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读?四个字告诉你!

精读,也称为“详读”“细读”,“十目一行”式的阅读。

而这四个字就是:少、细、精、慢

精读要少、细、精、慢中求其快。

古代有人对于必须精读的东西,采用抄写的方式来学习,

抄它一次、二次、三次,这样的卷抄,其实也是一种精读的方法。

对重要的著作,读一本而能充分理解吸收,比读三本五本而印象浮光掠影、模模糊糊,还是要好得多。

所以说这种“精读法”或“十目一行”式的读书法在读书治学中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读?四个字告诉你!

精读有三个主要的特征:

一是有明确的、特定的目的,二是读的速度较慢,甚至反复读;

三是要在书上做些勾画、眉批、边注,或做些读书笔记、卡片、心得体会之类。

精读者还必须做到三勤:勤查、勤问、勤记。

对于没有在小学二、三年级就养成读闲书习惯的孩子,对于小学毕业时,阅读量远远少于二百本书的孩子。

我们当然不可以认为,他们必须补上欠账才能提高学习能力。这时候的精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补救办法。

他是不是泛读的居多,精读的很少?

当我们在强调海量阅读自由自主的阅读时,千万不要忽略对于中高年级孩子来说,

他们需要一段时期的专注精读,也就是将一本书反复读几遍,

这样,他就会由一开始的对情节的追逐,过渡到对语言本身的关注。

就像一位老师说的,当她时隔多年,再次捧起《围城》时,她已经远离了对情节的关注,

开始去注意作家的遣词用语,发现不少语言的细节,无形之中,得到更多关于写作的顿悟。

假如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或者初中的孩子,能在老师的引领下,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去读《西游记》,

用一个学年的时间去啃《红楼梦》,反反复复读很多遍,你还会怀疑他的语言能力吗?

当我们不断追问和思考以上问题以后,关于阅读和写作,才会有更加明晰的理解,

也就不至于困顿于“读得多写不好”这样的伪命题了。

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读?四个字告诉你!

以下有三个方法帮助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精读:

1.增加古籍与诗词的比例

三年级前的阅读书目录中,古籍与诗词的比例很少。

经典,必须读。

古诗词,是文学的结晶,不仅可以直接给写作提供大量素材,而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精神,都悄然蕴含其中,可谓润物细无声。

文字这类东西需你跟它们之间有着良好的心灵互动才会深切感受他们的美好。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基础的阅读和文学积累,应该可以开始接触一些古籍和诗词了。

2.增加一些“费脑费力气”的作品

如果从3岁接触阅读开始算起,十一二岁的孩子因为有着小学四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七八年的阅读积累,

他们在阅读上已经形成初步的个人风格与喜好,

而人性都是懒惰的,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会下意识地选择过于轻松的纯粹消谴的作品。

长此以往,“让阅读开垦心灵”将成为一句空话。

3.增加有趣的历史读本

“以史为镜,然后知对错”。

多读历史能使人明智,有利于形成大气的格局,开阔的胸怀,有利于培养孩子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但限于孩子的生活阅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对生动有趣且浅易畅晓的历史读本。

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读?四个字告诉你!

看看在学校里精读,老师会问哪些问题(家长参考):

▶ 你觉得故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书里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如此?

▶ 故事主角开始的时候什么性格?书的后来性格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作者想告诉我们故事里角色之间是什么关系?

▶ 次要角色对主要角色有什么作用?这个作用对故事发展有什么帮助?

▶ 故事角色心理活动如何?他/她想要什么?

▶ 作者如何在故事中设置主要问题(矛盾)?你找到什么线索来理解这个主要问题(矛盾)?

▶ 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想告诉你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 为什么角色会以这样特定的方式行事?是什么导致角色作出这样的选择?角色的选择告诉你他/她是什么样的人?

▶ 故事的这个情景重要吗?它如何影响你对故事的理解?这个情景如何渲染了情绪或解释故事中的紧张局势?

▶ 故事中有悬念吗?作者用什么文字来创造悬念?悬疑如何影响故事走向?

▶ 角色在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生活教训?作者用什么文字描述角色学到的这个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