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几千年的抗争历史,只留下了萨玛节

在我国贵州、云南和湖南等地,有很多侗族的村寨。这里每年一到农历正月或二月,就会举行盛大的萨玛节。萨玛也叫萨岁,是侗语的音译,意义过来应该叫大祖母。根据侗族人的传说,萨玛是侗族人先灵,慢慢变成了侗族的守护神和社稷神。但萨玛除了这么个虚无缥缈的神灵之外,其实也是传说中有血有肉的抵御外敌的女英雄。而萨玛节的意义,其实也是为了纪念千年来不断抗争的民族英雄。

侗族几千年的抗争历史,只留下了萨玛节

根据历史记载,侗族实际上是我国江南一带古代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但这个民族的历史,充满了像美国印第安人一般的血泪迁徙史。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建立之初,为了扩疆拓土,中央朝廷曾多次驱逐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而且至629年止,唐朝军队针对居住在岭南、梧州一带的“越人”,发动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至少有四次。迫于生计,侗族人民不得不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沿江溯河逃往现在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居住下来,直到今天。

侗族几千年的抗争历史,只留下了萨玛节

虽然侗族在历史上,经常处于被中央朝廷欺压和驱赶的地步,但侗族人民也会有奋起反抗的时候。从元朝开始,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经常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英名。据记载,明代洪武初年,为了保证贵州稳定,同时统一云南,明朝向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武力推进,当时的侗族地区首当其冲地成为前线阵地。然而,由于执行镇抚任务的明军肆意剥削、蹂躏,杀戮当地少数民族,最终引发众怒。洪武十一年六月(1378),因无法忍受朝廷的武力征服与压迫,吴勉率领当地侗、苗等少数民族,发动武装起义。

侗族几千年的抗争历史,只留下了萨玛节

到了清朝,中央政府继续实行明朝的“土流并存”政策,但是土司的权力越来越受限,而流官的权力则越来越大。最后,清朝顺理成章地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同样的,由于清廷对少数民族地区横征暴敛,残酷镇压百姓,侗族人民不断有小规模反抗事件,并在嘉庆、咸丰年间越闹越大。最终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侗族人民也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可惜以失败而告终。正是在这风起云涌的清朝时期,萨玛祠开始修建,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抵御外敌的侗族英雄们。

侗族几千年的抗争历史,只留下了萨玛节

因此,在萨玛节之前,侗族人要举行一次演习性的军事活动。祭祀那天,人们举刀舞枪,鸣锣吹笙,在“炮火”中高呼着冲出村外,归来时还用标枪穿着用稻草扎成的敌人“首级”表示获胜。虽然如今这萨玛祠和萨玛节,已经演变成一种祭祖和祭祀神灵的节日;虽然年轻后辈们也无从得知祖先们为了民族的安定和幸福,留过多少血泪;虽然萨玛节所代表的抗争意义在逐渐消失,但它仍然是侗族历史的一部分,是这个文明永远不会丢弃的文化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