

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二、这样也能中举???

1、唐末举子包谊文名远扬,偏偏却罪了主考官刘太真。

刘太真考前发誓绝不点中包谊,第一场考试过后,刘太真想猫捉老鼠,让包谊参加了第二场,第二场考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玩起人来,不亦乐乎。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第三场考试后,刘太真刷下了包谊,拿着名单去找宰相。

恰好,这个时候“朱泚之乱”爆发,中举的有个姓朱的,宰相不高兴,发怒要刘太真换人。刘太真惊惶之下,大脑一片空白,脑子里只记得包谊二字,结果包谊因此中举。

2、王维参加科考,对自己的文采没太大自信,听说公主喜欢音乐,于是穿上极为拉风的衣服,抱了把琵琶去见公主,公主相中,王维因此一举登第。

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三、史上漏洞最大的高考:

欧阳修考试那天,有个李姓考生病重,趴在桌子上很痛苦。

欧阳修一看很可怜,给与他鼓励不说,还把自己的文章给他参考。

李考生因此和欧阳修一起中举。

李考生后来成为为官,感慨当年欧阳修的帮助,于是绘制了欧阳修的画像,放在家里天天供着。

话说这北宋的监考,真的是...

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四、史上最憋屈的高考生:

1、蒲松龄一生多次参加科举,一次在考场拿到考题自喜对口,便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了后,发榜才发现“越幅”了,也就是第一页做完后,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中间夹白了,于是落榜。

2、明代的文人鲍无雄一生潦倒,怀才不遇,心中最大的梦想便是金榜题名。某晚,他在西湖痛醉游荡,忽低头看见水中自己的身影,索性便大声恸哭道:“大丈夫三十岁了,还是这样的脑袋吗?”(指没官帽)

五、神童的高考

晏殊自幼天资聪慧,以神童身份被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殿试,就让他也答题。

晏殊读了试题,竟说:“这题目我已经做过,皇上换个题目吧。”

宋真宗龙颜大悦,晏殊因此也得以后来成为宰相。

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六、考场轶事

1、唐光化四年(901年),经皇帝恩准,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同登第,号称“五老榜”。

2、明朝洪武年间的福建建阳人丁显,中状元时才不过 17岁。

3、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科乡试,考生中年龄最小的才 11岁,最大的99岁了还下考场,令人唏嘘。

4、福建人刘望龄,明末科举考试,中福建乡试 34名,后因故被革职。到了清朝,他再次参加福建乡试,结果又中34名,隔朝两中举人,名次相同,这个概率可谓空前绝后。

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六、史上最狂的考生

明末文人邢昉极为狂妄,也不知道他考试是怎么写文章的。

考官读了先写“太狂”,后来越看越怒,批道:“更狂”,最后实在窝火极了,就直接把邢昉的试卷给撕了。

消息传出,邢昉却笑道:“当官有啥好的,人生在世,得一狂名足矣。”

古人的“高考”启示|不论登第与落榜,平常心最重要

最后,祝大家都考好,考不好也没关系,在这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网络互联时代,只要各位落榜的考生有永不言败的信心,不放弃努力,把握好机会,我确信昨天与你同时跨进考场的一些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将会为你打工,挤破头想进你的公司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要沮丧高考的一时失意,真正属于你的未来可能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