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自治区六十大庆|当年躲被窝听的广播节目,你还记得哪些?

上世纪80年代,是电台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实现大范围普及,收音机作为80年代语境中的三大件之一,用无线电波承载起了老老少少的闲暇与幻想,这其中不乏你我的大多数。丁春玲是银川新闻综合广播AM801的主播,说到小时候躲在被窝里听广播的时光,仍然记忆犹新。

喜迎自治区六十大庆|当年躲被窝听的广播节目,你还记得哪些?

1993年,成为电台新闻主播的丁春玲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做过的一档叫做千家万户的节目。这档服务性节目里设立了很多小版块,法治红绿灯,生活百科,文学欣赏,金曲回放等等。因为当时的银川民生类节目还比较少,千家万户以接地气能帮忙的口碑在当时非常受市民的欢迎。走在大街上经常有商户会架设大喇叭来播放这档节目。可是听众们肯定不会知道,当时节目是怎么录制出来的。

喜迎自治区六十大庆|当年躲被窝听的广播节目,你还记得哪些?

电台的黄金时代是短暂的。现如今,传统电台媒介的主要受众基本缩减为三类:手持蒲扇、四处遛鸟的老人,穿行于柏油大路上的出租车司机,视力欠佳的盲人,更多的听众也只是开车的时候,将节目当做回家路上的背景声。但即便如此,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广播电台也仍然是个有温度的名词。《帅马拉车》作为FM100.6银川交通音乐广播的王牌节目,曾经的主持人庞宏帅恰恰经历了广播不断变化的时代。

喜迎自治区六十大庆|当年躲被窝听的广播节目,你还记得哪些?

从观看到阅读,从阅读到收听,再从收听到划屏不过几百年,形式在变,不变的是对优质内容的追逐。曾几何时,打电话到广播点歌送祝福还是一种非常时髦的行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也在不断变化。

喜迎自治区六十大庆|当年躲被窝听的广播节目,你还记得哪些?

社会在前进,传统的传媒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各种新形态的冲击,广播能挺过这一轮新媒体的冲击波么?没有人能回答,但是杨帆作为一名正活跃在空中电波中的鲜嫩九零后新主播和社会新人,仍然记得刚上大学时,在一次写作课上,老师让每个人写一段文字来描述自己对“家”的感受。同学们都用了许多美好、温暖的词句,而她对家的感受是母亲用烧水壶灌开水瓶的声音,那由粗闷到逐渐疏朗的从瓶胆里发出的回声,透着“家”才有的祥和宁静,和锅炉房里打开水的声响绝对不一样。她知道,声音绝对有这样的魔力。

喜迎自治区六十大庆|当年躲被窝听的广播节目,你还记得哪些?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吴昊 张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