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秦桧的用人逻辑:如我不用将为敌所用,故我必用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奸臣之一,他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杀害岳飞,残害忠良,主张向金国求和,奉行割地、称臣、纳贡卖国求荣的政策,遗臭万年,为后人所不齿。

奸臣秦桧的用人逻辑:如我不用将为敌所用,故我必用

但实事求是来看,秦桧此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与明朝的奸臣严嵩一样,秦桧也是进士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造诣颇深,秦桧还是宋体字的创造者。

另外,秦桧并非一开始就是主和的投降派,恰恰相反,在为官早期,秦桧其实是主张对金国强硬的强硬派。

宋钦宗靖康元年,秦桧曾上奏说,对南犯的金军不宜显示出太怯懦的态度,因为这样只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弱 。

奸臣秦桧的用人逻辑:如我不用将为敌所用,故我必用

同年十一月,金兵包围北宋京师汴京,派使索求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秦桧再次上书言事,说:朝廷应该召集百官讨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加强守备,把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只能答应割燕山一路之地。

宋钦宗于是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而秦桧等三十六人则不同意。宋钦宗又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不久又改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多次上奏折请求辞去这一职务。

秦桧还曾在《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一诗中感叹说,像韩愈和范仲淹这样的大忠臣、大文豪不是经常能碰到的,我这颗忠诚之心该与谁诉说呢?(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表达了敬仰前贤,追思古人的情怀。

奸臣秦桧的用人逻辑:如我不用将为敌所用,故我必用

秦桧由对金的强硬派转变成求和的投降派,关键的节点在“靖康之耻”。靖康之耻,汴京失守,宋徽宗、宋钦宗被俘,秦桧作为臣子之一,也成为金人的阶下囚。这让秦桧认识到:宋朝当时的国力,不足以与金国对抗。若与之对抗,只能加速宋朝的灭亡。

至于有人认为,秦桧之所以成为主和派,是因为他贪恋权位,贪图荣华富贵,受到金国人的贿赂等等。我们在这里不予置评,我只想顺便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宋朝当时有实力打败金国,那么秦桧在宋朝就会没有权位、没有荣华富贵了吗?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前面说到,秦桧这人其实并非一无是处。

奸臣秦桧的用人逻辑:如我不用将为敌所用,故我必用

据记载,秦桧当权后,有一个读书人当官心切,利欲熏心,便耍起了小聪明,伪造一封秦桧的推荐信,拿去见扬州太守。

不料,扬州太守却是一位明白人,他当场发觉这是一封假信,立刻将信没收了,并把那伪造假信的读书人抓住,押送去京师请秦桧发落。

秦桧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既没有像许多想像的那样大发雷霆,喊打喊杀,也没有把读书人交由有关部门依法论处,反而给他一个做官的资格。

有人问秦桧,为何如此?

秦桧说:“这人有胆量伪造我的信,说明他不是个普通人。如果我现在不不舍得用一个官位套住他,他也许就会去投靠南方或北方的敌人了。”

秦桧如此说,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在此之前,就曾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件。

奸臣秦桧的用人逻辑:如我不用将为敌所用,故我必用

北宋仁宗年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建西夏国,于是,宋朝与西夏的战争全面爆发。

宋夏战争爆发后,有张姓和李姓两个男子,想用文章去求韩琦、范仲淹提拔他们做官,又觉得毛遂自荐不好意思,于是写诗刻在石碑上,请人拉着经过韩、范的府门,想以此吸引韩琦和范仲淹的注意。

韩琦和范仲淹当时都是朝廷所倚重的重臣,名重一时,都主张对西夏用兵,正是用人之时。但或许是因为韩琦、范仲淹二人为人过于方正,不像秦桧有那么多花花心思,便以张姓和李姓二人行迹可疑,不予任用。

奸臣秦桧的用人逻辑:如我不用将为敌所用,故我必用

张姓和李姓二人在韩琦、范仲淹处求官不得,无法可想,便化名为张元、李昊,跑到西夏去到处题诗。

西夏国王李元昊得知此事,觉得很奇怪,就招他们来问话。双方的谈话很投机、很愉快,李元昊于是任命他们为谋士,让他们出谋划策,在北宋边境上兴风作浪,给北宋朝廷制造了不少麻烦。

我们且不去评论韩琦、范仲淹与秦桧的道德品质如何,单以韩琦、范仲淹对待张、李的态度和秦桧对待那个读书人的态度论,秦桧的做法,难道不是更加可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