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身影|我校博士生爲海南瓊中旅遊發展「把脈」

暑假的身影|我校博士生为海南琼中旅游发展“把脉”

日前,我校組織的“百名博士老區行”暑期科技服務走進海南瓊中縣開展科技幫扶活動。在為期9天的調研走訪活動中,博士生針對瓊中縣“旅遊商品開發”和“文旅、農旅深度融合發展”兩個主題,實地調研合老村、什寒村、黎母山、黎母廟、鴨坡村、塹對村、雲湖鄉村旅遊度假區、白沙起義紀念園、番響村、便文村等地的旅遊發展狀況與旅遊商品的開發情況,並結合自己所學知識提出建設性意見。

暑假的身影|我校博士生为海南琼中旅游发展“把脉”

海南省瓊中縣地處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北麓,有豐富的山區農業資源、旅遊資源、南藥資源和水利資源,縣內以黎族、漢族和苗族為主,黎族和苗族風情相印、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民族特色濃郁。

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委員會副主任鍾永歡在與小組成員開會座談時提到,瓊中縣現有的旅遊商品屬於“三無”產品,且是粗放型經營,產品產業鏈較低,希望調研小組通過調研分析後,推選三至四項具有代表性的“瓊中產品”作為瓊中旅遊伴手禮的備選對象。

暑假的身影|我校博士生为海南琼中旅游发展“把脉”

通過幾天的走訪調研,小組成員發現瓊中旅遊商品市場在產、供、需3方面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旅遊商品成為瓊中縣旅遊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同時,由於旅遊商品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與多樣化發展要求,旅遊商品在生產經營上必須實現多品種、小規模、多變化,而瓊中旅遊商品以當地土特農產品為主,地方特色濃厚,種類單一,規模小,並且客源都是以散客和固定顧客為主。目前比較有名氣和形成規模的主要是瓊中綠橙和飛瀑咖啡,其他旅遊商品,如野生蜂蜜、釀酒類等原生態產品存在生產規模小、產品單一和市場佔有率低等問題,沒有形成品牌,遊客在瓊中的購物消費支出不高,降低了旅遊產業綜合效益。

基於瓊中縣旅遊產品體系不完善、旅遊商品開發滯後、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博士同學給出了多元路徑助推旅遊商品開發的思路。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吳樂、碩士王逸韻,工學院博士金楠從旅遊商品的設計開發、旅遊商品的營銷推廣兩方面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一方面需要挖掘當地黎苗族文化內涵,突出旅遊商品個性與特色,另一方面應利用大數據平臺,進一步精準分析遊客需求,有針對性的推出一些旅遊商品,同時需要拓展產品的組合,加深產品系列,向組合式伴手禮發展。

暑假的身影|我校博士生为海南琼中旅游发展“把脉”

近年來,瓊中縣圍繞景區旅遊和鄉村旅遊兩大核心,按照“一心一園,一帶八區”總體發展規劃,全面加快實施“旅遊強縣”戰略,統籌推進“奔格內”瓊中鄉村旅遊品牌創建工作和“五片八區十線”全域旅遊建設,並探索奔格內品牌鄉村旅遊與扶貧工作結合的經驗模式(什寒模式、雲湖模式、合老模式),全縣旅遊產業得到大力發展,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暴露出文旅、農旅融合深度不足、鄉村旅遊體驗性差、旅遊商品開發不足、旅遊信息線上線下互通不夠深入等問題,瓊中縣旅遊業面臨新的轉型升級。

針對以上情況,三名博士首先對文化旅遊、農業旅遊以及兩者結合的相關概念進行了定義,並基於這些定義,將調研走訪的景點進行歸類分析,發現了瓊中文化旅遊和農業旅遊發展受阻的深層次原因。經過深入探討並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從明確旅遊資源開發定位、突出城鄉之間的外部環境和文化內涵的差異性、優化旅遊線路設計、進一步深入挖掘當地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增加體驗型旅遊項目等方面促進瓊中文旅、農旅深度融合發展與當地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

暑假的身影|我校博士生为海南琼中旅游发展“把脉”

博士團在瓊中調研服務期間,針對當地旅遊產業的實際情況,開展了科技服務、政策諮詢、旅遊規劃等一系列科技服務活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肯定。此次活動也為博士們提供了實踐的平臺,讓博士們走出課堂、實驗室,走進基層、走進社區、走進群眾。海南瓊中是我國扶貧開發的重要陣地,也是同學們學以致用、發揮專業特長的廣闊舞臺,“因改革開放而新”的海南瓊中,以豐厚的旅遊資源、天然的自然風光歡迎廣大有志青年投身瓊中的改革建設發展。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