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的故事(下)

米娜的故事(下)

前情回顾《米娜的故事》:米娜因为不能吃烤串儿,不能去看衣服就会任性地生气很久,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上期剧情后的会员留言反馈:

蛋蛋的忧桑:一天天哪那么多事,不开心还在一起干什么,果断分手,别苦了自己,还害了别人!

简简单单: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发脾气,年轻人,还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和说:我们年轻时候也这样,可以理解,但是这样老吵架,哪个男生会接受你?

囡囡说:多想想开心的事,别那么死心眼,老盯着别扭过。

森林说:俩人各退一步,米娜学会控制自己,阿灿多顺着米娜就好了。

米娜的故事(下)

可是这些留言,米娜并不买账,米娜会说:“大道理谁不会?可是……。”

米娜的故事(下)

米娜的“可是”的背后无非是气不过、学不会,米娜第一次描述自己的困扰时,思绪就陷入了这个怪圈,米娜老是说:“我就是希望他让着我,别老教训我,”“我也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啊,但是我……做不到。”

米娜最近与阿灿越来越容易争吵,小到吃一个麻辣烫,米娜都会觉得,你为什么最近老对我发脾气,刚才一直要管我,让我吃这个,不让我吃那个,你开始厌烦我,不想再宠着我了吗?每天都陷在这样的不安感和生气情绪中无法自拔,米娜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对朋友倾诉,朋友总会急着给出“分手吧,谁让他这么爱发火”,或者“米娜你要学会包容和忍让”这样的建议,这些都不是米娜想要的,可是米娜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其实,本来米娜是极不情愿和咨询师沟通的,心想:“不就是使个小性子嘛,我心理健康着呢,有病的人才来看心理医生!”而且米娜是被男朋友“扭送”到咨询室的,以为咨询师会和男朋友串通好教训自己,好大一会都在和咨询师较劲。

如果这个时候咨询师说了像留言里的话,或者像朋友那样的话,米娜早跑了,也不会有现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了。

所以咨询师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呢?让我们一起跟着故事去发现吧。

米娜的故事(下)

其实咨询师第一次出现在米娜面前时,也是被排斥的,米娜充满了好奇和怀疑感,就像很多人一样,不知道这个神秘的陌生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感觉。

米娜走进咨询室后,咨询师打了个招呼,然后把身体舒适地放在沙发里,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但上身微微前倾表示对米娜的尊重,毫无半点居高临下之意,“你的男朋友讲了一些你们的故事,但是还是需要你讲讲这些事情,你的感受和看法是很重要的。”

米娜缺少的恰恰是阿灿的理解,在阿灿眼里,米娜就是任性,脾气发的都莫名其妙。于是,米娜不停的说起来,一件件往事就像是被挤在笼子里的小山羊,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在此刻都成了天大的冤屈。

在整个倾诉的过程中,咨询师一直全神贯注地认真倾听,有时会通过重复来表达关注,有时会给米娜适时地引导,有时仅仅只是微笑、点头与鼓励。米娜并不知道看似简单的倾听背后,其实是一个成熟的咨询师要反复打磨的贯注技术。你没有觉察到任何刻意的使用,却能让你对一个陌生人不断袒露心扉,建立信任。

米娜的故事(下)

等米娜把所有的委屈、情绪发泄完,缓了一会,她问咨询师:“你是不是会觉得我很小心眼,在你看来,这些事情是别人都不会介意的吧。”

咨询师说:“你是在询问我对你的评价吗?”

米娜:“……我没有这样想,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问……。”

咨询师:“所以你希望我对你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呢?”

米娜:“……我……我不知道。”

咨询师:“如果你是我,你会说什么,你会怎么评价,把它说出来。”

米娜:“我会说……。”

咨询师:“你可以直接以第一人称说出来,现在你就是我。”

米娜:“嗯……我没有觉得你很小心眼,女孩子应该都是这样的吧!”

咨询师:“很好,你觉得女孩子都是这样的,具体是什么样的,能跟我说说吗?”

米娜:“就是会有小脾气的样子。”

咨询师:“所以你说的小脾气就是刚刚你提到的麻辣烫,手机等事件里面,你的那些表现是吗?”

米娜:“嗯!”

咨询师:“那你觉得男孩子都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米娜:“就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就好了,至少小事上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咨询师:“那你觉得阿灿是这个样子吗?”

米娜:“不是,他经常管我。”

咨询师:“所以你觉得你的小脾气是女孩子都应该的样子,但你认为阿灿经常管你不是男孩子都应该的样子。”

米娜:“……(沉默)……不一定有应该不应该,就是我希望是那样,然后不是我希望的那样的时候我就会想,别人是不是这样呢?那我为什么就不能是这样。”

咨询师:“所以你要求自己的男朋友是自己希望的那样。”

米娜:“嗯,希望他会是我希望的那样,但是每次有期望,就可能会失望。”

咨询师:“所以你希望的是,你有你的小脾气,并且阿灿不要管你,他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米娜:“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我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听他的,他如果有不好的毛病,我希望他改,但是我会有选择性的告诉他,平时他如果说我不好的地方,我就会不开心,他总说我嘴硬,不知道认错。”

咨询师:“所以你希望你自由,是否听他的要看你的心情,并且如果发现他不好,会要求他改掉自己的毛病,如果对方发现自己不好,让自己更改,你会生气。这是你希望的感情。”

米娜:“是。”

咨询师:“如果你是阿灿,你希望的感情也是这样的吗?”

米娜:“不是。”

咨询师:“为什么,他不会?”

米娜:“因为我总希望我可以有特权。”

咨询师:“你刚刚提到,你喜欢自己有特权,除去在爱情中,你还在做什么的时候,会产生特权感。”

米娜:“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有,就像希望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我会是她特别的朋友,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朋友。”

咨询师:“明白,在家里呢?”

米娜:“在家里,我觉得我的爸妈是给我一定的优先权的,如果我要学习,有工作,就不让弟弟妹妹打扰我。”

咨询师:“所以,在家里,在朋友那,你都会追求一种特权感,特权能给你带来自己是特别的这样一种感觉,你享受这种感觉。”

米娜:“应该是吧……。”

咨询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米娜:“会觉得自己很特殊,很重要,有安全感也会自信吧。”

咨询师:“很好,所以你在感情中追求着自己的特殊与地位,以这种方式建立着自信与安全感。”

米娜的故事(下)

咨询的对话就呈现到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看出来很多,不论是米娜对性别不同的要求标准,还是米娜内心隐藏的特权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和朋友聊天时不会触及到的内容。

首先,咨询中,未处理情绪时讲道理,都是无用功。心理咨询讲究“助人自助”,来访者没有改变的意愿,咨询师决不会强制干预。每一次咨询都是以咨询师的倾听与贯注来开启。因为我们谁不是健康地病着,被子女挖空的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满足,感情封闭的女强人却总在生活里获得满足,谁又能去评价对错,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要改变。而咨询师所能做的,其实是让人们安心地袒露情绪,宣泄情绪。

其次通过逻辑提问,重述、具体化、完型对话等方式,都是引导来访者理清自己的思路和困惑,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不断顿悟,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潜在原因与心理活动。愤怒之下是无助,讨好之下是愤怒,特权之下是不安,所有的这些都隐藏在一层层事件与表面情绪之下,而咨询师,正是那个为你抽丝剥茧之人。

最后,也是文章中所没有继续体现的部分,透过现象,看待整个行为模式,辅助来访者清晰自我意识,理清楚自己的思路,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