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欲用鉚釘卡住殲20喉嚨,如今中國終於突破這項技術

西方欲用鉚釘卡住殲20喉嚨,如今中國終於突破這項技術

一直以來,關於殲20何時能夠量產是眾多軍迷熱切關注的話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發動機遲遲無法就位,然而除了發動機,還有一項關鍵技術一直被大家忽視,卻長期嚴重製約指我國各類型先進戰機的生產效率,就是小小的自動鑽鉚機,而且這款設備西方對我國一直禁運。

可能有軍迷會疑惑,一個小小的自動鑽鉚機為何會成為制約殲20生產效率的瓶頸,而且西方還要對我國實施禁運?我們還要從航空裝備製造業對製造工藝的要求說起。

西方欲用鉚釘卡住殲20喉嚨,如今中國終於突破這項技術

生產一架戰機是個非常繁雜的項目,主要分為兩大步,第一步生產各種設備零部件,第二步裝配廠進行組裝以及後期的調試。在繁忙的飛機裝配線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說大多數工人的主要工作,就是鑽孔和裝釘。沒錯,就這樣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工作,卻成為制約我國飛機快速生產的瓶頸。

西方欲用鉚釘卡住殲20喉嚨,如今中國終於突破這項技術

鑽孔和裝釘這兩件事看似簡單,但卻非常耗時費力,而且承擔了飛機制造95%以上的缺陷。主要是因為飛機零件通常很薄,而且外形複雜,強度大,而飛機本身對其精準度要求極高,稍有偏差便成為廢品。

西方欲用鉚釘卡住殲20喉嚨,如今中國終於突破這項技術

與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實現自動鑽孔相比,長期以來我國的飛機裝配線都是人工鑽孔。而且從實際情況看,人工鑽孔裝釘,不僅費時,優質率很難超過85%,相較於自動鑽鉚機幾乎百分百的優質率和極高的生產速度,效率差的不是一個級別。西方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保持自身技術優勢,長期對我國實行“禁運”。

西方欲用鉚釘卡住殲20喉嚨,如今中國終於突破這項技術

空客的生產線上由於使用自動鑽鉚機,幾乎看不到人,整個生產線總共不超過20人,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相對應的我國的殲十生產線、殲十一生產線幾乎全部依靠手工,效率極其低下。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為了提升我國航空裝備製造業水平,2003年,浙江大學飛機裝配創新團隊開始向飛機裝配工程進行關鍵技術攻關。集合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進行聯合研發。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團隊陸續攻克了裝備連接失效、制孔失準、定位變形三大技術難題,一舉打破國外封鎖,成功研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自動化裝配原創裝備,為我國殲20、運20等先進裝備的批量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