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學堂|民族之聲:能歌善舞的「白衣民族」

微學堂|民族之聲:能歌善舞的“白衣民族”

吉林省東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延吉,素有“歌舞之鄉”、“文化之城”的美稱。每逢節假日、婚禮、壽辰或勞動之餘,在街頭巷尾、公園或庭院裡,都能看到身著彩色長裙的婦女、花甲老人或兒童們在鏗鏘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本週我們一起走進能歌善舞的朝鮮族。

朝鮮族長鼓

微學堂|民族之聲:能歌善舞的“白衣民族”

朝鮮長鼓歷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深受朝鮮族人民喜愛。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尤以吉林省延邊鮮族自治州為最。

長鼓鼓身為圓筒形,長70釐米左右,由一塊木料(或多塊木料拼合)車旋而成,兩端粗空,中間細實,形成兩個共鳴腔。兩端鼓面直徑大小不一,蒙上去的鼓皮厚薄也有區別,一般多用羊皮、馬皮、牛皮或驢皮,用繩索繃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緊度,因而每個長鼓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音色,粗的一端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的一端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還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

微學堂|民族之聲:能歌善舞的“白衣民族”

演奏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拍打。長鼓有兩種演奏形式,一種是將較小的長鼓橫掛在胸前邊舞邊奏,像人們看到的朝鮮族著名的《長鼓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另一種是將稍大的長鼓置於木架上,擺在演奏者面前專作為樂器演奏,為聲樂伴奏(如伽倻琴彈唱)或參加器樂合奏,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

長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兩個不同的音響參插交錯,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色分外清麗鮮明。它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出複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伽倻琴

微學堂|民族之聲:能歌善舞的“白衣民族”

在蜿蜒的圖們江和鴨綠江畔,在長白山的林海雪原,居住著勤勞勇敢、多才多藝的朝鮮族人民。他們不僅發展了農、林、漁等各業生產,還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在人們的音樂生活中,伽倻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樂器。

伽倻琴已有2000多年曆史,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演奏時,琴的一端放於膝上,一端著地,左手按弦,右手取音。既可獨奏,也可以用於歌唱伴奏。

微學堂|民族之聲:能歌善舞的“白衣民族”

表演者邊彈邊唱,歌聲與琴聲交融,再加之杖鼓敲擊節奏,親切感人,顯示出這一表演形式的巨大藝術魅力。許多優秀作品,如《紡車抒怨》、《青春放光芒》和崔三明創作的《長白山啊,延邊的驕傲》等,深受人民喜愛。在我國民族音樂的百花園裡,伽倻琴彈唱泛著沁人的芳香,她像金達萊一樣,優美而清新。

微學堂|民族之聲:能歌善舞的“白衣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