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

天空那道绚丽彩虹


当然是湖南啦,你把这个给了湖北,小心湖南骡子跨省追着你坎哦。注:“湖南骡子”没有半点对湖南人的不敬哦,这是对湖南人“能霸蛮、能吃苦、能舍身、能干事”的夸赞。

“唯有楚才”和“于斯为盛”最开始是没有关系的两句话,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的典籍,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但是“唯有楚才,于斯为盛”放在一起讲,是在清朝嘉庆皇帝时期才开始的,而且就是岳麓书院的校长给书院想的,一出来就挂在了岳麓书院的门口。

岳麓书院在哪?不就在长沙(zang sa)吗?长沙在哪?(别问我,我路盲)。

冥冥中自有天意。自从有了这句话之后,湖南人才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大井喷。一群湖南人,半部中华近代史。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收复新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建国大业,这些近代史重点事件的带头大哥或骨干成员好多都是湖南人。

(晚清牛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曾国荃、(戊戌骨干)唐长才、谭嗣同、(辛亥大佬)黄兴、熊希龄、蔡锷、宋教仁、谭人凤、(建国功勋)朱、毛、刘、罗、粟、陈、黄。

湖南籍的大佬们曾经占据了晚清封疆大吏的大部分,湖南籍的大佬们引领了戊戌变法之后的中华革命潮流。我们现在安安稳稳能坐在这里侃大山,这其中少不了湖南籍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功劳。

唯有楚才,于斯为盛……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尔朱少帅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惟字是个语气助词,全句意思是楚地有才人,以这里最多,这里就是说的岳麓书院了。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所以这个楚是个泛指,实际加上湖南湖北,甚至河南,四川等几省都有的,但是于斯为盛却是独指的岳麓书院,你也可以理解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出人才,但是以这里最多的意思。

实际上岳麓书院四字是宋代宋真宗亲笔,还有康熙皇帝御书亲提的御匾“学达性天”和乾隆皇帝御书亲提的御匾“道南正脉”,都是历史真品,之前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两副楹联一同悬在殿前。

后来1897年时务学堂成立,后改名求实学堂,湖南大学堂,再后来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南大学,也正是因为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这份香火之情,所以1933年“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楹联就挂到了湖南大学图书馆,后来毁于日机轰炸,现在的这幅是1984年湖南大学按原来的照片复制,复挂于山门。

倒是康熙的御匾“学达性天”和乾隆的“道南正脉”的御匾都是历史真品,抗日战争时被有心人藏起得以保存,说来也是历史的万幸。

所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楚是泛指楚地,不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以及安徽,江西都有小部分,于斯为盛却是指的岳麓书院,至于岳麓书院中的名人以及历史真迹更是不可胜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其实“惟楚有材",最早出自《左传·襄 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说起来这句话倒是有点贬义的,意思说的是某国的人才却被他国所用,这里的“虽”指的是即便,即使得意思,意思是说即便楚国有才,也是在晋国发挥作用。

后世的惟楚有才,与虽楚有才,虽然指是一字之差,其实褒贬却相去甚远,而且惟楚有才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太多褒扬的意思,重点还是在后句的于斯为盛,全句综合理解为楚地有才,这里最多,只是后人多把惟记成唯,然后就顺便理解为只有楚国有才的意思,反倒是说的好想其他地方都无才一样,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有点自作多情,恐怕也多是楚地旧人多作怪吧。


商业小道消息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的原句“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目前的岳麓书院也是引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对联悬挂门前,用作警示和宣导后人岳麓书院的人才,然而事实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的“楚”具体是指哪一个地方也是颇受争议。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致意思就是说楚国人人才辈出,岳麓书院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悬挂门前也是含沙射影般指出岳麓书院人才济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可以看成一句“招生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楚”暗指湖南。然而“惟楚有才”这句话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确实是悬挂在湖广贡院的牌楼上,可以明确的说“楚”指的是湖北。

嘉庆年间,湖南岳麓书院迎来一名新山长,名叫袁名曜,袁名曜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上任之后,书院人员邀请新山长给书院题一个联,袁名曜出了上联:惟楚有才,让众多弟子对出下联,其中一位贡生张中介对出下联:于斯为盛;新山长觉得很好,于是就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对联,悬挂在岳麓书院的门前。

然而目前很多学者却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的“楚”专指湖南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点牵强附会的感觉,湖南省人才辈出确实毋庸置疑,特别是在近代中国历史以来,湖南省确实有过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以及不同显赫的名人,历史也会铭记那些伟人和他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但是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专指湖南地区,有一种为宣传地方特色而故意寻求历史标榜来故弄玄虚,给人一种张冠李戴、弄巧出租的感觉。或许可以说一部湖南史就是半个中国近代史,现在的中国发展在很多方面上讲,都是离不开湖南人的巨大影响,湖南的人才让人误认“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楚”是湖南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的“楚”更能反应出是一个国家,而不是单纯指的是某一个省,“楚”是泛指古代的楚国地界,不仅包括鄂湘两省在内,也包括其他的原楚国地域。


遗产君


湖南长沙岳鹿书院有一副非常大气的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小编认为这副对联中的”楚“所指的是两湖,也就是湖南和湖北。而实际上不管是单指谁,我觉得湖南和湖北都当之无愧!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副对联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出处: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思是说:即便你楚国有很多的人才,但是事实上都在晋国发挥了作用!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是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的意思。

我们再来说说《左传》的成书背景以及两湖的历史渊缘: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论语》也是成书于春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以湖北为政治中心的,楚国最强盛的400年国都在湖北荆州,所以湖北又称荆楚。而湖南作为楚国故地,历来自称楚地。古长沙国为楚国文化的继承,以湖南为政治中心也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楚。从历史、地理,以及文化来看,湖北、湖南都是一家人,都是“楚”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将湖广进行分治,洞庭湖以北设湖北布政使司,洞庭湖以下设湖南布政使司,才开始划分为两个省。

我们再来看看湖北湖南近代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湖南有过很多名人,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等就是最好的代表名人。而湖南的名人不仅仅是在近代时期才有,自古以来,湖南的历史名人也不在少数,如黄盖、周敦颐、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谭嗣同等。而湖北同样也是星光灿烂,仅新时期人物,就非常非常的多。如闻一多、董必武、李先念、林彪。开国大将中,湖北就有两个:徐海东、王树生。57名上将中,湖北14个。177名中将中,湖北32个。

所以纵观历史、地理,以及文化来看,湖北、湖南都是一家人,都是“楚”人。这两省都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都是当之无愧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浩哥走乡村


这种挑起地域争斗矛盾的问答越少越好。因为这种“挑拨事非"的问答,只会恶化两省人民的友好关系,与益无补。

客观地说“惟楚有才"中的“楚”,不是仅指湖北、湖南两省。它应该是泛指历史上所有的楚国属地,它包括湖南、湖北及安徽、河南、江西、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域和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甘肃等省的小片地域。

历史上的楚国都城在湖北荆州,逐年的对周边列国征战扩张吞并,使她的管辖地域广大。

“惟楚有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而“惟楚有才"牌匾最早见于武昌贡院。明洪武年间,始建贡院,时湖广巡抚林学擎在始撰武昌府学重修记中写道:“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制成匾额,悬于贡院牌楼。后贡院毁于太平天国,牌匾亦不存。咸丰八年,重修贡院与牌楼,曾国潘重题“惟楚有材"匾额。



因古代汉语贯用通假音,“材"与“才"同义。因此,今人多将“材"写为“才"。

而湖南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联相传写于清嘉庆年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一1817),由袁名曜张中阶撰联题匾。
此联比武昌贡院题匾晚了150余年。可以说此联虽悬挂于岳麓书院,其中的“楚”绝不是仅指此地。其中的“于斯为盛"也是于现代的广告同日而语,扩大影响而已。


老狼48440790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至于其中的“楚”指的是湖南还是湖北,这个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有人说是湖南也有人说是湖北,但其实这是岳麓书院的门联,至于这个对联是怎么来的?我就不做解答了,一是这根题目没有直接关系,二是有很多答者都已经答了。所以我就开门见山。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单单从前一句的话但我认为“惟楚有才”中的楚指的是楚地,包括湖南湖北以及当时楚地版图。“惟楚有才”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思是“自己国家的人才不任用,就会被敌国所用”。很明确这在当时其中的楚指的就是楚地。

(楚国版图)

第二:“于斯为盛则是当时岳麓书院的院长袁名曜出了一个上联那就是“惟楚有才”,问当时的学者谁能对出下联?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但这个时候岳麓书院已经创办(北宋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也就是北宋时期,这个时候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了,此时“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的楚应该就是指湖南了。

(北宋版图)

其实随着岳麓书院的发展到现在。很多人一进门就看见门联,理所当然的就觉得当中的“楚”字肯定指的是湖南了,这也是狭义主观上的理解。可实际情况从客观方面来说指的应该就是楚国。

我是小宋谈历史,谢谢评论关注。


羽评历史


我认为指的是过去的楚国,包括了现在的湖南和湖北。

岳麓书院的这副对联很有名气,意思是楚国出人才。

楚国幅员辽阔,可以看出来包括了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部分地区、安徽部分地位,在过去创造灿烂的楚文化,楚辞文化博大精深。

回到题目,如果说人才的话,主要应该指的时候湖南和湖北,这两个省出人才。湖北现在也被称为荆楚大地。湖南的简称则是湘,湘江多才子。湖北湖南是楚的发源地。楚国的国都一直都是建在现在湖北省内的。而且湖北湖南都是教育大省,教育力量雄厚,武汉的大学数不胜数,更能佐证人才多出的地方是湖北和湖南。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个惟楚有才中的楚指的是现在的湖北和湖南。


老玉米看世界


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呀,朋友。就好象你现在问:管辖岳阳的那个湖南和管辖常德的湖南有什么区别一样,地域概念都没有搞明白。楚,是指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河南等区域,这里不细说,网上很好查。楚国都城是郢,位于现在湖北荆州西部郊区,现在的郢城保存较好,不过都是土筑的,无城砖墙。这土城就是战国时的楚国国都,不是现在的荊卅城,现在的荆州城为砖砌墙。荆州还有第三个古城,也是土城墙,是秦将白起灭楚时把当时的楚都郢烧了,然后另修的一个古城,作为行政管理的治所,比郢要小点。它位于荆州火车站东约1.5公里处。本人就是荆州人,欢迎朋友们来游玩。其实问题应这样问:"斯,是指哪里?”其实斯才是指岳麓书院。楚,就是指楚地,泛指春秋战国时楚国所在区域那一片。也欢迎湖南的朋友来玩,古代都是一家人,不要争。


千骑169


楚国是战国时期秦国崛起之前,领土最大,人口最多,在亚历山大帝国覆灭之后秦国崛起之前的这段时间为世界第一强国。人才自然多,什么老子,屈原等。文中指的是湖北还是湖南,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楚文明源自湖北,这是铁定的事,因为楚国的都城在哪里,说明哪里就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楚都的国都叫郢都,郢都不是特定指某一个地方,是专门指楚国的都城的意思, 就相当于首都,京都,帝都的意思一样,郢都曾几经迁徙,但是在一开始的发源地和后来最强盛的时候都城不管迁到哪都是在湖北境内,后来楚国被秦国打的节节败退才迁到河南以及安徽。所以楚文明的发源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就是湖北。楚国大是因为从湖北开始一步步征服其他省份地区的,早期楚国有一条祖训,那就是国君三年内不主动发动战争,死后进不了祖庙。就是因为这样,楚国一直在奋发图强扩大版图,成为了吞并他国最多的国家,才有了后来5000里南方都被楚国占领,也引得北方中原国家一致抗楚,周朝带诸侯国联军来伐,齐桓公,晋文公两大春秋霸主都以打败楚国为目标从而才能当中原诸侯国老大的。湖南长沙属扬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后来楚国占领之,成为楚国黔中郡,湖南那个时候比较贫瘠,所以成为了楚国发配之地,屈原后来就被发配到那。还有荆州从来不是郢都,是在荆州附近那一带,不是就是荆州,郢都早就被埋在地下了。湖北代表的就是楚,因为其他地方都是被征服来的,比如越国吞并了吴国,楚国吞并了越国,那么越国的领土和吴国的领土都成为了楚国的领土,那吴越地方的人也是楚人了,当然湖北也是首先被楚国统一的,但是楚国人本来就是这个地方的人,就相当于亚历山大统一了古希腊,他本来就算古希腊人。然后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帝国,埃及法老,那波斯人和埃及人也算古希腊,马其顿人么?算只是当时当然还是算,只是不正统罢了


Muss1221210439


关于岳麓书院门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的"楚"指何地,我们不访先看此语出自何处。

嘉庆年间,湖南岳麓书院的袁名曜给书院题一个对联,袁名曜出上联:惟楚有才,书院贡生张中阶对出了下联:于斯为盛;众人皆觉得很好,于是就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对联,悬挂在岳麓书院的门前。而上联“惟楚有材”,最早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里的"楚"泛指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最大的诸侯国,地域广大,基本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安徽三省全省,江西、河南、贵州、重庆一部分。而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此对联可以说是老师出得好,学生答得妙,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因而此"楚"应含今湖北湖南两省,荆湘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样一来就非常好理解湖南长沙岳鹿书院这一楹联的意思了: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一荆湘大地有人才,岳鹿书院更是英才辈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