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羣」社羣經濟正在如何加速進化?

王為將經濟形態的進化過程總結為“工業經濟——電商經濟

——社群經濟”。

工商經濟:製造和銷售嚴格分工,是人類製造業空前發展之後的一種必然,在後工業時代對促進商品流通有巨大的價值。

電商經濟:通過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聯網化,降低成本。無論是品牌化還是渠道化,高效的資源配置都能及時彌補工商經濟的不足。

社群經濟:由社會因素推動,圍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的經濟模式,滿足追求,重道義輕利益,是互聯網社會化的有效體現。

“互聯網的本質是社會化工具,互聯網的出現是對人類生活結構的再造,顛覆舊社會的底層結構,讓傾聽與分享拉緊人與人的關係,解放人類的心智資源。”王為說:“大家對互聯網的情感需求、倫理需求、個性需求的解放,造就了今天互聯網經濟的社群化。”

王為將社群定義為“價值觀統一”、“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人的匯聚。社群矩陣的形正在成為互聯網轉化為“心聯網”提供契機。王為表示,心聯網是社群經濟、人心相聯的經濟,將倫理優勢、倫理盈餘和倫理競爭力社群化。

“舉個例子,阿里巴巴為什麼成功?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微信為什麼成功?微信的價值觀就是連接一切。”王為說:“今天,我們需要連接一切,通過社群將人與人的心連在一起。”在這個基礎之上,企業開始逐漸尋找到以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滿足“人本”和“倫理”方面的需求,王為認為正是因為阿里巴巴和微信滿足了這兩點促使他們獲得成功。

社群經濟的創新是社會底層結構的一種重建,底層結構的重建導致了權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互聯網的這種自我負權機制造就瞭如BAT一樣的巨頭企業。訪談過程中,王為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馬雲堅守傳統企業,他是否會獲得今天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王為解釋道:“馬雲正是抓住了互聯網的機會實現了一種自我負權,阿里巴巴對於商場和商業機制的重構讓市場充滿競爭力。當然,社群經濟也充滿鬥爭,這就讓大眾產生了‘社群經濟也有階級’這一誤解。”

對於這個問題,群友們展開了討論。討論結束後,王為給出了他的答案,他說:“社群跟社會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社群都讓優質社會生長在優質的土地上。在社群中,人們可以充分體驗言論的自由性和思想的獨立性。社群產品基於意見領袖和社群成員的互動,這些意見領袖可以是企業家、政治家、銀行家、藝術家、教育家或行業領先公司的老總。”

王為認為企業應當將產品理念從社群中剝離,讓產品在外,社群在內,充分發揮社群中塔尖群體的輿論效應。只要意見領袖的定位精準,社群就能夠抓住塔尖群體,讓社群產品對外供不應求。

王為眼中的社群,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要有軸。沒有軸就沒法旋轉。軸可以承載旋轉,業務軸、關係軸、倫理軸、價值觀軸、社交軸,沒有軸的社群玩不轉。

第二,符號化。人們面對龐大的信息早已沒有足夠的心智接收過多的資源,因此社群一定要符號化,便於記憶。社群的行為、思維、語言、產品等的符號化,能夠更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

第三,生活化。社群必須摒棄商業化,是完完全全的生活模式。日常生活已經讓我們浸泡在商業信息中,如果社群起步就定位商業化,那麼社群就走不長。社群必須是一種高黏度、高頻次、高穿透率生活方式的極致共享。

“傳統轉型的轉型為何舉步維艱?難就難在找到方法。”訪談的最後,王為提出“轉型社群,必須要有一個緯度的全新升級,這也是時代對企業家們提出的新要求。”這一理念。相信很快,社群經濟將成為人類生活的新常態,未來我們將攜手打通心聯網。

——————

百商有料幫,是速途網絡微社群聯盟與百商會,聯合創辦的國內最大的企業家學習型社群。

群內八個“有料”激盪:新營銷、新品牌、新經濟、新思想;新交流、新人脈、新財富、新動力。

聲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