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後,清朝廷爲什麼非要用袁世凱不可呢?

baluxul


問題就在於當時武漢也是新軍,他們等級也相當於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的新軍,只不過問題便在於當時在武漢,哦,不對,應該說是武昌起義的時候,主力是誰?

載灃你一開始信誓旦旦,奪了袁世凱的兵權,自己掌握著手底下最精銳的新軍,但是你看看你自己在南方的所做所為,或者看一下南方的這一批新軍幹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不幫忙也就算了,還有一大批人同情革命黨,一起加入革命,一起鬧革命了!當時朝廷上就有很多人就懷疑,你這傢伙到底是不是幫滿清的。

載灃也感覺自個兒這回有點說不清,然後回過頭來就看著自己手裡邊的軍隊,他突然發現自己手裡面真正能夠撐得起場面的只有北洋軍。

為什麼?

清朝一開始的時候,手裡面只有八旗軍,再加上綠營兵,綠營兵是漢人組成的部隊,用完之後立刻就解散了,所以說當時在清朝真正佔據中堅力量的仍然還是八旗子弟組成的八旗兵。

但是任何精銳的部隊都抵擋不了金錢,美色的腐蝕,曾經驍勇無敵的八旗子弟,最終在北京城裡面喪失了自己,隨著僧格林沁的戰死,八旗貴族徹底退出了軍事組建的舞臺,之後,雖然有相應的軍隊,有八旗子弟組成,但是這樣的軍隊形式大過於實際作用。

與此同時,(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中國南方,由於太平軍的崛起,清政府同意當時的中國南方部分省市,部分地方政府可以組建自己的軍隊來抵抗太平軍這是地方軍隊。

但是慈禧偏偏要插一腳,她搞了一個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她先養肥了李鴻章的淮軍,然後打壓其他軍閥,最後,李鴻章的淮軍一家獨大,其他的軍閥被擠壓的連生存空間都快沒了,慈禧還是覺得不放心,然後他去打要李鴻章,結果李鴻章被弄的軍隊沒了政權沒了,連自己都身敗名裂了。慈禧心滿意足地從李鴻章手裡摳了一個袁世凱下來。

最後南方全部叛變了,剩下北方有誰能撐的起場面的就只有袁世凱練的這支軍隊。

載灃一開始就看到了這個危險,所以在溥儀剛剛登基的時候,他就選擇冒著大不違的風險去打壓袁世凱,讓他放棄軍隊,但是誰想到袁世凱這個人是個老狐狸,軍隊都是從他手裡一個個過下來的軍隊只聽他的命的不聽其他人的命令,載灃一直花了很長的時間都在那兒消除袁世凱對於北洋軍的影響,但是事情還沒做完,南方就鬧革命了

這一下子問題就來了。如果說載灃繼續在那裡削弱袁世凱對北洋軍的影響力。話北洋軍戰鬥力大打折扣,這是一個問題,萬一再下武漢那樣再鬧一次軍諫?怎麼辦?

與其冒著這個風險大,還不如讓袁世凱率領自己的部隊跟南方革命軍去打,說不定兩隻狗咬來咬去,最後兩敗俱傷,我能坐收漁翁之利。

最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漩渦鳴人yy


在清末,清朝軍隊主要為綠營和八旗,而駐防八旗和綠營在太平天國起義中基本被打光,京營八旗腐敗,毫無戰力可言。湘軍和淮軍滅了太平天國後被慈禧解散。到武昌起義時只剩下袁世凱的新軍了。

袁世凱利用新政時期急劇擴張的軍事政治實力,徹底滲透了整個大清政權,爪牙遍佈。

袁世凱是北洋新軍的創始人,曾奉清廷的命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袁世凱仿照西方國家的軍隊訓練北洋新軍,採用新進的軍事武器、制度和嚴格的准入門檻。在他的訓練下這支新建的軍隊後來居上,成為清廷的大殺器。

另一方面袁世凱在新軍中大力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把忠於自己的老部下安插在新軍中;大搞裙帶關係,籠絡新軍中的高級將領。袁世凱把自己的乾女兒嫁給了段祺瑞,把自己的親女兒嫁給了曹錕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兒。北洋新軍中的高級將領大部分都跟袁世凱存在親戚關係。

對新軍士兵,袁世凱雙管齊下。在物質上給與士兵豐厚的待遇,新軍士兵普遍比其他清朝部隊的工資要高几倍,而且工資是袁世凱這邊直接發而不是軍級長官。在精神上袁世凱對他們灌輸絕對服從自己的思想,“士兵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

通過如此手段,袁世凱從上而下的把北洋新軍訓練成了“袁家軍”,以至於辛亥革命時,清廷根本無法調動這支軍隊去攻打革命軍!

武昌起義時,清廷派宗室蔭昌統領新軍,但新軍軍根本不聽指揮,拒不出發,可笑這蔭昌竟然還是陸軍大臣,最後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當時新軍威名在外,清廷內又沒有能抗衡袁世凱的大臣,加上初期南方革命軍群龍無首,趁著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竊取革命果實。


歷史觀


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袁世凱得以出山除了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有就是袁世凱的為出山充分準備著。上天總是眷顧時刻準備著的人,在清政府和袁世凱之間可謂是經過了很多鬥爭的。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死了,年幼的溥儀做皇帝,他的父親載灃當攝政王,可以說載灃是清朝的實際權力的第一人了。年輕氣盛的載灃就想殺了當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當時清政府是不相信那些漢族的權臣,想把兵權抓在皇族的手裡。載灃就想出了一個計策,以召袁世凱進宮見駕,讓袁世凱坐上早已經做了手腳的椅子上,讓袁世凱出醜,然後以君前失禮的藉口誅殺袁世凱。當他這個幼稚的想法在皇族人員內閣會議提出的時候,所有人都反對,殺一個大臣,會導致兵變,誰能保證不出事啊!無奈的載灃只好放棄這個想法,隨後他以袁世凱有足疾的理由,把袁世凱革職趕回老家河南養老去,其實袁世凱腿腳是有點痛風病,也沒有做不了官的地步,說白了載灃就是找個藉口讓袁世凱淨身出戶,趕出權力的中心。

袁世凱之所以讓載灃忌憚又不敢直接殺他,就是因為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洋新軍。清政府中日甲午海戰過後,開始建立新式的陸軍。袁世凱從1895年到1905年這十年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為清政府培養了六個鎮的北洋新軍,而袁世凱用各種的手段讓新軍的將領都變成了袁世凱的心腹,新軍只聽袁世凱的命令不聽清政府的命令,剛好在1905年的漳德操演的過程中,扮演北洋軍隊對手的剛好是武昌起義的那支湖北新軍,北洋新軍在演習中大勝,被譽為中國最強軍隊。

回到河南養病的袁世凱並沒有淡出政治活動,他用老家設計的電臺和自己的親信電報來往,很多朝廷的人包括革命黨人去探望過袁世凱呢,其中就有宋教仁。袁世凱在他們離開的時候都會送錢或者金條給他們。在這三年的養病中,袁世凱可以說並沒有離開權利中心。

1911年十月十號武昌革命起義,各地紛紛爆發革命起義,各個省份相繼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既然革命爆發,清政府就派兵鎮壓啊,載灃當然想到了這個事情,他找來找去,才在皇族的人員中找到唯一一個懂軍事的人就是陸軍大臣蔭昌。找的軍隊只能是北洋新軍了,因為整個清政府,能打仗的只有北洋新軍了,什麼八旗軍隊如同廢物,根本靠不住。蔭昌堅決不去,因為北洋新軍自己指揮不動,只有袁世凱才能指揮啊。再者這個時候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也全力勸說要啟用袁世凱,因為奕劻早已經被袁世凱用十萬兩白銀收買了。到了這個時候,載灃沒有辦法,只好給袁世凱發去一封任命電報,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立刻上任去剿匪,不得推辭。袁世凱一看,就一個湖廣總督,什麼權利也沒有,這是求人的態度嗎?袁世凱以養病的理由堅決不去。載灃很無奈,只好請袁世凱的好友徐世昌去勸說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和徐世昌密談三天,合計算計了載灃,徐世昌拿著袁世凱開出的六個條件回到北京,載灃看了條件氣瘋了,他本想不答應,但有什麼辦法呢,大勢所趨,情勢所逼,載灃已經沒有了談判的籌碼了,清政府不被袁世凱所滅就是被革命黨人所滅,只好啟用袁世凱了,希望袁世凱的人品能好一點吧!終於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權統領所有前線的軍隊和政務。袁世凱在1911年十月三十號正式出山,去到前線的袁世凱並沒有用心用力去打革命軍,而是個革命軍聯繫了起來,最後和南方的革命政府來個南北議和,最終把清朝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中。

其實清政府任用袁世凱,那是必然的結果,除了袁世凱的能力和手段之外,清政府自己不爭氣,遍觀那些滿清皇族人員有哪個是有出息的,不是溜鷹逗狗,就是好吃懶做,腐敗無能,這樣的人能幹出事情啊,自己無能就不要怪別人啊!歷史的風雲變幻總是留給那些有能力和時刻準備的人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回答這個問題,把袁世凱和曾國藩對比起來看,也許就更清楚了。

當年,清廷對曾國藩是既用又限,掣肘比較多,好幾次把老曾惹得很生氣,差點甩手不幹。清廷之所以這樣用曾國藩,原因之一是除了曾國藩,還有其他人可用,而且湘軍也不是清政府唯一依靠的軍隊。到了武昌起義的時候就不同了,清政府幾乎只有北洋軍隊可用,而且也只有袁世凱一人可用。

當年,彭玉麟等曾勸曾國藩做皇帝,說出了“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之類的話,但曾國藩拒絕了,還把湘軍裁撤了不少,以示對朝廷沒有二心。老曾之所以“自廢武功”,與他讀書太多有很大關係,已經被洗腦了,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但袁世凱不同,不喜歡讀書,被強迫讀書也讀得不好,腦子裡更多是實用主義。所以,同樣是對清廷,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出賣了譚嗣同,在武昌起義後卻殺死了清廷,就是因為自己實力膨脹了,而清政府則衰微了。

儘管當年袁世凱站在了慈禧那邊,但也看出清廷已經步入暮年,所以在小站練兵的時候,非常注重培養個人勢力。在教育官兵時,經常灌輸這樣的思想:是他袁世凱給了大家飯吃,以後大家都要為自己賣命。在這一點上,袁世凱比曾國藩和李鴻章走得更遠。對袁世凱的野心,清廷不是沒有覺察,比如攝政王載灃就發現了,並且把袁世凱貶出朝廷,企圖隔斷其與軍權的聯繫。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對軍隊的私有化教育開始發揮作用。馮國璋率兵南下,專門去河南拜會了袁世凱,得到6個字的指示:“慢慢走,等等看。”結果統帥蔭昌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迫使清政府起用袁世凱擔任副統帥。袁世凱知道清廷在讓步,但不滿足於做副手,於是與徐世昌合作了一場雙簧戲,讓老徐傳話給清廷:還是叫蔭督師趕快赴前線吧,沒有袁世凱不見得就不能打仗。

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要挾,但清廷忍了,沒辦法,得解決燃眉之急,把湖北的革命火焰撲滅再說。可以想見,如果袁世凱一鼓作氣把湖北革命軍滅了,下一個被滅的就輪到他自己。所以,他利用革命黨為籌碼一步步把清廷逼到牆角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否則不是清廷死,就是他袁世凱死。


腦洞大開的歷史


  我們先來看看晚清的軍事力量構成,在鴉片戰爭時期大清軍隊仍然是老套路,綠營+八旗,綠營大概有六十多萬,滿蒙漢八旗總數約二十萬,其中八旗約一半兵力駐紮在京師附近,另四分之一駐紮關外。

等到天平天國時期,綠營在南方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太平天國短期內就奪得江南大片領土,於是這時候曾國藩團練起家的湘軍就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清軍主力,人數將近三十萬,湘軍攻破天京,滅亡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了免受猜忌,隨即解散了湘軍。而八旗軍最後的精銳-僧哥李沁的滿蒙八旗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八里橋被英法聯軍團滅。

但是帝國還需要軍隊來維持怎麼辦呢?從湘軍脫胎出的淮軍在李鴻章的控制下成了1860到九十年代的大清主力軍,李鴻章將洋務運動的成果重金花費打造這隻軍隊上面,讓其裝備近代武器。沒想到到了1894-95年,淮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糟糕透頂,中看不中用,被日軍吊打。

淮軍的失敗讓清廷意識到,軍隊不是僅僅換條槍就能提升戰鬥力的,必須對軍制進行改革,於是開始探索新軍之路,起初只是小規模的試驗。

  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建議,在天津小站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後由袁世凱接管定武軍,並加募步兵2000人,騎兵250人,將其擴充到7000人,改名為“新建陸軍”,完全依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

 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後因武昌起義爆發,只成立了二十六鎮,總共兵力十六萬,

這二十六鎮裡面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建制完整,兵力約12萬,除此以外湖北新軍約有兩萬人。其他都是有名無實。

由於袁世凱一直以來擔任新軍督辦。主要軍官都是袁世凱一手帶上來的,而且多為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生,都是其心腹,唯袁世凱馬首是瞻。

所以造成了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的時候,北洋新軍作為清朝主力一家獨大,新軍還不聽中央調遣,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關於袁世凱,陳詞濫調已經太多,這裡用幾個故事來說明辛亥年為何非袁世凱不可。

據說,在武昌起義爆發後,陸軍部尚書蔭昌領旨率軍前往湖北鎮壓時,其身穿長袍馬褂,腳上卻蹬著軍用長靴,簡直就是個“三不像”。

這時,旁邊有人向他恭賀大任,蔭昌眉頭一皺,說:“嗐,我手下一個兵都沒有,朝廷讓我去湖北督師作戰——您說說,我這是用拳打啊,還是用腳去踢呀?”

蔭昌還算有先見之明,北洋軍大都是袁世凱的舊部:統領馮國璋就不用說了,下轄第六鎮的統制李純、第二鎮的第三協協統王佔元、第四鎮第八協協統陳光遠,一個個都不肯用命。

據說,馮國璋南下路過彰德時,袁世凱曾對他面授機宜:“慢慢走,等等看”,而之後北洋軍也確實是按此執行的,蔭昌這光桿司令哪裡指揮得動!?

而據當時在京為官的曹汝霖回憶,“當兵諫電到之日,親貴大員眷屬,紛紛逃往天津,京津火車擁擠到無立足之地,人心之亂,於此可見”。

同樣在京為官的顏惠慶也在回憶錄中稱,“清廷大臣,不是宿命論者,就是失敗主義者,早已是外強中乾,色厲而內荏。烽火未起,官員們已準備投降了,更何況既不瞭解各省實情,又未經歷戰事,因此,他們惶惶然不知何去何從”。

京師一片恐慌,官員們如同驚弓之鳥,神經質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

顏惠慶舉了個例子,某次外務部高級官員在討論嚴峻的局勢,部內主管電報的司員面如土色的衝進來報告,說無法收到天津總署衙門的回電(當時盛傳革命黨要攻打天津),與會官員驚恐萬狀,紛紛喝令套車回家。幾分鐘後,那位司員又來報告,說與天津的電報聯絡已恢復,剛才無人作答,是因那邊的電報員如廁去了。

而袁世凱出山後就不同了。11月13日,在前線督師的袁世凱回到闊別三年之久的北京。 據顏惠慶回憶:

“袁世凱抵達北京後,滿朝文武,人心頓行安定,彷彿又恢復了元氣。這充分顯示出主政有方,處事決斷的袁世凱在朝中所享有的不一般的威望”。

三天後,新一屆內閣成立,袁世凱的親信趙秉鈞、王士珍、嚴修等分掌民政部、陸軍部、度支部等重要部門,清廷的朝中局勢稍稍安定。

由此可見,袁世凱最後成為辛亥年局面的收拾者,並非偶然。


坑爹史冊


因為當時唯一能夠鎮壓起義軍的,就是北洋軍。而北洋軍的將領都是袁世凱的鐵桿心腹,除了袁世凱,無人能夠指揮得動。

真有這麼玄乎嗎?就是這麼玄乎。這一切,全依賴於袁世凱獨特的練兵技法。當初在小站練兵時,袁世凱左手拿著刀,右手拿著官印,聽話的就有官做,不聽話的就砍腦袋,從而把“袁世凱”三個字深深地刻入了每個士兵和將領的腦子裡,讓他們只知袁宮保,而不知清廷。所以,除了他袁世凱,無人能夠真正指揮得動北洋軍。

事實上,武昌起義爆發時,袁世凱正被罷官在家,蟄伏安陽,靜待時機。在罷官的三年中,袁世凱表面上不問世事。實際上,他和北洋軍的將領們一直暗中聯絡著。朝廷下令北洋軍南下時,北洋軍得到袁世凱的授意,竟然裝模作樣,徐徐而行,根本沒有立即開赴湖北前線的意思。

朝廷沒辦法,只好自己打臉,邀請袁世凱重新出山。而袁世凱以“腳疾”為由,屢屢婉拒,其實是在與朝廷討價還價,直至拿到大權後,袁世凱才答應出山。

即便出山後,袁世凱也沒有令北洋軍全力作戰。只是展示了一下實力後,便不再進攻,為的是留住起義軍,要挾清廷。馮國璋不明白袁世凱的用意,打算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結果被袁世凱調回了京城,由段祺瑞代替其職。

這時候,袁世凱已經對清廷毫無忠心可言了。他暗地裡派人與起義軍談判,最終談得了合適的價碼:只要他能夠讓清帝退位,他就是未來的大總統。

但是,這並不能怪袁世凱。事實上,是清廷先對袁世凱不仁不義,才有了他後來的不忠不誠。

慈禧活著時,袁世凱的北洋系權勢熏天。慈禧和光緒先後死去,溥儀即位,25歲的攝政王載灃總領朝政。

載灃很能幹,一上任就先把袁世凱給罷免了。甚至還想殺了他,幸虧張之洞等人曉以利害,才沒有動手,最終以“腳疾”為理由,讓袁世凱回鄉養病。

等到武昌起義後,能幹的載灃終於發現自己並不那麼能幹,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再把袁世凱請了回來。

經過這番折騰,袁世凱憑什麼還對清廷忠誠呢?不忠誠就對了。

載灃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趣談秘史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後,小皇帝溥儀即位,溥儀生父、光緒弟弟載灃以攝政王身份主持朝廷政務。朝野傳言維新變法時袁世凱曾經出賣了光緒皇帝,所以載灃對袁世凱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期的袁世凱

載灃徵求諸大臣意見,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張之洞等明確發對,認為“國家遭逢大故,不宜誅戮舊臣”;載灃又電詢北洋六鎮統制的看法,這些袁世凱培養的赳赳武夫這樣說:“請將臣等先行革職,以免士卒有變,辜負天恩。”這份回電殺氣騰騰,意思很明確:“要想殺袁,先除掉我們!”

生長於皇家貴族深宮內苑的載灃還是缺乏魄力,被人一嚇唬手便軟了,最後只是借袁世凱有足疾,命其“回籍養痾”了事。袁世凱撿了一條命,於是急急忙忙回到河南老家,在彰德洹上村閉門隱居。

隱居河南彰德洹上村的袁世凱

袁世凱雖然下臺,但他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洋新軍依然控制在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袁氏舊部手裡。當時清廷的八旗軍、綠營兵都已腐敗不堪,沒有任何戰鬥力,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北洋新軍這支部隊。袁世凱的部下和朋友徐世昌、唐紹儀也在朝廷擔任了重要職務,袁世凱在洹上村架設了數架電臺,與這些老友舊部保持著密切聯繫。下野隱居的袁世凱看似是個不問世事的洹水釣魚翁,其實國內外大事皆在其胸,他在等待時機的到來。

時機終於來臨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一時間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諸省份紛紛響應,清廷上下惶恐萬分。清廷派馮國璋率北洋新軍南下鎮壓,臨行前馮國璋專門向袁世凱請示方略,袁世凱指點說:“目前形勢還不明朗,送你六個字:慢慢走,等等看。”馮國璋心領神會,辭別而去。

按照袁世凱的吩咐,馮國璋一拖再拖;清軍總指揮、陸軍部尚書蔭昌已到武漢,但其手下的北洋將領也得了袁世凱吩咐,非常消極,根本不肯出力賣命。這種情況傳到北京載灃那裡,載灃也束手無策。

蔭昌等清廷大臣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這些驕兵悍將,於是向載灃建議啟用袁世凱,指揮南方軍事;與此同時,袁世凱老友、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也向清廷施加壓力,說袁是當代中國政治和軍事奇才,北洋新軍由其一手練成,只有重新啟用他,才能指揮自如,扭轉局勢,挽救朝廷命運。

儘管載灃等清朝權貴一百個不願意,但迫於形勢不得不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辦理剿撫事宜。孰料袁世凱以退為進,竟致電朝廷稱“足疾未愈”,不肯出山。同時袁密電在武昌前線的北洋舊部繼續消極作戰,並通過徐世昌等人向朝廷提出六項條件:一、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開放黨禁;四、寬容武漢起事人員;五、授予袁世凱全權指揮前方軍事的權力;六、保證餉糧供應。

袁世凱一步步登上權力最高峰

袁世凱這六條意見的核心就是讓清朝權貴交出權力,這時載灃已無計可施,毫無辦法,只好同意袁世凱的意見。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兼欽差大臣,節制湖北前線水陸各軍;同時命令北洋大將馮國璋指揮前線作戰,段祺瑞負責後方接應。至此,袁世凱重新奪回了北洋軍隊的直接指揮權,並一步步迫使攝政王載灃下臺,成立責任內閣;民國以後,又略施小計讓清帝退位,並從孫中山手裡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登上了權力的的最高峰。


民國年間那些事


很多人都認為在武昌起義之後清廷是非用袁世凱不可的,雖然袁世凱本身實力很強,但是實際上清廷內部並非一開始就主張用袁世凱的,他的出山也是破費一番周折的。歷史上的具體情況,請聽我一一說來。

武昌起義之前,其實清廷並沒有感到危機的來臨。即使是在起義的當天,也就是10月10日,湖廣總督還給朝廷寫了一封電報保平安,具體內容如下:

“ 現在武昌、漢口地方一律安謐,商民並無驚擾,租 界、教堂均已嚴飭保護,堪以上慰宸廑。”

不過湖廣總督運氣不好,剛剛給朝廷報了平安,不到半天就發生了武昌起義,他自己的都署都被佔領了,無奈之中也只能躲在漢口。同時,趕緊給朝廷發了封加急的電報,要朝廷派兵來鎮壓。

清廷在一天之中同時看到這兩封完全不同的電報,我想他們肯定是懵逼的。不過隨著各地相同的電報不斷的到達北京城,清廷自然明白這次攤上大事了。


清廷趕緊召開了會議,這個湖廣總督肯定是要被撤掉的,同時朝廷還想了一些對策。清廷將湖廣總督革職,準其戴罪立功,另外派陸軍兩鎮去湖北剿滅起義。同時還海軍以及長江水師立即前往湖北支援。這個時候是跟袁世凱沒什麼關係。


當然,當時還是有很多大臣決定起用袁世凱的,不過當時的攝政王載灃並不同意。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載灃是年輕的親貴,為了盡收兵權和財權,三年前無緣無故把袁世凱給撤了。

到今天這種局面,這些掌握財權和兵權的清廷皇室親貴對武漢的起義卻是束手無策的。最後載灃還是無奈之中起用了袁世凱。

為什麼最後還是要用袁世凱呢?

第一,這就不得不提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了,在當時國內這可是最強的軍事力量。同時袁世凱這個人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在當時武昌首義爆發以後,他的去向可是全國人民所關心的。

第二,袁世凱這個人的是有著雄厚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比如朝廷的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都是和他關係不錯的,即使他下野了,朝廷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夠知道。。同時他自己還能開場設礦、控制當時鐵路修築等等。這使得自己把朝廷的北洋新軍完全變成了他個人的私人武裝。


第三,北洋派積極為袁世凱鋪路。袁世凱雖然歸隱了,並且同時表示不再回歸政事,但是實際上他手底下的北洋徒子徒孫還是不斷為袁世凱造勢的。比如收買當時的報紙,為他復出造出呼聲。甚至門生故吏不惜鉅款來賄賂當時的親貴,以讓其復出。比如載灃最後起用袁世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當時無力對抗奕劻這些主張起用袁世凱的人。

第四,袁世凱和西方列強關係很好,深得西方列強信任。袁世凱是非常重視外交的,無論是當時教案,還是義和團運動,他和洋人交涉都是非常讓西方滿意的。在武昌起義爆發以後,西方列強自然站出來給袁世凱站臺。比如英國公使率先支持他,同時美國公使也像清廷發出類似的倡議。要知道清廷可是非常害怕外國列強的,他們的意見是不得不考慮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北洋六鎮是清廷最早編練的新式陸軍,光緒三十一年(1905)4月,北洋六鎮在天津小站編練成軍時,還沒有其他任何一省組建出一鎮新軍。

北洋六鎮兵員足額,器械精良,訓練有素,糧餉充足,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編練出一支擁眾7萬餘人的新軍,除袁世凱的個人能力外,全賴清廷不遺餘力的支持。當時的袁世凱位高權重、炙手可熱,除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外,還兼參預政務大臣、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津鎮鐵路大臣、督辦憲政大臣、督辦商務大臣、會辦練兵大臣等本兼8個職銜。袁世凱是彼時滿清漢臣中恩遇最隆,事權最重者,論權勢與聲望,甚至可以和之前的“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相提並論。

為了練出一支能征善戰的新軍,清廷是不惜血本的。當時,朝廷為籌措鉅額的庚子賠款,早已是捉襟見肘,十分困窘了,但是為了搜刮供北洋六鎮練兵的軍費,不惜強行攤派,嚴厲催繳,也真是拼了。袁世凱小站練兵,朝廷在財政上全力支持,經費基本上能按時撥付。當然,這筆鉅款都被強行攤派到各省的頭上。有人激於義憤,屢次上疏彈劾袁世凱,朝廷無不大力庇護,寵信如常。

清王朝不惜工本的投入,終於在京畿之地練成新式陸軍六鎮。宣統帝溥儀即位後,攝政王載灃擔心袁世凱尾大不掉,又想報哥哥光緒被慈禧囚禁瀛臺之仇,暗中準備一舉除掉袁。 後來,他擔心袁手下那幫驕兵悍將發威,遂以“足疾” 為由罷斥了袁世凱。

武昌起義爆發後,攝政王載灃驚恐萬狀,環視天下,卻發現自己手上幾無可調之兵。南方各省新軍基本都參加了起義,有些還鬧起了獨立,而唯一能依仗、能調動的似乎只有北洋六鎮,由北洋軍才聯想到其首腦袁世凱,於是立即下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還以半勉勵半威脅的語氣說:“該督世受國恩,自當力顧大局,勉任其難”。

載灃急難時突然想起袁世凱,似乎忘了當初把他罷黜回籍一事,雖然封了他個湖廣總督的高職,但授權也只是“節制調遣”湖北駐軍與外省援軍,歸陸軍大臣蔭昌以及薩鎮冰統轄,其權力範圍僅僅是“會同調遣”。載灃以為袁世凱會感恩戴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事實證明,他遠遠低估了老謀深算的袁世凱。

蟄居河南彰德府(安陽)洹上村3年的袁世凱,表面上泛舟垂釣,悠遊林泉,好似再也無意仕途,其實內心無時無刻不在籌謀著如何東山再起。聽到朝廷召喚,他以足疾尚未痊癒為由婉拒出山。很明顯,他在待價而沽,沒有立即應命走馬上任的意思。

北洋六鎮的官兵們心裡只有袁世凱,對蔭昌等滿族將領陽奉陰違,或根本不聽調遣。辛亥革命的浪潮已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攝政王載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他現在才意識到清廷耗費巨資編練出來的北洋六鎮新軍是誰家的了,北洋軍的靈魂與領袖不是朝廷,更不是自己,而是袁世凱,深諳權謀的袁決不是一坨任自己擺弄的軟麵糰。經多次討價還價,載灃被迫答應了袁世凱提出的全部要求:明年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並赦免武昌首義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開放報禁、給予自己指揮前線所有軍隊的實權、提供充足糧餉......待一切大權在握、目的達到後,袁世凱9月9日才離京南下督師。兩天後,北洋軍開始大舉進攻,很快就攻佔了漢口......

.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