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孫臏的名爲「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孫臏是古代著名的兵法家、軍事家,是齊國人孫子(孫武)的後代。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也稱《齊孫子》。孫臏的名字來源可以說是非常慘烈與痛苦的了,就讓小編給各位講解一下吧。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孫臏與龐涓曾同時在鬼谷子門下求學,兩人是同窗好友。可能是因為遺傳了孫武的天賦吧,孫臏十分聰穎,悟性極強,對鬼谷子傳授的知識常常能舉一反三,深得鬼谷子的喜愛,並讚揚他日後必成大器。

而龐涓(魏國人)呢,論學識,沒有孫臏多;論品德,也沒有孫臏好。不僅無知無德還不肯努力學習,對鬼谷子傳授的知識常常是淺嘗輒止,且自命不凡。剛剛入門,便認為學到了師父的全部本事。對這樣的學生,鬼谷子越來越失望,只能聽之任之,而把主要精力都用來指導孫臏。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龐涓(吳鎮宇飾)

這讓龐涓很是嫉妒,這也為後來二人的生死對決埋下了禍根······

慘遭“臏刑”

二人離開鬼谷子後就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龐涓回到魏國後,無人知道他到底學的怎麼樣,卻因曾師從於鬼谷子而被人器重,加之他能說會道,善於自吹自擂,後來便被魏惠王封為將軍。龐涓做了將軍,並沒有忘記嫉恨孫臏,發誓要除掉他。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經過周密策劃,他假魏惠王之名邀請孫臏到魏國做客。孫臏如約前往,龐涓卻說孫臏來遲,怠慢了魏王,私自將孫臏處以“臏刑”——即剔除膝蓋骨,使其一生都無法站立行走。覺得不夠解恨,龐涓又對孫臏處以“黥(qíng)刑”(又叫墨刑)——即在臉上刺字,讓他不敢再拋頭露面。

為了記住自己所遭受的奇恥大辱,孫臏就改名為“臏”字,但是他的原名史書上並未記載。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孫臏受刑後被龐涓囚禁了起來,後來終於有機會逃脫才得以回到齊國。身體的殘疾並不意味著精神的殘疾,孫臏的才華得到了齊國將軍田忌的賞識,期間發生的“田忌賽馬”的故事小編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最後田忌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孫臏就成為了齊國的軍師。從此,孫臏與龐涓各掌一國兵權,成了戰場上的對頭。

馬陵之戰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公元前314年,韓國與魏、趙兩國聯軍交戰,韓國無力抵抗,便向齊國求助。齊王派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很快就越過了魏國的邊境。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率師撤離韓國回魏。

反師回國的途中,龐涓聽說齊軍進入魏國國境三天就已死傷半數,十分高興,但他不知道這是孫臏的障眼法。於是龐涓就之帶上輕裝的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孫臏(孫紅雷飾)

孫臏估計龐涓的軍隊當晚就可以趕到馬陵這個地方,於是就讓齊軍在周圍設下埋伏。還命人砍去樹皮,露出裡面白色的枝幹,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夜裡龐涓果然到了馬陵,看到樹上寫著字,就點起火把照明,還沒等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應接不暇,龐涓也身中數箭,他自知無計可施,必敗無疑,就拔劍自刎了。

齊軍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還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龐涓身中數箭

其實小編覺得,龐涓與孫臏二人的生死對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老師鬼谷子。對於老師來說,他身上揹負的責任不光是“傳道受業解惑”,更要因材施教。雖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但如果老師不對學生加以指導,他們可能會越走越偏,怎能因為學生的知識淺薄、德行不好就放棄了呢?

這樣豈不是好學生越來越好,差學生越來越差呢?各位網友們,你們覺得呢?

為什麼孫臏的名為“臏”?只因他被龐涓處以“臏刑”

鬼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