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三層塔式社羣建設方案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塔式社群

移動互聯網沒有下半場,未來是微信互聯網

美麗聯合集團CEO陳琪在一次閉門分享中,提出“移動互聯網沒有下半場,未來是微信互聯網”(摘自2017年12月12日騰訊科技頻道《陳琪:移動互聯網沒有下半場,未來是微信互聯網_科技_騰訊網》)。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那麼媒體怎樣以最優的組織方法,最大限度地應用好微信流量,建立起新的微信傳播打法,就值得我們思考。

現有的媒體工作群不夠專業

微信群的工作方式並不等於社群,但這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工作方式,一種新的工作常態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1.微信≠社群,微信≠傳播,但是,微信的流量大到不容忽視。

淘寶大不大?整個淘體系月活在6億左右,很大。但整個微信的月活在9億~10億量級,中間的3億差量從何而來?

“微信即互聯網”這樣的說法會在今年更加普遍。(摘自虎嗅網03月19日文章《談談互聯網的官子階段》),以微信為基礎展開工作,是一種主動,也是一種被迫。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2.為了更好的實現彼此之間關係的聯接,人們採用了許多基於微信的分享辦法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比方說,建立工作群,建立轉發和分享流程。

比方說:為了完成特定的宣傳任務或者經營任務,在工作群中要求全體記者或者員工轉發某些文章,並要求進行點贊或者評論,比如工作大群中對於湖北某講習所的傳播與互動要求,比如公司舉辦特定活動時,在各個工作群中發佈要求轉發的鏈接。

這種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但是,實踐證明,這種單純的分享方式,其傳播效果與人們的期待與預期有較大的差異。

3.現有方法與微信傳播現實不符合的地方很多

⑴隨著時間變化,微信信息的接受場景發生了變化

2016年左右,還有60%左右的信息可以通過朋友圈有效傳播,2017年以後,群信息佔據了有效傳播信息的70%左右,朋友圈的有效傳達率則已經下降到30%左右。有效傳達率下降。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員工轉發也一般只發生在朋友圈當中,由於大多數記者沒有也不會使用標籤分組方法,其被同行或者非工作人群看到的機會更大,除了信息傳播被稀釋以外,更有打擾非工作對象的弊端以及被競爭對象關注等隱患。

工作人員之間的分享及點贊,雖然能提醒到共同好友,但更多的也僅僅只是內循環而已。

朋友圈更多的傳播效果在於再傳播,但,很多情況下,這些再傳播是有那些熟悉的陌生人完成的,並且這種再傳播,難於與你產生直接的經濟往來。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⑵目前,媒體沒有建立起以記者或其他一線人員為核心的工作群,也沒有采用工作號與個人號分離的辦法,這種建立在工作人員個人基礎上的社群關係,一旦當事人的工作發生了變化,粉絲和好友將在一段時間內較難恢復。更無法發揮整體效果,難於形成有效的社群聯盟。

⑶現在做得好的社群,如:高興哥社群、深度觸網等社群,採用了一些多群聯播的策略,每次傳播,由於多社群形成同步聯播,其影響人群動輒高達十幾萬甚至百萬之眾,其傳播的穿透力與傳播滲透的廣度,令傳媒人咋舌。我們可以學習這些先進社群的操作辦法。

三層塔式群建設辦法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傳媒可以並且應該採用更有組織有策劃有效率的社群。胡和之現提出三層塔式群構建方法。這種構建方法至少有三層群相互配合。

⒈第一層群為內部群及信源群

第一層群為信源群,依然是單位的工作群。

參與工作群的人員,採用兩種類型的個人微信號,一種是普通員工,用其自身微信號,一種是社群維護人員,採用工作號並使用花名。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現在,隨著以微信為工作群方式的建立,每個人的微信號已經很難區分工作與個人關係,但除了小微企業,如果要求員工完全使用主權可以回收的由單位掌握的工作號,並採用某些社群培訓機構傳授的花名體系策略,成本過於高昂。

那麼,區分採用的辦法,就是讓部分執行社群的維護小組,採用花名體系,並使用工作號執行公務。

⒉第二層群為以工作人員為中心的一次擴散群

傳媒及公司內部討論出恰當的命名規則統一命名。

第二層群採用工作人員+專職社群服務人員配合的長機僚機配合的雙人打法,至少要有兩人配置,這種建法,即是一種配合,也是一種監督。

這種建群方式要求工作人員(在傳媒型公司,如果有社群專職崗位,此處的工作人員為社群工作人員或其他板塊工作人員,在傳媒本部,則是以採編人員為核心)建立帶有自己名字標籤的專門工作用社群。

這種社群必須是以親臨一線,對方看得見,摸得著的人為核心命名,並且要求每個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將收集對方微信號,加好友,拖進自己的群組,形成一套規範打法。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以一家涉農傳媒公司為例,就是建立類似於壟上行水產左某某這樣名稱的群。

以傳媒名稱+記者名稱命名,群中至少要有一名社群專職人員與記者相配合,對於知名的記者或者編輯,尤其要採用工作號運作,以便其他員工可以代為運營與配合。

因為是工作群,所以,必須要有專職的有花名體系的人在群內,這樣操作,一是可以在有聯播時,便於採用社群直播助手等軟件操作聯播,一是在萬一工作崗位發生變動時,可以通過變換群主的方式來讓核心關係留存,形成鐵打的陣營,流水的兵,長期有效集聚媒體人脈。

這種與採訪對象,或者目標人群的群的建立,會讓我們的核心員工以及一線採編人員,形成第一圈關鍵節點,再經過第三層群的擴展辦法,就能編織起有效的微信社交網絡。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⒊第三層群為共建群,也就是二次擴展及多次擴展群

這樣的群,是由記者或者是傳媒公司社群工作人員,通過一定的人際交往,建立起與目標關鍵人員共建的共建群,包括了①目標關鍵人②記者或者社群工作人員以及③專職社群維護人員

第三層群,是信息擴展的重頭戲。它將形成群組裂變,並形成多個關鍵節點矩陣。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社群聯盟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將有價值的內容進行聯播,這種聯播方式是顛覆性的。

微信群的人數上限為500人,傳播怎麼樣突破500人的限制,有三個重點,一是分潤體系,一是分享利器,一是有價值的分享。

這其中,我以深度觸網社群為例進行說明。我從參與深度觸網的學習中獲益菲淺。

深度觸網社群的分享直播,有時會有多達萬餘人參與,深度觸網採用了最為直接的多群圖文直播,而非聲音或視頻直播,大大降低了分享的門檻,他們是我目前看到的唯一的採用文字直播方式進行十萬級轉播的社群。這比採用音頻及視頻轉播,難度下降了不少,但是效果卻是意想不到的好。

這種分享傳播辦法如能為傳媒公司或者傳媒集團本部所採用,會大大提升我們通過微信來傳播信息及媒體精神的能力。為我們的社群分享提供更寬的舞臺。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其每次分享都是由參與的群主來對總群的信息進行轉播。那麼,群主為何願意建群並拿出自己的人脈資源參與,一是信息本身有較高的含金量,一是將自己群的成員推薦到更高一層大群中,自己能獲得99元的打賞,並能跟隨大群進行深度學習與分享。

利器,有價值的分享,以及分潤體系,三者缺一不可。

整個分享不是欄目,但是,勝似欄目。它並沒有採用導致新世相被封的分銷體系,但是,利益與眾多群主共享,課程產品由總部精心打造。其城市合夥人制度,也並非首創,但是,其對於國家政策研讀極透,不違規不違和,又能達到想要的效果,應用策略極為有效。

幾個關鍵步驟的探索

三層群的方式是否能在傳媒拓展施行,除了社群工作小組的成員艱苦卓絕的努力與商務談判以外,與專家共同打造的課程體系,以及內部的伺應體系的建立,同樣十分重要。

⒈內部打法研判及操典的建立

社群有包括群規設計,禁言方式設計,海報分享及多群互動方式設計等多種實操,需要專業知識的分享,也需要專業的團隊來運作。相當多的社群培訓機構,都有成熟的方式傳播。這裡並不僅僅限於桔子會,包括高興社群、深度觸網、十點課堂以及剛剛觸礁的新世相,都有成熟的課程體系。多種方式的策略策劃與實施,是專門的專業。

三層群的建立辦法,是根據我參加過的多個付費社群培訓機構的課程以後,根據傳媒特點總結歸納出來的一個建議,其體系的完善和標準流程的建立還需要集體的智慧共同努力共同打造。

⒉神器的引進

技術並不萬能,但是,沒有技術萬萬不能。

多群直播插件,有多個廠商在研發,擬根據已有線索摸索,爭取獲得物美價廉的產品,支持前線部門的應用。

⒊和專家共同打造的課件分享

線下活動更容易保障利潤,而社群則更容易更低成本的獲客及維護關係。

社群只是一種聯接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有價值內容的分享。這裡,桔子會的經驗,深度觸網的經驗,較為實在。

與專家團隊共同努力,建立一定的課程分享體系。並將這種分享常態化,能夠更加增加社群的粘度,提升人們的信任度,當我們推出付費產品時,更容易獲客。

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也是我們的產品研發。

⒋專職專業社群伺服團隊的打造

社群是一個複雜的新的系統。類似於雙狙人,需要有密切的配合。這種基於微信互聯網的媒體與受眾的聯絡體系,可以是熱線中心的補充,也可能成長為其迭代機構

類似於桔子會的某桔的專職的社群維護人員的角色,可以從社群小組產生,也可以從其他團隊培養,甚至可以成立專門的小組。

以三層群的方式操作,是建立一個將關鍵人物鏈接在一起的有關鍵節點的微信關係網。

通過這個網,我們可以完成媒體的深度傳播等多項事務。也只有通過第二層群,第三層群的建立與轉換,才能真正達到分享轉發並把媒體用戶粘在我們的群中的效果。

方式的建立,需要包括高管,各核心重點成員的共同策劃。一旦方式摸索成功,它將豐富我們的客服之翼。或者,即使是將來電話通聯衰弱了,這個關係網,也能長久地為媒體服務。

媒體三層塔式社群建設方案

● 討論或交流,可加筆者微信:hubei_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