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鳳城資訊 獨樹一幟的泰州鹽稅文化,因一座橫跨城區中市河的稅務橋,而顯得更加別緻。如今,那座始建於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的古稅務橋,仍深埋於原址,但由古稅務橋派生出的一條稅務街,至今依然熙熙攘攘,連同矗立在街中的兩座新建的“古稅務街”牌坊,向來往的世人訴說著泰州鹽稅文化的源遠流長曆久彌新……

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宋“泰州西溪鎮茶鹽酒稅務朱記”銅印

亭間

因鹽而生的古泰州之名

泰州鹽稅文化中有一個不該忽略的名詞——亭間,它是自戰國海陽、西漢海陵之後古泰州的第三個名字。古泰州作為我國食鹽的主要產區,因而有了與鹽業生產相關的這一名稱,也是泰州諸多名稱中惟一因產業而生的古地名。

怎麼叫了這個好像既不會形會意,也難明究裡的亭間?其實原因簡單:古代煮鹽者被稱為亭戶,煮鹽的地方叫亭場,而古泰州作為我國的食鹽主要產區,亭間就這麼成了自海陽、海陵之後的古泰州第三個名稱。

雖說亭間之名存世時間極短,海陵又很快恢復本名,但海陵鹽業在全國的重要影響卻由此進一步凸顯。

稅務橋

因鹽而來的泰州名橋

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如今可見泰州最早的地方史志,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黃佑等纂成的《泰州志》,其“橋渡”篇中載記說:“太平橋:南水門入第四橋,俗呼稅務橋。”

稅務橋是我國唯一以“稅務”命名的橋,雖說最初它只是以民間的俗話而進入史志,但民間的力量卻足夠大地影響了歷史,從而有了如今泰州鹽稅文化中的一個亮點。

稅務橋建在泰州中市河上,中市河即南北走向的市河中段——另尚有東西向的兩條市河。曾經的“雙水繞城”之說,即所謂市河與泰州城河形成的水城格局。具體說來,中市河地處今泰州海陵城區海陵路西側,路與河並行。原本稍窄卻筆直的這條人工長河,據考證,為唐代中晚期的產物,如今除了虹橋、暮春橋往南一段尚存之外,另外依次跨越中市河的昇仙橋、八字橋、稅務橋、陳家橋、大林橋、王家橋等,皆先後填河、埋橋、拆橋,僅存橋名。

從清末到民國,由於國家鹽務管理政策的調整,泰州稅務橋已不再繁華,1949年後,因河塞橋廢,稅務橋被埋入地下。

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古稅務橋考古發掘現場(資料圖)

1985年,泰州市人民政府將稅務橋遺址列入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在原址邊豎立了“稅務橋遺址”碑。1996年,泰州市舊城改造時“遺址”碑被拆除,但古稅務橋卻同時得以重見天日:這是在“遺址”處鋪設下水管道的施工中,意外挖掘出來的。

作為文物的古稅務橋挖掘終止之時,正是文化的古稅務橋挖掘的開始。國家稅務總局的領導重視這座我國唯一以“稅務”命名的古橋,專程來泰州考察。泰州國稅局王申篩也為古稅務橋展開了走訪,在調查幾位老人後形成了文字:

古稅務橋為磚砌單拱弧形,橋高約四米,東西各有十五六級臺階,橋面和臺階鋪麻黃石板,橋面寬約七米,東西長約八米,橋欄杆高約一米,亦為磚砌;緊靠橋頂北欄建有吉祥庵,坐北朝南,從東到西共為兩間小五架樑房,庵前為人行過道,再往南有一塊影壁約兩米五見方正對庵門。橋東北坡上有一坐北朝南的茶水爐,茶水爐東隔壁為一小肉鋪,緊接著是在拐角口的揚子燒餅店……

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畫家賈廣慧據老人們憶舊所繪《泰州稅務橋》圖

稅務街

千年古街今逢春

和稅務橋一樣,清末、民國年間的稅務街,似乎也遭遇了冷落,稅務街兩側漸漸變成了市民百姓的安居之地。1949年以後,人丁興旺的稅務街卻呈現出另一派生機。

稅務橋邊古稅街,鹽稅文化獨幟開——由稅務橋派生出的稅務街,在人氣、地氣興旺的新時代裡又派生出更多賦予新氣象“稅務”之家:稅務餅店、稅務茶食店、稅務副食醬貨商店、稅務居委會、稅務超市、稅務社區服務站、稅務橋排檔……

1996年,地級泰州市成立,有著鹽稅文化底蘊的稅東街首先得到了改造。五百多米長的稅東街,路寬了,店多了,洋溢著現代氣息的街道,與隨後矗立於街頭兩端的兩座“古稅務街”石質牌坊,以及原本就在街邊的明蔣科進士宅第、兩淮鹽運使喬松年的私宅喬園,形成了既古色古香又充滿了時代特徵的嶄新面貌。

四百多米長的稅西街,在二十多年前就自然形成了泰州餐飲排檔一條街,泰州的飲食文化在這裡得到彰顯。修復中的明代宮氏住宅位於稅西街中段。

古泰州除了曾經用名海陽、海陵,還有一個名字叫亭間

今天的“古稅務街”

集泰州鹽稅文化

泰州明清建築文化

泰州飲食文化於一體

展現了書法家林散之

題於“古稅務街”牌坊上

“漢唐古郡” “淮海名區”的精髓

讓世人回味著

“古稅務街”的過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