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

对于毒品,人们一直是严肃的。从1839年的虎门硝烟开始,中国拉开了近代禁毒史的序幕。但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当音乐与毒品纠缠在一起后,这些音符又奏响了哪些故事、哪些悲剧?在我们热爱音乐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去推动它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时代?

浸透了毒品的音符

1977年,当中国恢复高考之际,在内地乐坛迎来新生之时,远方的英国音乐天才Eric Clapton翻唱了JJ Cale的《Cocaine(可卡因)》,该歌曲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力,毒品与音乐的话题再度回归热门讨论范畴,人们的视野一夕之间被带回了历史的长河中。

纵观近代音乐发展史,毒品仿佛一个幽灵如影随形,从未间断。

首先要聊的是充满着争议色彩的“大麻“。

“大麻”被称为属于穷人的毒品,其成分非常复杂,吸食大麻易产生晕眩、兴奋,并伴随强烈的饥渴感。二十世纪初,大麻开始在美国的爵士圈中蔓延,乐手们通过吸食大麻纷纷完成了自己心中的“杰作”。他们相互影响,抱团吸食,音符则好像流水,一个接一个从号中传出,一时间在当地形成了一股诡异的风潮。

而毒品歌曲也是在那个时代开始兴起的,如伟大爵士独奏者Louis Armstrong(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muggles》,“muggle”是那个时代对于大麻的圈内称呼,此外还有“tea”、“sweet”之类。此后,毒品歌曲又衍变出各种纷杂的代称,例如“coke”、 “dope”等。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对于毒品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吸食这些“糖果”在某些场合也是一种音乐性的社交需求。而令人感到后怕的是,那些宣传毒瘾的内容竟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轰动一时,难以消退。

二十世纪中叶,海洛因成为了美国乐坛的肿瘤,许多音乐家们因各种因素沾染后一蹶不振。

彼时的海洛因是处于边缘地带的,并不被人们所认同。而这一点却恰恰吸引了那些渴望建立“边缘人设“的音乐家们,他们需要“反传统”的力量,需要得到“边缘人群”的认同,用现代的话就是,被特殊时代所挤压的“叛逆青年”。

在另一个世界音乐中心,英国的酒吧、舞厅、俱乐部等也逐步成为毒品交易的理想场所,现代爵士、蓝调等混合型的音乐产生在那些或著名或小型俱乐部里。60年代后,重金属音乐和朋克圈则流行着相对便宜的安非他明,乐迷与嗑了药的摇滚乐手们在舞台中共同沸腾,就像发疯了一样,充斥着暴力与尖锐特性。而这时代的摇滚也被后人所诟病,“摇滚是否鼓励吸毒?”、“毒品音乐是否在残害青少年?”,各种言论不绝于耳。

而在经历了大麻、海洛因、安非他明等的音乐圈又再度迎来了可卡因、迷幻药。

1967年,嬉皮士一族在旧金山金门公园进行了大聚会,近三万人在那听音乐、交流,据说还有迷幻药被空投进人群,一部分刚见面的人甚至进行了肉体交流。这是一次吸引媒体注意力的摇滚音乐节,是存在跨时代和标志性意义的,其现场音乐的演奏形式逐步演变为现代的音乐巡演活动。

那时的迷幻药在某些时刻竟然变成了嬉皮士一族呼吁“爱与和平”的象征,而早已成型的“迷幻音乐“也慢慢进入了大众市场。

音乐、药与人相互缠绕着,歌手们开始通过这种更自由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的单曲《I Feel Fine》、《Norwegian Wood》,John Lennon(约翰·列侬)嗑药后漫游在屋子里的情形仿佛也被融进了歌曲中,他毫无疑问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毒品是他源源不断灵感的来源。

如果说The Beatles是“彻底”的音乐朝圣者,那被他们带向顶峰的朋克便是他们最后的献礼。

“打通”肾上腺 与 自我的“促死”

在音乐与毒品缠绕的历史中,吸毒的音乐家们有的才华横溢富有盛名,有的怀才不遇鲜有人知。做艺术的大都会有一种仪式感,随性的音乐家们时常会迫使自己处于边缘,他们或许害怕但仍渴望触碰那些未知领域,从而来追寻自己所期待的“神之地带”。

但关于音乐这件事,他们却大都极为认真,这也是大部分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为何会愿意赌上一辈子的生活而去换取那“仅仅”几秒的肾上腺快感?他们是否曾悔恨?

而事实上,在音乐界,有一部人确实是主动吸毒直至去世的,但也有一部分则反复在毒品的世界里受到外界与自我的双重折磨,他们吸毒成瘾的原因不经相同,但是结局都一样的悲惨,例如Elvis Presley(猫王)、Parker Charlie(查理帕克) 、Whitney Houston(惠特尼休斯顿)。

Elvis Presley,绰号“猫王”,著名摇滚歌手,其1977年的去世可谓惊动世界。当时,很多粉丝并不相信官方的“心脏病”说法,四处找寻他,纷纷祈愿猫王再现。令人遗憾的是,其家人在后期则称他死于吸毒过量,坐实了他的死讯。

Parker Charlie,是爵士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萨克斯演奏家。舞台上的Charlie光芒四射,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吹奏技巧,他的吹奏行云流水富有魅力。但是,他也是出了名的瘾君子,而他周围的人也大都知道这点。有这么一则趣闻,Charlie为了保证自己一直有毒品可以吸食,他甚至把自己的部分版权交与了常年光顾的毒贩供货商。吸毒的Charlie舞台魅力仿佛进一步被放大了,人们陶醉于他的技巧赞叹空前绝后,Charlie则醉于毒品直至消亡,年仅三十五岁。

Whitney Houston更是令人惋惜,这个美国黑人甜心一度走在美国乐坛的顶峰,但因染毒而最终走向死亡。最初,Whitney是因为婚姻不顺而触碰了毒品,然而情感问题持续在加重她对于毒品的依赖,大麻、冰毒、可卡因等一一被尝试。Whitney曾两次下定决心戒毒,2007年,她与同样染有毒瘾的丈夫离婚了。2009年发行专辑《I Look To You》,再次在多国登顶专辑榜冠军。正当公众以为她在走向正常生活模式之际,2012年2月11日一代天后Whitney Houston因药物过量而意外逝世。

许多人相信,Whitney Houston这个黑人女歌手曾为了音乐真心想戒掉多年的毒瘾,因为她复出时曾高喊“我一直没离开过(音乐)”。然而,毒品仍旧带走了她。

如果你发现有人靠近了毒品,请马上规劝他,不然或许他将同样走向毁灭。

反毒品精神浪潮

当人们不断因为毒品失去那些音乐天才之际,反思潮再次开始了,在这场毒品与音乐的战争中,先驱者们吹响了他们的号角。

1951年,美国歌手Cab Calloway在杂志上发文《IS DOPE KILLING OUR MUSICIANS?(毒品是否在杀害我们的乐手们)》。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因使用毒品已离世的乐手们表示了遗憾,他认为毒品不仅会摧毁众多乐坛的明日之星。同时,会对整个音乐体系产生致命性的打击。Cab Calloway的这盆冷水瞬间冷却了整个美国歌坛。

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

Cab Calloway

乐评撰稿人在报刊中呼吁音乐从业者们回归理性:毒品并未催生你的才华,才华一直是天生的。免费的毒品诊所也在70年代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甚至延续至今。人们纷纷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他,伸出巴掌竭尽全力地“抽”着乐坛。

当“摇滚是否鼓励吸毒”的争议随着时间洪流逐步淡去,更多实际的举措也开始响应现代的人们。

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

2018年1月4日,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则颁布了关于大麻管制的新举措。联邦法规定:全美范围内禁止人民拥有、种植和出售大麻。这同样代表了一种讯号。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的国内媒体也多方面报道了相关事件来培养大众的警觉性。例如90年代多起摇滚歌手吸毒捕获案,近年的歌手毛宁、pgone吸毒案等。当人们开始无法控制自己陷入泥潭,社会机构应当仁不让担负起自身的职责。我们需深知,大众与媒体对于毒品的监督、曝光可以让乐坛乃至社会走入一个更好的方向。

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

谁说只有“玩音乐“的才真心热爱音乐?

朝圣之路就在脚下。

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
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
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音乐的朝圣者们:毒品=肾上腺激素=灵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