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这俗语中的“五斗米”真是指月俸吗?

“不为五斗米折”,这俗语中的“五斗米”真是指月俸吗?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的这句名言把他刚直不阿、不向权贵低头的气慨概括得淋漓尽致,后来还演化成了一句俗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清廉有骨气。很多人在理解这句俗语时,把“五斗米”解释为晋朝县令的月俸,借指当官的俸禄微薄、有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记载:“县令皆秦官,堂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古时候一石为十斗。试想陶渊明这个彭泽县令的俸禄,怎么能只有五斗呢?

其实,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是指“五斗米”道教。五斗米道教,原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其创始人是张道陵,在公元142年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因为每个入道者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后来,道教完全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宗教,在士大夫之中广为流传,其中以江南豪右王谢等最典型,“五斗米”道教也就成了权贵的象征。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教徒折腰,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他就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辞。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涯。关于这次隐居,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有记载:“会郡督由至,县吏清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因此,把五斗米解释为五斗米道教徒,延伸为权贵,才和历史事实相符合,也才是五柳先生的原意。


“不为五斗米折”,这俗语中的“五斗米”真是指月俸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