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实习幼师的讲述:游戏常规建立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规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有机地渗透其中,在活动中发挥着组织、约束幼儿行为及与同伴之间互动关系的作用。

但是,在游戏常规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幼儿“视规则而不见”或者无法长期坚持等问题。幼儿体验、明白规则后,教师应怎样进行持续强化从而让幼儿自觉长期遵守呢?刘媛老师分享了自己初入幼儿园当实习老师时的一个小故事,这给她在幼儿游戏常规方面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课,小编这就带大家一起来听听:

一位实习幼师的讲述:游戏常规建立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问题出现

小二班的小朋友发现今天和以往不同:除了班上的梅老师和张老师以外,还多了一位新来的刘老师。孩子们对初来乍到的我很好奇,围着我跟我聊天,还邀我一起玩游戏。

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活动时间,随着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孩子们奔向自己心仪的区角,取下入口处的手环,投入到了欢乐的游戏中。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活动刚一开始六个手环就被哄抢一空,看到最后一个手环被别人拿走,苗苗站在原地显得很无措。

我走近问苗苗:“你是想进娃娃家玩吗?”哪知小家伙哇的一下哭了起来,看她委屈的样子我也慌了神,急忙蹲下来安慰:“怎么了?跟老师说说。”苗苗一边抽泣一边说:“手环没了不能进……”

一位实习幼师的讲述:游戏常规建立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问题解决

我看了一眼还算宽敞的娃娃家,对苗苗说:“不哭了不哭了,想玩就进去吧。”苗苗揉揉眼睛露出一条小缝,偷偷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梅老师,于是继续站在娃娃家门口默默掉眼泪。

计无可施之下,我牵着苗苗去求助梅老师:“梅老师,苗苗想去娃娃家玩,可是没有手环了,能让她进去吗?”梅老师看着一脸担忧的我和哭成泪人的苗苗,只淡淡地说:“让她冷静一下吧。”

于是,我只能陪着苗苗等她情绪稳定下来,见她恢复了平静,我试探地问:“苗苗,表演区那儿还有一个手环,你瞧,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你要不要去看看?”看着表演区里的小朋友跟着音乐又跳又笑,苗苗终于点了点头,套上手环走进了表演区。

一位实习幼师的讲述:游戏常规建立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问题后续

区域活动时间结束后,梅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了评议总结,除了让大家谈谈玩了什么、展示游戏成果外,梅老师还提到了苗苗在娃娃家门口发生的事情。

“小朋友们,如果我们下次发现自己喜欢的区角已经没有手环了,应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去别的区角玩。”

事后,梅老师和我说,其实苗苗是一个很聪明的小朋友,平时遇到这种情况她都会选择去别的区角,但是今天可能因为我的存在和举动,所以才表现得不太一样。

问题思考

我当时实习的小二班,区域活动开展已较为成熟,孩子们虽然年龄虽小,但是对于活动中的规则,尤其是进区选区的规则,已经掌握得非常好。但是,由于我这个新老师的加入,打破了惯有的环境,导致有孩子出现了“倒退行为”。这个小插曲给了我一些启示,对于怎样做好游戏常规的持续和内化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一位实习幼师的讲述:游戏常规建立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游戏常规必须长期坚持。对于小二班的孩子们来说,拿到手环才能进区游戏,这是早已建立起来的常规。正是因为这样,苗苗听到我叫她直接进去娃娃家玩却没有动,而是站在入口处哭也没有破坏进区规则,这是主班老师长期强调坚持活动规则所达到的效果。

其次,游戏常规不能因特殊情况而人为破坏。从事后梅老师对我说的话可以看出,苗苗哭更多的是想获得新老师的关注和照顾,如果没有我在场并安慰,她会很自然地去别的区角玩。所以,不论是孩子哭或者发生了其他特殊事情,作为老师最好不要妥协、破例,因为一旦规则被破坏,孩子们心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意识就极可能被推倒,后面再想重建只会难上加难。

最后,游戏常规一定要持续加以强化。活动结束后,梅老师利用评议环节,继续去关注和强调规则,就苗苗的例子给其他小朋友也上了一课,这是一种很好的经验、意识强化。常规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老师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强化巩固。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放开手,给予他们挖掘自我潜能的机会。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这种“放开”应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游戏,让他们在有目的、有条理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发展各项能力。

一位实习幼师的讲述:游戏常规建立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