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棣到底有多厉害?

用户58908522447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朝可以说是最霸气的朝代了,而若论明朝的巅峰时期,那无疑就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打造的永乐年间。

这朱棣到底有多牛呢?有书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1 治国方面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实行宽仁的治国政策,深得人心。但当时的时局表面上是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诸多势力虎视眈眈看着大明这块肥肉。

朱允炆性格优柔寡断,却在削藩一事上急于求成,和他的叔父们发生冲突,最后激起朱棣举兵反对皇帝,成就了靖难之役。

这个历史的拐点让我们看到了朱允炆的短板,也看到了朱棣开创了一个历史先例——藩王造反成功。

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后,一直试图开辟一个不朽的帝国。

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卫所、越南北方开设了交阯布政司,一一剪除和遏制了可能造成威胁和不稳定的因素。

利用对于宗教的尊崇,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完善军事屯田制,确立对后来全世界的政治体制都有所影响的内阁制度。

郑和下西洋;治水江南;推行铁血政治,试图阻止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在帝家的渗透。

编纂完成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迁都北京以及建造紫禁城,诞生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开通大运河……

文一出、武一出、政治一出、经济一出,这一出出的好戏,一扫盛唐后的颓势,有书君看得鼓掌称赞:建文帝常有,永乐大帝不可多得啊!

2 军事方面

朱棣对外族的战争,可以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位杰出的皇帝相比,都不会逊色。我们就拿汉武帝刘彻与唐太宗李世民来跟朱棣PK一番吧。

汉武帝刘彻的对外战争,是建立在父辈积累的经济财富之上,外加捡到了两个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但其实真正的战役中,汉武帝刘彻依然是胜少败多。

唐太宗李世民的战争,是建立在其李氏门阀的深厚底蕴之上,人才的大力辅助之中。李世民也算少数文能治国,武能打天下的皇帝了,可是李世民仍然使用了和亲这样的手段来求稳定。

和亲固然或多或少地缓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但不免有屈辱妥协的味道,大家也对此举也是褒贬不一。

而朱棣的军功,是建立在孱弱的经济之上的。永乐初,明朝是被元朝奴役后刚刚缓过气的小酸枣,朱棣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甚至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之后朱棣在儒家文人的抨击与反对声中,亲自率领军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北征。

第一次:重挫,几全歼鞑靼部

第二次:重挫,几全歼瓦刺部

第三次:鞑靼部不敢与之交锋

第四次:望风而逃

第五次:望风而逃

当了皇帝后还亲自冲锋陷阵的,朱棣貌似是独一例吧,他彻底改变了中原骑兵不敌北方部落骑兵这个历史看法。

补充一点,朱棣统治期间,明朝的水师堪称世界最强,英国舰队和葡萄牙海军曾试图挑起战争,都被明朝的大炮给轰退。

永乐大帝在位期间,一个普通百姓能毫不怀疑地认为,没有哪个外族敢不开眼地挑衅我们,我们也不会在自己的国土上看到外族军队,那是何种的骄傲!

3 对后世的影响方面

说起永乐大帝朱棣,他最重要的影响,也是最让有书君钦佩的,就是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骨。

这样的气魄,代表着理解“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君王使命感与责任感,代表着汉民族不屈压迫、自强不息的心愿。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反清复明?

因为在汉人的心目中,宋代表着屈辱,而明之风骨,听之,心向往之。

在实干、铁血、风骨的朱棣大帝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大帝朱棣就是这么牛!


有书共读


在中国历史上,永乐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气度非凡,大有作为的皇帝,一生南北征战,废寝忘食,最后死在了远征蒙古征途之中。

明成祖统治的永乐时代,是明朝初年的一大盛世。这一时期明王朝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国泰民安,国力强盛。明初的综合国力远超以前的封建王朝,康熙皇帝称赞朱棣统治时期“远迈汉唐”是不无道理的。


1、五次亲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是少有的。五次亲征北元,打垮了北元的中央机构,基本消灭了北元军事力量,为大明延续20余年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永乐皇帝的基础,就没有大明200余年江山。

2、七下西洋,谱写了中华民族航海外交史上壮丽篇章,涌现了郑和,马欢等一大批著名航海家。在远航之中,宣誓了大明的国威,宣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主张,扩大了属国数量,影响远至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消灭了土匪陈祖义,维护了世界和平,很多国家派出史节回访,甚至国王亲自来华朝拜,彰显了我大明的国际影响力。

3、维护了中华国土统一。东北设置了努尔干都司,管辖东北各民族,远至勘察加,雅酷特,楚科奇半岛,各个渔猎,使鹿,使犬部落。南方收复了交趾,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使交趾独立于中央400年后重新回归。南洋,设置了旧港宣慰司,管辖南洋。西南,设置了老挝司,管辖老挝,设置了三宣六慰(包括老挝),管辖整个缅甸,泰北各民族。西藏设置了三个宣慰司,管辖整个西藏,包括拉达克,今天的不丹、锡金、罕萨、吉尔吉特、巴乐缇斯坦。西北据敌于国门,挡住了瘸子帖木尔的入侵,使中央腹地免造生灵涂炭。北方就不必说了。在七下西洋中,记载了南海各岛,为南海属于中国提供了诸多证据。对纳土纳群岛,阿南巴斯群岛,淡美兰群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科科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查戈斯群岛,毛里求斯等,进行了记载,郑和多次登陆、补给,进行有效管辖,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记载的国家,这些领土本着谁发现属于谁的国际规则理应属于中国,可惜的是朱高炽即位后很快就以耗费巨大为由,禁止下海,伟大的航海,发现新大陆戛然而止了。

4、编写《永乐大典》。它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的是,今天只留下副本800余册。

5、改革吏治。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6、迁都北京。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7、建造紫禁城。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瓦

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8、开创了大明盛世。永乐时期也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盛世时期,正是因为明朝初年国库充盈,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才使得营建北京,营建长陵,疏浚大运河,建大报恩寺,营建武当山这些浩大的工程得以开展和完成。没有强盛的国力支撑是难以完成的。此外永乐一朝战事频繁,南征北战,都需要浩大的国力才能支撑下去的,没有这些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是决不能完成的。永乐之后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继承洪武,永乐以来开创的伟业,持守成之策,将明朝的中兴大业继续下去,开创了广为史学家称道“仁宣之治”。明朝开国的六十年间,是大明王朝最为繁荣强盛的时代,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永乐时期。


9、发展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代表了当时中国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其技术之高超,装备之精良,船队规模。堪称当时世界一流。最大船舶已达4000余吨,整个舰队人数达2万余人。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片云2


朱棣执政期间,做的大事很多,如果换成其他皇帝的话,估计都能亡国好几次了,但是朱棣做到了,明朝在他手上反而蒸蒸日上,为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简单的讲一下朱棣做的大事。


  1、永乐大典——文治
  朱棣真正名垂千古的依仗。或许人们会忘了他800亲兵被迫起义,四年靖难,登基九五的辉煌,但绝不会忘了永乐大典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地位和贡献,这一切要归功于朱棣。这是“千古五帝”评价标准——文治武功中重要的参考标准:文治。
  永乐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这是朱棣一辈子做的最伟大一件事,靠着他,朱棣足够让千年后的人们记住他。
  2、五征漠北——武功
  元朝破灭后,蒙古族并未灭绝,而是逃回他们曾经熟悉的大草原,继续他们的游牧生活,同时也恢复了过去对中原的劫掠,黄金家族时刻梦想着打回中原,恢复元朝
  的统治。为了稳定边疆,解决北方的问题,朱棣做了很多准备,包括迁都北京、修缮长城、疏通京杭大运河等。五次出兵漠北,极大的打击了北元的实力,虽然没有
  彻底没绝北元,但为北方的稳定起了长足的影响。
  3、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对明朝最经典的两句话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天子守国门”说的就是今天的主角——朱棣。朱棣为了解决北
  方蒙古的骚扰和战乱,决定迁都北京,亲自镇守北京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故宫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为日后明清首都和新中国的首都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4、修缮长城——国防工事
  大家现在在北京八达岭参观的长沙叫做“明长城”,就是在朱棣手上修缮的。大家可能会问,万里长城不是秦始皇修的吗?秦始皇是修过,但是一千多年来,秦长城早已破损不堪,不能发挥军事作用,朱棣下令修缮长城,才有了今天的万里长城。
  5、疏通京杭大运河——利民工程
  京杭大运河隋炀帝期间开凿,在元朝哪些棒槌手上几乎毁于一旦,其实毁在元朝手上的何止一条运河呢,“宋朝之后再无华夏,明朝之后再无中华”可不是瞎说的,
  其他的以后会降到,这里只谈运河。朱棣迁都北京,人口的增加和军队的驻扎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和消费品,古代靠着驴子拉是不现实的,因为驴子拉一车到北京,它
  自己要吃了半车,效率低不说,还成本很大。所以,水运在古代的地位很突出,于是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运河,为迁都北京做准备。
  6、三征交趾——无功而返,劳民伤财
  交趾,当时又叫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朱棣三次出兵征讨,效果不明显,反而使得大军深陷泥淖,难以自拔,大军被拖在那里几十年,劳民伤财,后来被证明这是朱棣的错误决策。

  7、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的贡献不用我详
  细说,他的积极作用难以估量。有人责怪郑和为什么不搞殖民主义,我只想说殖民主义是杀鸡取卵,和平贸易才是繁荣富强的双赢局面。我想朱棣做了这么多耗费民
  力的事情,国家不仅没有动摇国本,反而出现了永乐盛世,为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我想郑和下西洋带动的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点。
  好了,就到此为止吧。朱棣做的其他事情就不讲了,因为在这七件事足以让人们觉得朱棣这个人。

运河陶山


1.从能力上来看,他是个十分有本领的人。先不说后来的功绩。就从他奇袭乃儿不花,兵不血刃的让人家投降。就能看出他有勇有谋。相比之下,其他藩王都黯然失色。(洪武二十三年,王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2.关于篡位,出了建文削藩以外他自己更表现出了主动想做。靖难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大事,把宁王拉入火,以一藩王之力与中央抗衡(其中建文帝太“善良”屡次让朱棣死里逃生,这也能看出建文帝很矛盾想平定叛乱,又不想背负骂名。而朱棣可不能犹豫,一旦开始靖难就没法停下来。除了成功就是死亡别无选择!)

3.我简单读过龙床这本书,但我在豆瓣上看书评几乎一致认为在写朱棣那里时是不是黑的太狠了,其实不然。如果你要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点阴暗面后,你就会无限的将他放大。下面会详细补充。


4.其实隋炀帝和朱棣很类似,在大业8年前,隋炀帝所做的事几乎可以算是英明神武,但就因为在高句丽的连续战败后,国家在经过了太多的大型项目下没有修养生息,而最后只有把连续战败的错误丢个人民。然后天下大乱。在永乐时期其实都差不多,在下西洋时多次有很多官员不同意。在北伐蒙古时也一样。特别是第三次亲征,居然出现了四个部的尚书同时不同意,在中国历史也算是绝无仅有的。最后也出现了唐赛儿起义也是说明民不聊生,(由于靖难的主战场在山东,到永乐后各种大型项目又主要经过山东,最后北伐又经过山东,山东真是没法活了。)
如果细细道来,七件国家大型工程也是把盛世粉饰到顶峰。“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扩建北京城、下西洋、疏通大运河、兴建武当山、修长陵、兴建大报恩市。”“永乐四年秋起夫,只今三载将何如。无贫无富总趋役,三丁两丁皆走途。山田虽荒尚供赋,仓无余粟机无布。前月山中去未回,县檄仓忙更催去。去年拖木入闽关,后平山里天正寒。夫丁已随瘴毒殁,存者始惜形神单。穉子多孤母多老,几度临门望归早。火伴还家始报音,遗骸已润荒山草。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儿嫠妇仍登程。去年丁壮已殒殁,今年孤弱知无生。君门如天多隔阻,圣主哪知万民苦。但闻木数已将完,王事虽劳莫怀土”。(《袜线集》卷一九)


5,朱棣确实很暴虐成性的,本来他也是汉家皇朝中少有的马上天子常年征战有暴脾气是很正常的但确实太过暴力了,最后无论是明史还是现代很多学者都认为朱棣最大的缺点就是这个残暴不仁


永乐十九年。刚修好的北京紫禁城才三个月,三大殿造雷击。也许是偶然的极端天气引起的,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简单。很快由于当时防火措施很差,而且三大殿是用的大量易燃的建筑材料。尽被焚毁。朱棣立即觉得可能是上天惩罚,立即下诏书令群臣直言朝廷政务的缺失,比如敬天事神是否礼数有缺,是否有小人得志、贤士遭殃之事,拍马屁、唱赞歌的升官,说实话、提意见的靠边站,刑狱是否总有冤假错案,百姓的赋税是否太重、赋役不均,财政支出是否过度、浪费过多,工程建设是否劳民伤财,军事活动是否频繁、粮饷供应不上等等许多问题,希望大臣们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什么关系。 时任礼部主事的萧仪(上面提到的《袜线集》的作者)就果然耿直的指出了,朱棣这十几年的修筑紫禁城和南征北伐等大工程的弊端,应该暂时让人民休息十几年,暂时不要重修,和停止迁都的。朱棣顿时就怒了,最开始做事时都是反复争议了几个月,现在出了事你们就否定。不管你是否忠言逆耳,反正朕是没错的,错的都是你们出尔反尔。在杀萧仪前,大家们都畅所欲言,萧仪被杀后,舆论导向自然就变了,谁也不敢再说皇帝了,言官们只好转而指责当权的大臣们,说他们的工作严重失误。朱棣可能是讨厌这些人喋喋不休,于是下令大臣和言官们一律跪到午门外,争论迁都的利弊。言外之意,你们要争论都给我跪到午门外边去,离我远点,别在我跟前乱哄哄地对骂。你叫人家直接说不要怕,结果把人家杀了。这TM还不残暴?


6.历史各种评价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梁启超(在明粉看法)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 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 、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 可掩哉——明史(传统历史看法)

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剑桥中国明代史》(外国人看法)


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明史讲义》(比较中肯的看法)

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那珂通世(日本人看法)

7.新更,买到龙床读了一遍朱棣篇写的很精彩,引人入胜。 但是其中的对建文帝削藩居然一笔带过。这也能反应朱棣的成功和建文的失败。
对大臣们,建文帝从来都是礼貌有加,温文尔雅。即便对败军之将李景隆,他不但不杀,反而委以重任。(最后发现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命他守卫金川门,结果李景隆第一个开门迎降。)

对百姓们,他不断减轻赋税,甚至取消了对苏州的重税,(重八爷,对苏州地区给的税很高几乎是其他地区两倍)删除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并受到后人的好评。
但是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勤劳不懈,一举一动都遵循圣人之言,他勤劳不懈,诸项措施都本着先贤美意。他减轻天下赋税,取消严刑峻法而代之以宽大的法律。他重用儒臣,试行井田制,全面建设儒家的理想社会。没想到四年努力换来的是穷途末路。这四年来几乎没有一家勤王之师。
想象一下如果朱棣正在即将渡长江时。突然得报,山西某某和山东某某,还有河南某某勤王起义。那你很棒棒哟!(评论区有说是,朱棣最后直接奔南京,不再争一地之利。而且速度很快,明军没有反应过来。虽然有些冒险,但确实有用)
为什么他被困在京城,天下无一人前来!
1398年6月登基,你知道他有多急!仅仅建文元年还没过完连续废掉5个叔叔!其中湘王举家自焚!这么残忍的家伙你说他仁慈?还有那句著名的“勿使朕负杀叔之名”,好家伙你都逼死了叔叔全家,还怕多杀一个叔叔!怕是想让底下的人背锅吧,人家不背啊!

8,当攻破南京后朱棣不但去了朱元璋陵,还派兵急忙保护他弟弟周王。
周王:“奸恶屠戮我兄弟,赖大兄救我,今日相见,真再生也。”
朱棣:“此非我之力,乃皇父皇母在天之灵保佑的结果!” 人家这水平。

结尾为了安抚降臣,他命令把建文宫中收藏的千余封奏章一把火烧掉,以表示绝不追究他们反对自己的责任。此举让人大为感动。大部分建文遗臣都很快转变立场,成了永乐帝的鼎力之臣。


由于靖难的理由是“诛奸臣”。所以首当其冲,黄子澄和齐泰肯定跑不了,就是他们主张最粗暴的削藩。方孝儒也成为了壬午殉难的高潮和结局。

晓木曰兮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明成祖——永乐帝朱棣在位的时候,有一年,他来到南京灵谷寺,在寺院内行走的时候,一只虫子爬到了他的衣服上,永乐帝轻轻把虫子拂落到地上。

永乐帝随即命令身边的太监把虫子放在树上,口中碎碎念道:“此虽微物,皆有生理,毋轻伤之!”——你别看虫子小,它也是生命啊,不要轻易伤害!

这么富有爱心的皇帝,对虫子都不忍伤害,对人应该更加宽厚仁慈吧?答案是否定的,朱皇帝对人残忍至极,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如同魔鬼一样令臣民惊恐不堪。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朱棣打败之后,不知所终,他自己没影了,可害苦了效忠于他的臣属。

朱棣大开杀戒,疯狂屠杀了数万人,大臣轻则灭三族,重则灭九族,而对嘴硬心更硬的方孝孺,动用了史无前例的灭十族严酷惩罚。

建文一朝,顺从的大臣不仅不杀,反而再度在新朝为官,朱棣对于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强硬派毫不手软,露头一个杀一群。

建文朝礼部尚书陈迪,是朱元璋亲自指认辅佐孙子的顾命大臣,朱棣本身很仰慕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陈迪,想拉拢他为新朝做栋梁,于是把陈迪召来责问:“朕乃先帝之子,尔乃先帝旧臣,今大事已定,尔心如何?”

朱棣的意思是——我是先帝的儿子,你是先帝的大臣,如今轮到我当皇帝了,你咋想的?

陈迪回答:“但受高皇顾命,不知其他。”——我只知道我受高皇帝委托,为顾命大臣,其他无话可说。

再问,陈迪“抗声不屈”,历数朱棣:“背祖欺姪,谋权篡位,已为天下人所不耻!”坚决不向“逆贼”屈服。朱棣火冒三丈:“好吧!朕灭你三族!”

陈迪回答“任杀任剐!”便不再言语,他的沉默挽救了不少人,倘若他也学方孝孺来一句“灭我十族又如何?”那结果会更惨。

朱棣果真灭了陈迪的三族,其中包括他的六个儿子,七个孙子。在对陈迪亲人实施剐刑的过程中,朱棣残忍地命人割下陈迪儿子陈凤山、陈丹山的耳朵、鼻子,强行塞进陈迪的嘴里羞辱他。

陈迪吐血肉模糊的耳鼻,喷溅在刽子手的脸上,痛骂不已,最终被剐刑二百余刀才气绝身亡,宗族一百八十多人全部受牵连被流放。

陈迪的妻子等女眷被逼迫自缢而死,官兵到陈府捉人的时候,陈家女仆芮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抱走了陈迪不满五个月、正在睡觉的小儿子陈珠,隐匿在干枯的水沟之中,躲过了一场劫难。

八年之后,陈家的仇人把陈珠漏网的事情告到朝廷,朱棣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时彼此各尽其心尔。”

随即下旨,令陈珠到登州戍边,芮娘领着陈珠来到蓬莱,终身不嫁,抚养小主人长大成人,使忠臣陈迪的这支独苗得以在登州繁衍生息。

数十年以后,陈珠的四世孙陈其学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湖广道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洁,“弹纠不避权贵”,先后任职陕西按察司佥事、肃州兵备副使、大同巡抚、陕西巡抚、户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等官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汉周读书


这么说吧,他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汉人大帝了(当然只是小编自己观点,带有一些主观色彩)。

历史上被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一帝,无非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等等,再加上汉文帝、汉景帝、唐玄宗等等明君,这些帝王的共同点是要么开疆扩土、要么实现国泰民安,要么改变了中华的历史。而朱棣做到了他们做到的,也做了他们没做到的。

本想做个混吃等死的藩王,却被二杆子侄子逼成了皇帝

很多人都拿朱棣夺位不正来诋毁他,其实你要真看中国历史两千年哪个皇帝是真正完全得位正的(李世民还弑兄杀弟逼父呢,不照样是千古一帝)。老朱去世后朱允炆上位,这位新人CEO长于深宫,成天接触的就是“之乎者也”的文人们,结果毫不意外的成了一个傻白甜。刚登基就被黄子澄(国防部副部长)、齐泰(翰林学士)忽悠的打算削藩,削藩从长远看当然是好事,但你得讲究个方法啊(像汉武帝手段就很老道)。

要么说文人的通病就在这里,读过几天书,二两猫尿一喝,就觉得自己可以指点天下、战天斗地。朱允炆不讲策略的就是一波莽,逼的朱棣把所有儿子送去当人质、自己装疯卖傻都不放过,你说这搁谁受的了?(是个正常人心里都得膈应)朱棣毫无意外的反了,朱允炆要是有康熙那本事也没啥,但这位就是个小受,身边还尽是坑货,朱棣那可是跟着老朱言传身教南征北战的啊,结果朱允炆被朱棣一路横推拿下了水晶。这之后朱棣便开启了他牛逼的大帝时代。接下来便来谈谈朱棣的功与过:

不想当战士的皇帝不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的一生都在征战中渡过,从未停止。他当皇帝后在首先做的事就是迁都和北伐,这点对明朝影响太大了,历来人们观点就是开国之君打天下,继位的守天下,朱棣打破了这个惯例。游牧民族向来就是中原王朝头上的一把剑,跟韭菜似的割了长长了割。老朱虽然把蒙古打成了弱鸡,但是他们并没被打残,只是在关外舔血等待再次南下。朱棣迁都到北平就是宣告了一个态度:老子不和亲、不岁币,就是要打爆你们这些卵蛋。北平毕竟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线,这是朱棣的魄力与霸气,他一方面不想让子孙在纸醉金迷中失去斗志,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子孙们去除一切外来威胁。(历史上貌似就汉武帝这么做过,真要搁朱允炆恐怕土木堡之变就要提前上映了)

朱棣通过亲征北方击溃了鞑靼太师阿鲁台(当时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两部,阿鲁台是最有实力统一草原的),让鞑靼和瓦剌形成均衡只能互相争夺草原霸主再无力南下。安南反叛,然后被打成了大明的版图;倭寇肆掠,望海埚大捷打的倭人都哭了;郑和上言说:“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之后便有了郑和六下西洋(当然也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说明这位帝王的目光已经放到了海上。除此外像《永乐大典》、宽和待民等等哪一项都不比那些千古一帝们差。说到这可能有人说朱棣不是暴君么,宽和待民搞笑呢?其实朱棣的暴主要是对着官员们去的,人家对老百姓可是标准的仁君。

在小编看来,朱棣做到最厉害的一点便在于文武之道的平衡了,文人吧怎么说对治国确实有用,但是大部分人的节操并不像他们宣扬的那么高,属于那种典型的给点阳光就敢上天的,看看朱元璋时期剥掉的人皮就知道了(历史上的皇帝要是都按老朱的手段来查贪官,恐怕贪官的数目。。。)。而朱棣无疑做的很好,在朱棣的一朝所有人都在兢兢业业的做事,没人敢咋呼。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的途中,终年64岁,这一次北征让瓦剌20年没抬起头来。这位帝王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他守护的帝国而战,当然你要说这是好大喜功那也没啥办法(火器盛行之前,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属于那种你不打它隔断时间就会出现一个霸主整天没事干想着南下,中原王朝的皇帝稍微不给力那就得斯巴达了)。朱棣的一生当然也做多很多错事,但总体还是功比较大的。


看看朱棣去世后的发展吧:读书人的待遇提高了(举人不交税,无数人借着投靠举人来避税);北征被停了,武将被打弯了脊梁(看看戚继光、俞大猷的待遇);宝船被砸了,开始闭关锁国(西方这时正崛起于海洋,我们却放弃了大海);贪官们趴在大明身上吸血,文官士大夫地主们大肆兼并着土地,这是文人的盛宴,也是大明的悲哀。

种花家的松鼠


大明国永乐太宗文皇帝朱棣,在位19年,好人当过坏人也当过,是不折不扣的枭雄皇帝。至于庙号,朱棣刚死的时候庙号就是太宗,成祖是嘉靖皇帝下令改的。历史上能称庙号为”祖“的也只有屈指可数,可想而知朱棣的成就还是相当大的,至少功大于过的。

借用《明朝那些事儿》里评价:他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好皇帝!!

是啊,好人是当不了好皇帝的,朱允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可是他的江山不是被所谓的坏人朱棣夺过去了吗?

至于朱棣的功绩确实堪称完美,比如: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组建内阁、下令修撰《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修缮长城、疏通大运河、五征漠北、南征安南等等等等,一个好皇帝应该做的他都做了。

再来说说他的残暴,是的,确实可以用残暴这个词,最有名的就是诛灭忠臣方孝孺“十族”,历史上也只有这唯一的“诛灭十族”的案例,杀死所有不孝忠他而孝忠建文帝的重臣。再把这些大臣的妻女送去“教坊”充作妓女供官兵轮奸泄欲,景清剥皮,铁铉油炸等等酷刑也没少用。

《教坊录》有明确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钦依都由她。

一个坏皇帝能做的他也做了。

历史上对朱棣的评价争议实在是争议太大,挺他的人说他奠定了大明300年江山的好皇帝,恨他的人只有一句:他是篡位的,而且嗜杀!更是一个暴君.

但我要说的是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结论如下:

  1. 迁都北京,虽然元朝的大都就在现在的北京,毕竟是外族入主,真正开创由汉人在北方统治整个全中国大陆地区的,这个功劳也只有朱棣可以夺得。宋朝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2. 修建紫禁城,北京紫禁城就是南京紫禁城的放大版,由大都改名为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和繁荣程度不亚于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城群。

  3. 组建内阁,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4. 编纂《永乐大典》,永乐二年,朱棣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其编纂宗旨原文如下:“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5. 郑和七下西洋,永乐三年,朱棣命郑和下西洋,他所创造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不仅在航海史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经济、文化及政治上和平友善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他的就不说了,太多太多的功劳,单单以中国以后600年的时间段来看,他的”千古一帝“的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当然康熙也是千古一帝,那是后话。

谢谢各位看到最后,回答的不是太好,希望各位指正一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非常史官


朱棣明朝最强势的帝王,后来的康熙认为他统治下的明朝“治隆唐宋”,有人认为宋朝的财富是明朝的十倍,这名不副实,这个不能这么看。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能只看GDP,我举一个例子,明朝有大量的世袭军人,军屯所卫,这些使国家的军队负担没有宋朝那么重。明朝官员又工资低,所以国家花钱自然没有宋朝多。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里,六下西洋(永乐朝六次,宣德朝一次),两定安南,六次出征蒙古(一次派大将邱福,五次御驾亲征),修永乐大典,修北京城,修武当山,疏通大运河。这是基本永乐朝发生的大事。总得来说,有利有弊。

其中对明朝影响最大就是“北征”。看似明朝是胜利,但我觉得不是那样的。每一次北征其实明朝的损失都要比蒙古大。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战绩,第一次邱福出兵,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次,第三次(永乐御驾亲征一,二次)都是明朝胜利。第四次(御驾亲征三次)这年是永乐十九冬天,当时刚刚迁完。还没有发兵,兵部尚书方宾为劝阻永乐而自杀,工部尚书吴中和户部尚书夏元吉被下狱,礼部尚书吕震被二十名锦衣卫监视着工作,尤其夏原吉劝谏永乐的话,我觉得确实是明朝遇到的实际情况。“刚刚迁完都,连年出兵,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十丧八九,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现在已经是内外交困了”。出兵后不见一敌 ,最后只能消灭了昔日的盟友“朵颜三卫”。

五次(亲征四次),出兵还是不见一敌,可是永乐就是有好运气,赶上鞑靼的小王子叛逃,永乐接受了投降。

六次(亲征五次)以那投降的鞑靼王子为先锋,继续北征,不见一敌,永乐逝世于回师途中,那地方叫榆木川。最后一句话“夏原吉爱我”,那劝阻我北征的原吉是真的爱护我。

分折一下,永乐每次出兵,鞑靼人就远走戈壁,论作战能力,鞑靼不行,论行军迁徙明军不行。明军根本追不上鞑靼人。最关键的是当时蒙古分成三大部分,鞑靼,瓦剌,兀良哈,永乐初年,鞑靼最强,瓦剌次之,兀良哈最弱。到了永乐十年左右,正是鞑靼衰弱,瓦剌崛起,偏偏明朝对鞑靼进行毁灭性打击,正好给瓦剌提供发展空间。这为二十五年后明英宗被俘埋下了伏笔。


望断天涯空悲恨


首先简述一下朱棣的生平

他是朱元璋庶出的一个儿子,排行老四,明朝建立后封燕王,主要是镇守中国北面边境,在长期与蒙古人的战斗中锻炼成为一个极其老练的军事家,前期或许对皇位有野心,但一直未有所表示,直至遇见了姚广孝(那时还是个和尚,法号道衍)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魂淡。这货见了我们的四皇子第一句话就是:我想给殿下送一顶白帽子。朱棣当时已是燕王,给王戴个白帽子不就是想保他做皇帝,朱棣不愧是做枭雄的潜质,一声不吭将这个不念经光想着坑人造反的和尚收入幕僚,我想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筹划造反了。

太祖驾崩后,建文帝登基,这个少年皇帝本来是一位颇有仁爱之心的仁君,奈何太祖皇帝托孤的这些个大臣都是帮书呆子,上来就给他支招要削藩,这你让本就想带白帽子的朱棣情何以堪?不得已就反了,造反过程不表,最后拿下了南京,该杀的杀,该赏的赏,逼得建文帝落了个下落不明,就此当了皇帝。

燕王朱棣的政绩在政治,军事上都有表现。

在政治上,他迁都北京,立下了“天子守国门”的传统;组建延续500年的政治机构内阁;编修永乐大典;使郑和下西洋;给他的儿子朱高炽选了“三杨”,这三位政治生命极其长久,竟延续了四届领导班子。

在军事上,他率先使用了联合战法,简单说就是先用火枪轰,再上骑兵冲击,最后上步兵收割,这看似简单的战法是世界首创;两次御驾亲征,给北部边境换来了短期的和平,第一次几乎灭了鞑靼,第二次让瓦剌20年没抬起头来。


只为搞笑而生


因为他是个承前启后的皇帝,继承前人辉煌,开始后世衰落。处于过渡时期的皇帝一般是不会有人能留下很大印象的。朱棣他就像雍正、嘉庆、汉询帝一样,处于过渡时期,相比较而言,知道的人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