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从前读《西厢记》就觉得作者真是老司机,对崔莺莺的美貌描写尽是“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这类让人跟着想入非非的句子,最巧妙的还是张生在佛殿初见莺莺那一段自白:“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可见,崔莺莺真是个大美女呀,一言不发,仅仅一个眼神就把张生的魂给勾去了。在那个年代,莺莺这样的大家闺秀应该是如仕女图一般端庄的,可就是这巧妙的一“转”,赋予了她破静为动的独特魅力,而瓷器中也有这样一位一转便是处处风情的绝代佳人,她就是我们的转心瓶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清乾隆 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

故宫博物院藏

瓷器之美,从来都是静止的,转心瓶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传统瓷器的静态美,通过旋转,不断变幻角度,产生奇妙变化,成为了瓷中传奇。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转心瓶诞生于清朝乾隆时期,一种精美的陈设瓷器,“转心瓶”顾名思义,就是中心部位能转动的瓶子。它由外瓶和内瓶两个瓶子套在一起组成。外瓶采用镂空和雕刻技法,在瓷胎上镂雕出各种花纹和图案,能够透视瓶子内部;内瓶绘有精美的图案,可以转动。转动内瓶时,人们可以通过外瓶的镂空部分看到内瓶上转动的画面,仿佛画面能够活动一般,十分精巧有趣。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这一转,是巧夺天工之美,这件转心瓶,除了独具匠心的旋转结构,工匠们还用粉彩描绘了镂空式景障。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乾隆一朝更是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器物上优美精致的镂空纹饰充分体现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准。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众所周知,乾隆朝是瓷器制作的巅峰时期,瓷器制作水平达到“可以烧出任何颜色、任何造型”的境地。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清瓷至乾隆而极盛,器式之多亦莫与伦比”。这也是转心瓶这种鬼斧神工之作能诞生的基础条件。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相传,就连转心瓶的设计灵感也是受到了乾隆的启发呢……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据说当年,乾隆帝到景德镇微服私访的时候,看过各式各样精美的瓷器后,依然意犹未尽,对一位老瓷工说:“可惜这里没有会动的瓶子”。老瓷工听了此话之后冥思苦想,受到了走马灯启发,终于创制出了一种会转的瓷瓶——镂空转心瓶。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这种从未见过的器型,由于设计复杂,极费工料,连著名督陶官唐英都不敢贸然烧制,奏请皇上“教导改正”,乾隆皇帝见到这些奇巧之作后,大概也觉得工艺太复杂、成本太高,舍不得多造,在奏折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嗣后按节进十数件。”清代文献记有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几次转心瓶,总量不过几十件,此后便成为绝唱。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Bainbridge拍卖行拍卖中,一个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约5.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刷新了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2.3亿元的拍卖纪录,成为到目前为止最贵的中国瓷器。

瓷如美人,一转便已勾魂

由此可见,转心瓶的艺术魅力是全世界公认的。

如果您对陶瓷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或者您还有那些想知道的,都可以关注景德壹瓷。

了解更多景德镇和陶瓷的资讯尽在景德壹瓷

文 / 景德壹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