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呢?專家表示,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在心理學上,性格一般指與社會道德評價相聯繫的人格特質,它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有關社會規範、倫理道德方面的各種方面的總稱。這意味著,

性格是人後天形成的品格,因此具有可塑性,可以被培養。但性格是後天形成的同時也意味著,孩子很小的時候的經歷就會對其性格養成造成影響,因此家長如果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開始的時間應該是越早越好。

家長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呢?專家表示,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孩子性格的培養要在12歲之前,過了12歲,性格基本上就不會改變,能改變的只是人的認識。

3歲之前,父母應該讓孩子感到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最好是父母能夠親自帶孩子,至少在一歲半之前這樣,否則你會發現,小時候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和父母有很大的疏離感,如果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他們說的話很聽,你說的話很難聽進去。

3到6歲,這個階段不能讓孩子約束太多,也不能讓孩子無法無天,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個階段的孩子,孩子通常會有一些奇特的想法和一些古怪的問題,父母應該耐心對待,不應扼殺。

家長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呢?專家表示,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6到12歲,是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彌補期,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還經常愛發脾氣,性格暴躁,通過教育引導,還是可以改變孩子,但是到了12歲之後,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真想改變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所以,父母還是要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

那麼,具體來說,家長可以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呢?下面我想為家長們建議三個可以具體著手的方向:

認知上,培養孩子開放的思維模式

人在感知、記憶和思維等認知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特質,又稱為性格的認知特徵。比如,在思維模式方面,就存在有創新型和保守型、靈活型和固定型等區別。家長應該從孩子小時就注意培養孩子形成開放、創新的思維模式,這對孩子未來的語言學習、決策能力等都有好處。

家長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呢?專家表示,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情緒上,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由於人的先天氣質差別,比如,有人生來情緒穩定性更低——這種差別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就可以通過後天的性格培養來改變。比如說,有些孩子天生情緒穩定性比較低,家長從發現這一點時起就應該早早培養孩子掌握更多識別、表達與管理情緒的方法,以降低孩子被自己的情緒波動所困擾的程度。

行動上,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呢?專家表示,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在心理學上,對自己行為的控制水平和應對問題的行為風格屬於性格的意志特徵。也就是說,孩子自制力的強弱、面對問題時是勇敢還是怯懦、是沉著還是慌張等都是家長可以改變的方面。你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幫助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今日事今日畢等,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持續強化這些習慣,直到孩子性格成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