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給乳腺癌患者的情緒找個「出口」

腫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給乳腺癌患者的情緒找個“出口”

作者 | 幹玎竹

來源 | 搜狐健康

“手術三年了,但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傷口什麼樣。洗澡的時候一定要仰著頭,我害怕看到自己沒有胸,像個老爺們一樣。”

乳房象徵著女性的溫柔,也象徵著無條件的母愛。因此,罹患乳腺癌的女性除了要承受疾病本身的苦痛以外,更要承受因身體形象改變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在乳腺癌確診、治療和康復的各個時期,乳腺癌患者都會面臨多重心理問題,對腫瘤復發轉移的恐懼,乳房缺失引起的自尊心受損、自卑、受歧視感,自我價值降低……

早在1984年,美國三大癌症中心發佈的數據就表明,在治療後兩年,55%的乳腺癌症患者仍存在焦慮情緒,45%的患者存在抑鬱情緒。天壇醫院乳腺科開展的研究也印證了這個情況,乳腺癌病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恐懼、憤怒等心理反應。

北京天壇醫院乳腺科主任王丕琳認為,抗癌不僅要關注軀體治療、藥物療效,更要讓患者身、心、靈都獲得重生的力量。

因此,王丕琳團隊詳細制定了醫患溝通的細則,在治療康復過程中,會跟每位患者進行至少5次大的談話。就診時,會跟疑似患者進行第一次談話,科普乳腺癌的相關知識和發病情況,介紹康復病友案例。確診後,進行第二次談話,介紹疾病的預後,鼓勵患者樹立戰勝乳腺癌的信心。化療前,進行第三次談話,醫生會介紹康復患者榜樣,還會請由乳腺癌康復患者組成的志願者小組來探視新病友,給予他們多層次的支持。手術前和治療結束後,還會進行第四次、第五次的談話,對患者的飲食、生活鍛鍊及佩戴義乳等進行指導,針對病友的情況給予重點支持。

腫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給乳腺癌患者的情緒找個“出口”

對於乳腺癌患者,醫生如何告知病情是一門藝術。

王丕琳運用心理學中的“脫敏治療法”,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當患者來就診時,往往已經預感到情況不好。王丕琳會先告訴患者:“你的乳房上長了一個東西,但究竟是什麼,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先做個穿刺。”

“我們會對患者說,咱們長了一個瘤子,這個瘤子可能是一個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惡性的,惡性大概現在50%可能,當然還有50%的希望。然後隔天告訴她,可能性大了一點點60%,後天大概也就70%吧,還有30%可能不是呢……在看似不經意的溝通過程中,透露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給病友,每天一點點地滲透,這就叫心理脫敏。”

等到穿刺結果出來後,如果證實是乳腺癌,談話會更加慎重。經家屬同意後,王丕琳團隊會請患者、家屬、主治醫生和主管護士到一個安靜的環境裡,一起談病情。先把檢查單交給患者,讓她自己看結論,等患者有了心理緩衝後,主管醫生再鄭重地陳述病情。在醫護人員和親人的陪伴下,患者往往就不會感到孤獨無助,也不會有過激情緒。然後,主管醫生再拿出治療方案,和患者及家屬商量。這樣的一套流程,給患者足夠的時間和支持去消化、重建,能獲得比較好的心理緩衝療效。

腫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給乳腺癌患者的情緒找個“出口”

王丕琳認為,對於復發的擔心會無休止地伴隨著乳癌康復病友,小火慢烤似的煎熬著。“不想讓康復者陷入無邊憂慮中,就得幫助她們戰勝對乳腺癌的恐懼。”

天壇乳腺科團隊為乳腺癌病友建立了多維度的心理干預網。除了醫護人員、志願者的指導和幫助,術後康復期的病友還可以加入“汝康沙龍”,參與團體抗癌。

在沙龍里,乳癌病友可以分享彼此的抗癌經驗,通過心理康復知識講座、心理遊戲、心理劇表演、主題辯論、醫患互動討論、優秀病友抗癌經驗交流分享、病友才藝展示,更多的病友在姐妹般的溝通、互動、分享中消除了孤獨情緒,並獲得來自其他病友的情感支持。

“醫生不僅要醫病,還要醫心。一個人一旦有希望,她會覺得自己哪哪都好,活著就有希望,未來是為希望而活。學習心理學就可以把她的情緒調動起來,即使是癌症患者,仍可以通過努力,讓她看到很多東西,有很多的手段讓她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有希望的。”王丕琳總結說。

腫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給乳腺癌患者的情緒找個“出口”

腫瘤防控60年60人|王丕琳:要給乳腺癌患者的情緒找個“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