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歌舞團成立60周年隨想

無錫市歌舞團成立60週年隨想

建團

1958年8月1日,無錫市文藝界在大眾劇場,召開無錫市歌舞團成立大會。 會上當時的文化局長宣佈:今天,無錫市歌舞團成立了!

當時無錫市有錫劇團,越劇團,滬劇團,滑稽劇團,還有曲藝團。而歌舞團是無錫市最年輕的文藝團體,全團30餘人,演員都是意氣風發,充滿青春活力的,20歲左右的少女少男。當年的我們都以新文藝工作者自居。

不可否認歌舞團是大躍進的產物,在物質條件上一無所有,建團沒有房子,就建在惠山半山腰的尼姑庵“忍草菴”裡。桌椅板凳,鍋碗瓢盆,一切日常用品,都是我們自己去採購,自己運到山上去,把一坐破舊荒廢,雜草叢生的尼姑庵,收拾成了最早的歌舞團團部。

無錫市歌舞團成立60週年隨想

惠山忍草菴,當年無錫市歌舞團的大門。

藝術水平上一張白紙的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趕排了一臺反應大躍進的歌舞節目,缺少服裝道具自己動手做,樂器不夠去向私人借, 還分組趕赴外地向兄弟劇團學習節目, 沒日沒夜的排練,克服了很多困難,就這樣在當月的20 號,無錫市歌舞團成立後第一場公演,在大眾劇場拉開了帷幕。所有演職人員都非常投入非常認真,因為當時的演員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所有這臺節目比較粗糙。但還是受到了觀眾歡迎和領導的肯定。 萬事開頭難,它開了一個頭,等於向無錫人民宣佈,從此以後無錫有了自己的歌舞團。

無錫市成立歌舞團以後,蘇州,常州,南通,徐州,鹽城等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歌舞團。但是,1960年時,據說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國家陷入困難時期,經濟困難,物質極度匱乏,新成立的市級歌舞團,在對大躍進的糾偏過程中逐個被撤銷了。

無錫市歌舞團同樣處於困境,為了躲過被撤銷的命運,我們到基層去,到農村去,為最基層的群眾演出。國家經濟困難期間,我們幾乎就在蘇南蘇北的小城鎮和農村巡迴演出。經常是自己抗著服裝道具和樂器,步行在鄉間小路上,或夜間乘在老鄉的小木船,趕赴下個演出點。有時觀眾太少,演出情況不好,連伙食都開不出了,就向私人借錢度日。甚至一連七八個月在蘇北農村轉悠演出 ,其艱苦程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大家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我們的生存能力。為了所熱愛的事業,為了白手起家建立起來的這個團,每個人都在付出自己的青春。

在其它市級歌舞團都被撤銷的情況下,我們把無錫市歌舞團這塊牌子保了下來。現在無錫市歌舞團是江蘇省團齡最長的市級歌舞團。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有資格說:我們對得起後來人。

我們還應當記住當年的文化局長趙源先生,他力爭在無錫創建歌舞團,力爭把全民所有制的 編制給了歌舞團,以至當年有了最起碼的經濟支持。 歌舞團當年能建立起來,生存下去,老局長趙源功不可沒。

生存

為了繼續生存,歌舞團從60年代開始排演了一系列的中國民族歌劇。

如《血淚仇》是一部比《白毛女》還早的歌劇,創作於延安時期,是魯藝演出的早期作品,創作於1943年,此劇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蔣管區,農民王仁厚一家六口,受盡殘酷剝削迫害被逼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後來終於到了陝甘寧邊區,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此劇的重點在於控訴反動派的罪行,也就是通過劇中主角王仁厚的歌聲來控訴,唱段繁多,全劇長達3個小時,對演員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這在中國民族歌劇中是一部較古老的歌劇,演的團體比較少。解放後中央歌劇院演過,我們團為了配合階級教育排演了這部歌劇,公演了數十場。

《劉胡蘭》一部經典的民族歌劇,創作於1948年, 解放後由中央歌劇院重新創作排演。此劇是寫1947年山西軍閥閻錫山殘忍殺害劉胡蘭的故事。年僅16歲的劉胡蘭,為救戰友英勇就義。毛主席曾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部歌劇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唱段‘ “一道道水一道道山”,”數九寒天下大雪“' 等。當年我團演劉胡蘭的演員鄭仰學演唱的這些唱段,非常到位,受人稱道,中央歌劇院的導演呂朋看了演出也非常讚許。可惜這位有才華的演員,在文革中被下放農村,而後患癌症故去。

《小二黑結婚》創作於1952 年,改編於趙樹理的小說。寫的是抗日戰爭中一對青年男女歷盡 磨難終成眷屬的故事。劇中經典唱段:“清粼粼的水藍個瑩瑩的天”等紅及一時,如今仍然廣為傳唱。當年我團演小芹的演員許填卿,以她甜美的嗓音,完美地演繹了這些經典唱段,專家和觀眾都給於了很高的評價。如今許填卿旅居海外,嗓音依然保持年輕,還經常上舞臺表演。

《紅珊珊》於1961年由海政文工團創作。 故事圍繞解放初期,解放軍奪取一江三島,大陳島主線開展。漁家女珊妹奮不顧身,掩護營救解放軍,經過激烈鬥爭,終於打敗國民黨軍隊,迎來珊瑚島解放的故事。劇中“珊蝴頌”,“紅燈頌”,“海風陣陣愁煞人”等唱段膾炙人口,至今仍深受廣泛喜愛。歌舞團曾演出此劇達上百場,包括去各個部隊慰問演出,到江浙滬一帶巡迴演出等,受到廣泛歡迎。

無錫市歌舞團成立60週年隨想

歌劇《紅珊瑚》劇照

《江姐》於1964年由空政文工團創作,取材於小說《紅巖》中有關江姐的片段。其中有“紅梅贊”,“繡 紅旗”,“五洲 人民齊歡笑”,“為共產主義貢獻青春”等膾炙人口、難度較大的唱段,兩位扮演江姐的演員,陸鳳菊,陳大姝克服了重重困難,鮮明地刻劃了江姐這個英雄人物,受到好評。

歌舞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於1962年由上海兒童藝術劇院創作。該劇沒有什麼好聽的唱段,但有喜聞樂見情節,演遍江浙滬,受到觀眾的歡迎,為團裡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故兩度復排。角色扮演者也換了好幾次,都演得不錯。如今扮演豬八戒的兩位演員都己故去。

無錫市歌舞團成立60週年隨想

歌舞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照

歌舞團還曾排演過《海防線上》,《雷雨》等話劇。演話劇和演歌劇有不同的表演、臺詞和嗓音運用等要求。通過排演話劇可以對舞臺藝術表演有更深的理解和提高。

除此之外還排演過《風雷頌》,《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等大型歌舞。我至所以要例舉以上我團在文革前後演過的歌劇等劇目是想說明無錫市歌舞團在演歌劇方面是有較深根基的,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傳承下來。但在當年是收到過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歌舞團的生存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

一個表演團體能不能生存下來,一要看有沒有人才,二要看有沒有人民群眾喜歡的節目。當時還要“政治正確”,但這不是這篇文章所要探討的。

發展

《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是優秀的舞劇作品,無錫市歌舞團能排演這兩部舞劇主要的原 因是當時團裡面已經有了排演舞劇能力的演員,有一批舞蹈演員從年齡上、藝術水平上正趨成熟,能夠勝任其中的主要角色。另外,當時的管絃樂隊的規模也比較完善,具備了現場演奏舞劇音樂的實力。我雖然沒有看過這兩個舞劇的演出,但我想我們團的這兩部舞劇應當有比較高的水準。這為本團後來發展民族舞劇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後歌舞團解放了思想,拓寬了眼界,開始到全國各大城市去演出,不再侷限於江浙滬一帶。劇目曲目也不再光是歌頌毛主席和宣傳口號式的節目,可以演出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的優秀曲目,還可以自己創作適合自己的歌曲。

我們到了全國各大城市公演,馳騁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到過首都體育館演出,還為修長城義演,到北京展覽館公演,進了上海萬體館公演,三次到上海音樂廳開音樂會,到東三省公演,到新疆公演等等,都受到歡迎和好評。同時完成一系列的外事任務。舞蹈創作也放異彩:《鸕鷀號子》,《網船戀》等原創舞蹈在全國獲獎,在本團歷史上也屬空前。當時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全國這樣的團體是很少的。

再後來我就退休了。後來的發展更是超乎我想像的,從一個市級歌舞團開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發展成一個全國知名的歌舞劇院,而且屢出佳作,創作排演了多部民族舞劇,多次獲全國大獎,足跡走遍歐美多國。對如此的成就和榮耀,作為在這個團工作多年的老人由衷地感到驕傲。

最近看到了原創的歌劇《二泉》,說明我們團還在繼續我們的歌劇傳統,非常欣慰,同時也期待著有我們自己的優秀歌劇人才出現。

結語

自無錫市歌舞團成立到今年2018年8月1日已經是60週年了。我有幸見證了無錫市歌舞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成長,如今已成為一個碩果累累的全國知名藝術團體。

我在這個團裡度過了青年,中年,直至老年退休,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光,期間有鮮花,有掌聲,有痛苦,有委屈。如今回頭看去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從事的是我所鍾愛的事業,我覺得無怨無悔。

如今我已經是80歲的老人了,目前身體健康,我祝願我們一起走過來的老同事們都健康長壽。待到建團70週年,甚至80週年團慶時相聚吧!算一算到那時我們多大了?今年的8月1日我正在美國,不能參加團慶活動,在此簡略的寫此隨想,發表在我自己的公眾號上。很多事情年代久遠,難免疏漏遺忘,歡迎老同事們補充和指正。

撰文:吳偉圻

2018年7月21日於美國硅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