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其实这件事,我曾经也思考过很久,并约友在内心里给出了一个含糊不清的答案,所以对我自己来说,它早已盖棺定论,我已经许久不去想这些其实毫无意义的问题了。

但最近看到一些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并获得一众读者的拥趸,我就觉得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很有必要。于是我又把那口棺材抬出来,拂去上面的灰尘,把上面一条条铆钉撬出来,大喊一声“开棺!验尸!”

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应该算一道辩题,它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分歧,我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用」这个字的定义不同。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排除工具类,教科类,学术类,养身类,色情类,因为当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时,这些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通过书本去获得高等函数的各种定理,也可以从文字的描述里激活你的想象力,从而到达勃起的目的。

我说的读书,就是那个广义上的那个意思,当有人问你读书到底有用没用,你其实清楚他说的读书是指什么书。只有在抬杠的时候,你才会把上面这种刁钻的角度拿出来。为了避免没意义的争辩,我先把这个口子给封死。

那么接下来就是问题的核心了,读书有没有用 ?我们先来看读书是一个什么过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记忆是很势力的东西,它不会帮你保存每一个细节,对它来说,供你缅怀不是它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经历渐渐蒸发,残留下的那点结晶,才可以坚挺的留在脑子里。那点结晶,就是经验。

人是经验动物,我们所有对未来的判断几乎只能依靠经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经历决定了你有怎样的三观,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但我们每个人只有那么一段人生,所能经历的事情也受环境的限制,所以大部分人的三观总是大同小异。

读书的重要性

但读书,其实是一个创造经历的过程。你读书的过程,其实是随着主角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故事虽然是他人的,但感悟却是你的。当你读了一本书之后,就相当于你比别人多了一笔经验,这对你来说就是优势。

当你进入一家新公司,总是要跟着师傅学几天,因为人家在这件事上比你有经验,你多读了一本书,在活着这件事上,就比别人有经验。读书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不同的吸收别人的经验为己所用,一点一点的缝在自己的身上,变成了你的三观。是一个读书构建三观的过程三观不仅是一种观念,它其实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人生方向的选择,小到对事物的看法,它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但结果却是蝴蝶效应的。

你出生的时候,赤身裸体,那些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都变成了你的衣服,在现代文明里,衣服是你坦然走在街上的资本。从这方面来讲,读书绝对是有用的,它可以让你有远见,有格局,甚至有修养。它可以让你在这个世界里活的更加心安理得。

就是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争论?我看过不少读书无用论,我发现所有这些论调都不是无所依托,在他的文章里,他一样逻辑缜密,并在生活中有例可循,我们明明说的是同一件事,却得出完全对立的结论,那只能说明一点,不管是有用还是没用,它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它不够真实。我上面的那些,它不够真实。

读书是构建三观的过程,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所以问题来到了又一个层面,构建三观到底有没有用?我已经许久没有被任何文章打动过了。网络上充斥的那些《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连生活都难以维持,还谈什么诗和远方?》、《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最怕你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是该平凡的活着,还是为自己博一次,这本是两个对立的观点,但他们依然可以头头是道的说服一些人。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件事可以衍生出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且它们还可以在逻辑上自洽。这就好比是一个毛线团上的两个线头,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任何一个线头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虽然对立,却同宗同源,出自同一个物体,所以它们在逻辑上都能成立。

三观是什么,三观是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便大相径庭,角度如何选择,在于你想要得到什么结果。

所以面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只能说他们都是对的,所以归根结底,三观是一种选择只是价值观不同。但你非要刨根问底,想问个究竟,你只能去抽丝剥茧,把毛线团理的根根分明。你拽着其中一头,一点一点进入毛线团的核心,当你把毛线团彻底打开的时候,你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根,它的根就是另一头。你可以把整体一概接受,也可以选择毛线的中点,甚至可以固执的抓着一头不放,原本就没有什么对错,选择而已。但问题在于,你一旦做出选择,便创造了矛盾

平凡还是拼搏,他们是同一件事物衍生出的两个选择,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做出选择,别无他路。

我始终认为,这世界所有的事或物,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都是朝着不同的方向扩散的,这和我们生活的宇宙有关,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开始,一些规律就已经诞生,即,所有的事物都有从无变点,再由点变成球的趋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的本质都是由无数个面组成的。(就像星球)生物学,人类学,人文学,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证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宇宙下,就得遵守同一个规律。

事物的发展虽然是向各个角度不断膨胀的,它没有特定的方向,但人的发展有方向,人的文明有方向,人类没有原地踏步,所以我们做出了选择,所以我们分出了对错,所以事物一分为二,一半好,一半坏。

但那不代表坏的那一半就不在了,它依然在,只是被隐藏了起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浮出水面的那半部分。

从理论上来说,不管是水面上的,还是水面下的,它都可以在逻辑上通往事物的核心,它在逻辑上完成了自洽。

这也就是历史上会出现那么多文字狱以及禁书的原因,为什么禁?因为怕,因为它在逻辑上也是自洽的。每一个恐怖主义或者邪教组织都不单单靠盲目的狂热,它之所以让那么多人前仆后继,正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

(逻辑上)而文明需要我们具备的三观是什么,是不仅要对,还得方向正确。伟大的思想家之所以伟大,是针对人类自身而言,不仅是因为他说对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方向正确。但是一旦我们方向正确,就代表了我们做出了选择,于是便创造了矛盾。所有以人类视角创造的真理,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够“真实”。

读书的重要性

绝对的真理,它一定是漠视人间,不卑不亢的,它同菜刀无异,你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砍人。达尔文进化论可以在人文上发挥巨大贡献,但同样可以成为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理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撬开了人类高端科技的大门,但同时也创造了核武器。

真理是一个整体,只是用的人做出了选择。因为文明要求我们菜刀必须是用来切菜的,这就是选择,这就是三观,但那并不代表它可以杀人的事实就不存在了。

人性原本不分善恶,但我们为了文明弃恶从善,把对人类有利的那一面定义为“善”,另一半自然就变得“不善”,也就是恶。从那一刻开始,我们便创造了矛盾。如果没有三观加持,从本质上来说,发明佛的人和发明鬼的人一样有错,因为他做出了选择,创造了矛盾。

矛盾的两大阵营,一面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绝对真理,一面是以人类发展为前提的相对狭隘的正确。(最根本的矛盾在于,我们不得不正确,但又不得不接受矛盾的存在。)于是,真和对,变成了人类世界最核心的矛盾。所以这世界有那么多批判文学,因为它真,但我们更需要对。

我把这个矛盾摊开来,明明白白的写进文字里,但并没有原地踏步,做出了选择,不能让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因为那代表着原始,而我们要的是科技。但我想给你一个特权,不必忍受这个世界的恶意。”真和对,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因为三观必须让我们做出选择,可一旦选择便失去了真实。

这个悖论让人无能为力,所以作家是产生抑郁的高危群体。越是接近真实的文章,越是体现出和正确的对立,所以一篇文章不可能既达到灵魂真实,又让你觉得三观纯正。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正能量的文章已经无法再打动我的原因,它不够真实。

这个矛盾不仅在创作中成为壁垒,其实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往小了说,你提出猪肉要煮熟吃的观点,很多人都会赞同,但猪却不会这么觉得。往大了说,就连法国大革命里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本身也是一个病句。你无法让一个人同时享受到这三样东西。

绝对的自由最终会凌驾在法律之上,它不会平等。甚至给了我自由,为什么不给我自私的自由,反而要我博爱。最终的结果是,这三样东西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妥协才可以在一起。就像婚姻。人类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妥协或者搁置。

读书的重要性

就像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迫于空气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治理环境。这是妥协。就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不得不重新书写,让那些无名的尸骨暴尸荒野,直到遗忘。这是搁置。但不管是妥协还是搁置,都只能治标不治本。(似乎也没有治本的办法。这就是上帝给我们的难题。)它就像平静海洋里的暗礁,时不时的撞翻几艘无辜的游轮。

我们正在承受着矛盾的代价。首先最为显著的一点是,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心理疾病,全球亚健康已经成为事实,自杀率稳步上升。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我们做出了选择。而三观是选择下的产物,你通过读书或者经历构建的三观其实非常片面。

当三观和“真实”碰撞,你就是那艘沉船。这也是为什么娱乐业崛起的原因,它恰恰体现了我们对“快乐”的需求与日俱增。前文说读书是构建三观的过程,也就意味着是接受矫正的过程,它会让你有素养,有远见,有格局(方向正确),但这些都是水面上的那一部分。

水下的那一面,便是你可能被隐藏了一些原始上的“真”,读书并不会让你快乐,你只能感受到压力。这种压力是生而为人必须所承受的,所以你需要娱乐。所谓娱乐不过就是让你把平时不敢想不能做的事情做一遍,且不用付出任何实质的代价。这就是娱乐的原理。

我们可以在游戏里大肆杀虐,可以在电影院里一次次意淫犯罪的过程。就连最简单的碰碰车,也可以让你既体验到撞车的快感,也不用失去生命。

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其实就是驯化的过程,动物园里的老虎为了一口饭吃,不得不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不得不直立行走,不得不钻火圈,因为火圈的另一头是食物,这是方向正确。老虎有跳火圈的能力,但也有伤人的能力,这是真实,而三观就是把一部分真实隐藏起来,让老虎觉得自己只能跳火圈。

我曾经看过不少报道,动物在表演的时候因为反抗而伤害了人类,很多人甚至为此感到欣慰,觉得大快人心,认为老虎依然保留了天性。其实这样的事,我们人类为了反抗也会做,但我们把它称之为“犯罪”。

近来看过一个视频,报道了动物们在接受训练时遭受的非人道待遇,很多网友呼吁“没有观看就没有伤害。”

而我想说的是,每个物种有每个物种的选择,当我们在满含热泪看着那些受伤的动物时,我时常有一个滑稽的画面,就像笼子里的狮子看到表演的老虎,以为高人一等,所以悲天悯人。

但是谁又来同情狮子?谁又来同情人类?大自然驯化了人类,而人类充当了动物们的大自然。这是每个物种所必然面对的宿命。如果有一天,这世界最后一只老虎是生活在马戏团里的,也许钻火圈就变成了他们的天性。

那时候我们将面对另一个选择,是该残酷且真实的活着,还是虚伪但美好的活着。

读书的重要性

那么,为了火圈后的食物,你愿意读书吗?或者说,你愿意接受人生这场修行吗?它必定会充满苦难,必定会磕磕绊绊,因为这是我们创造矛盾的代价。

但是,你似乎别无选择,你必须加入这场修行,你必须读书破万卷,因为当你把那些正确的三观一点一点缝补在自己身上的同时,你也学会了拆解的能力——思维逻辑。这是上帝始料未及的,它让我们跳火圈,我们却拥有了跳的能力,任何一件事的尽头都是另一面,你不用回头,只需向前,当你用读书突破真与对的界限,你会绕着世界回到原点。

那时候,你看到了事物的方方面面,那个矛盾最终会在你心里和解,你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困惑的少年。这就是世人追求的平和,这就是改变。从此,你可以通过这个能力找到另一个角度活着,找一个不那么凶险,不那么真实,但心安理得的角度活着,这就是属于你的意义。

倘若你不读书,你甚至连获得这样意义的途径都没有。你不会把苦难转变成幸福感,你不会看到水下的另一面。你看到的不过是旁人给你看的,你做的不过是旁人要你做的,你甚至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物。你会变成那个以为跳火圈才是天性的老虎,这只老虎不一定不幸福,但一定是残缺。

你失去了选择的机会,被剥夺了了解真相的权利,变成了吃了蓝药丸的傀儡。就像活在楚门的世界。你在思想上永远会是一个婴儿,需要靠着大人一步一步指引你会变成国王的子民,你所有的思想都是设计,你的身上被无数条线条拉扯,控制着你的每个动作。

我小时候爱周星驰的无厘头,因为不用思考,只需发笑。如今追到《美人鱼》,其实不过是爱着一种情怀,所有过分解读的悲伤、深意,和讽刺,我都不信。

长大一些爱《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爱的是一种成长,原来电影也可以不用让主角扮怪说笑话,不用在枪林弹雨里穿行安然无恙,原来电影可以安安静静的讲一个故事,却一样有一些东西可以从中汲取。它给我打开一扇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那是一种希望。

再后来爱《七宗罪》,其实爱的是一种痛快,它就像一台没有马赛克的手术,血淋淋的把现实的狼疮展现给你看,那是第一部让我知道什么叫震撼的电影,那是对世界的绝望。

读书的重要性

如今最爱的是《怦然心动》,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什么,它没有周星驰的捧腹大笑,没有肖申克的绝境逢生,没有《七宗罪》的看破真相。它拍了一朵普普通通的花儿。

当这个世界都在忙着揭露真相和欲盖弥彰的时候,当这个世界都在“我明白了”的欣喜中和“明白了又能如何”的绝望中循环往复的时候,这朵花就那么无人问津的美好着。就好像在说“别伤心,还有我。”

努力的去读书,努力的跳过一个又一个火圈,努力的去接受世界的修剪,这是属于你的修行,因为当你获得食物的时候,你会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力,那就是从火圈的另一头再跳回来的能力。

那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个巨大的矛盾等着你去拆解,你会努力一阵子,最后妥协,放弃,你会懊丧,绝望,但是你最终会站起来,跳到火圈的这一头,那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食物,而是有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那就是堵着火圈的入口,让所有人都不再知道真相。你会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上帝,在思想上获得完全的自由,你吃了红药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如果你在前行的过程中碰到了同样的人,看着他孤独的从火圈里跳出来,你要告诉他“别伤心,还有我。”别怕,你会孤独,但是也会伟大。别怕,你不会孤独,会有人前仆后继的来寻找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