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

为充分挖掘、梳理、展现金华人文脉络,本报与金华市政协文史委、金华市文物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报道“古婺芳踪”。

用心整理和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寻找八婺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欢迎社会各界关心金华文化事业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线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支持单位 金华市地方志办公室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雨过天青,穿过闹市,踏进基本保持着唐代建筑格局和肌理的古子城,尘世的喧嚣倏然远去。

静默的时空里,时光仿佛开始倒流,清、明、元、宋、唐、南北朝……那些与八咏楼有关的人与事,如蒙太奇镜头般闪过。登上八咏楼极目远眺,万里碧空如洗,远山连绵叠嶂,三江胜景一览无余。

此地,恍若仍是李清照时代的八咏楼,李白时代的八咏楼,沈约时代的玄畅楼……虽有远近几处高楼彰显时代特质,但一代词人李清照当年登临远眺时那“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气韵犹在。

最早的诗楼,最早的城墙子墙,最早的碑廊,最古老的休文井,自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建成以来,八咏楼就享誉盛名。1500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先后登临,留下无数瑰丽诗篇,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千古绝句,使得八咏楼与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八咏楼,这座当年东阳郡守沈约用以观景遣怀的诗楼,与北山智者寺这一楼一寺,成就了后世金华的文脉。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一座名楼,看尽繁华,历经沧桑

世事多变迁。

在时间的狂流里,八咏楼历经沧桑涅槃,却始终是金华这座江南小城的文化地标,是金华人心中与生俱来的自豪与乡愁。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南朝齐隆昌元年(494),53岁出任东阳郡太守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主持修建了这座八咏楼,当时称之为“玄畅楼”,后称“元畅楼”,唐代以后改称“八咏楼”。

位于金华城区东南隅的八咏楼坐北朝南,面临婺江、八咏公园,视野开阔。八咏楼建在高8.70米的石砌台基上,共有四进,由南至北依次为楼阁、前厅、二厅和楼屋。第一进为主体建筑,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起翘,将自然山水、亭台楼阁、城市面貌融为一体,堪称江南楼观中的建筑经典。

玄畅楼竣工后,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第一首是《登玄畅楼》:“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接着,他又写下《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幕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风衣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意犹未尽的沈约以诗中的八句为题,又写了八首诗歌,这组“八咏”诗成为享誉当时文坛的长篇杰作,被传为绝唱。到唐代,遂以诗名称玄畅楼为八咏楼。北宋至道年间确定今名,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1981年,八咏楼被公布为第二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进行过一次大修。2015年,市文物部门在对八咏楼大修和提档、扩建中发现,现存的八咏楼主体是清道光年间重建的。

诗文荟萃,壮怀激烈,积淀厚重

八咏楼不仅是一座精致的古建筑,而且跟诗人的名篇、英雄的典故融合在一起,诗文荟萃,风流千古,壮怀激烈,意蕴纵横。

八咏楼以形佳取胜,以绝唱闻名,1500年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会文吟诗之处,留下了不少绘景抒情的名篇。唐代的李白、崔颢、严维、刘禹锡,宋代的吕祖谦,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等文人墨客先后为八咏楼赋诗。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李白,这位空怀政治抱负,却一生失意的杰出浪漫主义大诗人晚年寄情于名山大川,浪迹于苏浙皖赣一带,留下了无数想象奇谲、意象瑰丽的诗作,金华八咏楼也是他漫游登临的名胜之一。不过,他那段描写金华山川风貌和八咏楼的诗作,并非专为金华和八咏楼而作,而是嵌在那首著名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里。诗中,诗人感念年轻道士魏万因仰慕自己诗名,不远千里从河南的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寻,终于在扬州相见,而对魏万的游踪做了诗意的畅想,金华的山川风物和八咏楼,既是魏万走过的地方,也是诗人本身曾经漫游过的地方:“径山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岩峣。岧峣四荒外,旷野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短短十句诗,不但路线清楚,还把沿途的风景名胜都点了出来。

李清照的诗词,既有“昨日溪亭日暮”(《如梦令》)之类的清新妩媚,“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凄婉哀愁,也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深沉雄阔。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她在八咏楼题下的这首《咏八咏楼》成为千古绝唱。飞逝的流光里,很多人因为李清照豪迈的诗句而得知八咏楼,也有很多人因为八咏楼而看到一个更立体更丰沛的李清照,知晓江南水乡这座小小的金华城。

明太祖朱元璋、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胡大海、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等都曾在八咏楼检阅军队,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据楼抗清,壮烈殉国,八咏楼也因此而毁。

1939年,周恩来到金华视察并在八咏楼前的八咏滩召开过近千人的群众大会,发表过著名的抗战演讲……

精心重修,沧桑涅槃,重现华彩

八咏楼阅尽繁华,也历经沧桑。

嘉庆五年(1800年)的秋天,清朝最年轻的督抚、38岁的阮文达(阮元)曾用他的诗文记录了八咏楼及其周边景象。当时,阮元出任浙江巡抚路,过金华时登上八咏楼,却只见满目苍凉寂寥,便提笔写下《登“八咏楼”》一诗:“蛟龙城外跡,鸿雁泽中声。山破雪尤积,野荒风易生。三冬气寥落,六代意纵横。怪底修文瘦,谁遣能此情?”

自1984年大修之后,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系统修缮,八咏楼屋顶漏雨,墙体渗水严重,部分柱架遭受白蚁严重侵害,杂树对建筑和台基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2015年8月1日,市文物部门启动闭馆重修工程。

历时一年,沧桑残旧的八咏楼如凤凰涅槃,再现繁盛璀璨。经过修缮加固,扩展陈列和游览空间,完善配套设施,设立“供血系统”。解决了八咏楼用电、消防隐患和安防问题,并将毗邻八咏楼东侧原老六中的730多平方米空地和建筑纳入了八咏楼范围,整合八咏楼长期荒废的后院,形成楼台与庭院相融合的新景观,设置了环形游线,设置了碑廊、展厅和公厕。

重新布展,丰富八咏楼的展陈内容,彰显文化名楼底蕴。新展名为“两浙第一楼”,按照八咏楼的建筑结构分布,分为“八咏名楼”“千古风流”和“诗赋满楼”三个展厅。运用多媒体和现代展陈方式,全面介绍和展示八咏楼作为“诗词名楼”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中,“八咏名楼”展厅通过大型浮雕和沙盘模型,再现了金华“八婺首府”的盛况和八咏楼在金华的地标性意义,编制了八咏楼大事记;“千古风流”展厅通过微缩模型、场景画等方式,以八咏楼承载的人文精神为核心,展现了以沈约、唐仲友、李清照、朱大典等人为代表的“八咏名人”和其他与八咏楼有关的文人志士事迹。

八咏楼碑廊位于八咏楼东侧,占地面积40余平方米,共展示碑刻文物7件,分别是朱大典碑、重建吕成公祠碑、重修宣圣庙学碑、丽正书院收支征信碑、创建长山书院碑记、《双调·水仙子》诗碑、《满庭芳》诗碑。

八咏楼东侧为金华著名书院之一的蓉峰书院旧址。市文物局在蓉峰书院大门遗址上恢复了书院的石库门,并将原藏于市博物馆的书院门在书院遗址进行展示。

随着古子城灯光夜景工程的实施,夜晚的古子城与新万佛塔、中国婺剧院、八咏桥等璀璨辉映,成为金华的一道美丽夜景。如今,夜晚的八咏楼也成了古子城的“亮点”,台基用洗墙灯打亮,主楼用线条灯勾勒出建筑轮廓,楼四周用10个红灯笼点缀,配合建筑周围的灯光,让八咏楼成为夜金华诸多美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千百年来,有多少代后人曾经在这里愁过,而当下的八咏楼正在并必将永久地延续它的千古风流。

发现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八咏楼的城砖有故事

2015年10月,市文物局在清理八咏楼东北侧护坎墙时发现各类铭文古城墙砖21块,砖上印有“兰溪州”“兰溪州造”“金华县”“大城”等字样,其中,“兰溪州造”铭文城砖系首次发现。

据考证,该类城砖为元代修建城墙时所用。明末金华守将朱大典与清军在金华血战3个月,最后弹尽粮绝,在八咏门上的火药库引燃炸药以死殉国,八咏楼也遭到极大破坏.清代在修筑现在的八咏楼台基时,将古城墙所用城砖砌入其中,从而将八婺各个时代的城砖保留到今天。

这些铭文砖的出土,为进一步研究八咏楼以及金华城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八咏楼的陈列展览中,可以看到这些铭文城砖。

两个甲子的“文保”轮回

1500年的流光里,八咏楼几经毁损,几度重建、大修、扩建。

纵观八咏楼的历史沿革,每逢战乱,八咏楼总会遭到破坏。而对这座江南明楼、千古诗楼的弘扬与保护,也一直都在持续。

2015年这次考证八咏楼大事记时,市文物局专家发现,八咏楼现存建筑本体的建设时间为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

整理历史资料期间,市文物局组织专家研读了一块由清光绪年间金华知府继良所书的《重建宝婺观八咏楼碑记》,碑文写道,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年五月,知府继良主持完成重修八咏楼工作,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年七月完工,耗时300天,不仅对八咏楼腐朽的构件进行了更换,还将八咏楼范围向东扩大,工程耗资1795大洋。据碑文记述,名为重建,实为“大修”。

巧合的是,2016年也是丙申年,八咏楼保护利用提升工程也从农历乙未年(2015年8月)开始,主体建筑维修到2016年6月(农历丙申年五月)基本结束,耗时约300天,起止月份也与光绪年大修时相符。工程除了维修建筑本体外,将八咏楼东扩,与历史上继良主持重修八咏楼如出一辙。间隔120年,两个甲子轮回,历史的巧合令人感慨。

八咏公园里,手持竹简、衣袂翩然的沈约雕像屹立在碧空之下,他微笑地眺望着婺江,静默地站在悠长的时光里,看着他曾经挚爱的这座江南小城生长、蜕变。

沈约与八咏楼、金华山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齐梁文坛领袖,历仕宋、齐、梁三朝。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他和谢眺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曾经显赫一时。沈约的祖父沈林子,曾为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曾任宋淮南太守,在宋文帝元嘉末年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中被杀。

少年沈约曾历经困顿流离,然而他刻苦攻读,博通群籍,擅长诗文,还结交了一帮官二代、富二代朋友,后来终于得以入仕,进而重振门庭。刘宋时代,沈约任蔡兴宗记室,入朝为尚书度支郎;齐初,成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家令,深得宠信;后来又在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

隆昌元年(494),53岁的沈约出任东阳郡(金华)太守。齐明帝萧鸾即位后,任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齐末,他积极参预萧衍密谋代齐自立的活动,曾经为萧衍拟定即位诏书。萧衍建立梁朝后,沈约被任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他死后谥“隐”,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隐侯”。沈约政治地位很高,加上耆年硕望,深于世故,所以成为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

看到八咏楼,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沈约。《重建宝婺观八咏楼碑记》中载:“古东阳之有是楼也,始于梁,曰玄畅楼,后改名曰八咏,以沈隐侯之八咏故也。”公元494年,沈约“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明升暗降,被贬远谪,自有一番凄凉之感。

“千古风流”下半句是啥?绝大多数金华人都知道!

然而,金华山有仙华洞之奇,水有双溪绣彀之胜,风光秀丽,使沈约颇感欣慰,加上当时“民清讼简”,于是他兴土木建楼阁,经过一年零八个月建成,称之为“玄畅楼”,并赋诗一首:“登楼赏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珮去朝市,被揭守山东。” 吟完此诗,沈约意犹未了,之后又以诗的每一句为题,扩写成八首长诗,诗无定句,句无定字,短则56字,长则250字,每一首都脍炙人口。

沈约关于八咏楼的诗作中最有名的是《登玄畅楼》:“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诗歌生动描绘了金华的山水胜景,塑造了一位“离群客”的孤独形象,透露出一种苍凉的感伤。因此,同时代的诗歌评论家钟嵘以“长于清怨”四字来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到唐代,为纪念沈约的“八咏”诗,改称玄畅楼为八咏楼。此后,八咏楼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吟诗之处。

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为格律诗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唐诗的繁荣也有这副艺术镣铐的功劳。或许正因为此,唐人创作的大量格律诗作才和其他众多古体诗一起舞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然而,这副镣铐在后来漫长的时光里,却拘束了多少天才的性灵,从而使许多文字矫揉造作、堆砌无味。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衰,于沈约而言,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沈约在任职东阳郡太守期间曾多次游历金华山,留有《游金华山》《炼丹山》及《赤松涧》等诗作。除了诗文,沈约还工于书法,精研佛理,通晓史学,著作甚丰。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可惜,他的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