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你真的了解吗?不要被耽误了

你知道的一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说过: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

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40年前,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 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在研究专业知识方面得出一个著名结论:

“国际象棋是没有速成专家的,也当然没有速成的高手或者大师。目前所有大师级别的棋手(包括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间在国际象棋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无一例外。

我们可以非常粗略地估计,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可能花了 1万至5万个小时盯着棋盘……”

在此之后,心理学发展了一个分支,专攻研究西蒙和蔡斯的发现。研究者一次次地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要擅长复杂任务,需要大量的练习。

西蒙和蔡斯的论文发表后,心理学家约翰·海斯(John Hayes)研究了 76位著名的古典乐作曲家,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写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前,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时间谱曲(例外包括用了 9年的肖斯塔科维奇和帕格尼尼,以及仅用了8年的埃里克·萨蒂 )。

《异类》这本书中谈到“一万小时定律”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学术传统。要获得很高的成就,必须得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成就是才华加上练习”。

但是,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心理学家越深入研究天才的职业道路,就越发现

天赋的作用有限,而后天努力更为重要”。在对认知水平要求极高的领域里是不存在天才的,没人刚完成外科轮替训练就可以走进手术室做世界级的神经外科手术。

《异类》主题更重要的第二点是——那些到达行业顶端的人为了达到杰出,所需的练习强度极大,以至于他们需要帮手。他们要么走了运,要么有特权或者身处的环境让那么多年的努力成为可能

最近,对于这个观点出现了一些不解的论调,有些评论简直令人困惑。例如,以下这段文字来自一篇刊登在《时代周刊》上的文章,让人觉得世界上又多了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戴上了万圣节假发,不知怎的招摇撞骗进了 Time Life 杂志社大楼:

“研究结果表明勤奋是天才的本质,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依此向大众推广了一个说法,即有素训练一万个小时是“成就伟大的神奇数字”,与天赋无关。

在名为《异类》的书中,他声称只要足够勤奋,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媲美专业人士的熟练程度,只要花时间就可以了。”

一万小时定律,你真的了解吗?不要被耽误了

“一万小时死亡定律”?

在另外一本书,《贫穷的本质》,看到另外一种景象。这个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奋工作。

别说休息,可能连吃饭上厕所都要挤出时间来。

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只要企业不倒闭,他们不会换工作。

可是“一万小时定律”在他们身上,并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们越忙越穷,越勤奋,越把自己的技能缩窄在一个跑道上。

“一万小时定律”不仅没让他们成为专家,成为赢家。反而捆死他们,我称之为“一万小时死亡定律”。

为什么会这样?

从某个角度来说,1万小时定律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不是所有的1万小时打开方式都正确。

有的人说,我开了5年的车,为什么没有变成赛车手?我学了5年的英语,为什么还是不会用英语交流?我炒了5年的股,为什么还是被割韭菜?

其实,我们要想想原因。

专注,是1万个小时的核心。专注一个领域,专注一个方向,专注一个行业。而从来不是简单粗暴的堆砌时间。

北京奥运会勇揽八金的美国游泳健将迈克尔·菲尔普斯,人人说他手脚特长,天赋异禀,生来就是游泳的好苗子。

可是他的成绩是来自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持续五六年,在游泳池里的时间超过1万5千小时,才有他8金的辉煌,缔造奥运史上的奇迹!

1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在于每一次练习都要突破舒适区,使自己对已经掌握了的技能不断变化和改进。

如果你有能力在1个小时内跑完10公里,那么每次跑步都在1小时里跑5到8公里的感觉都属于你的舒适区。

但是如果要求你每次都用1个小时跑完15公里,这就是你的「恐慌区」,因为它是你目前暂时不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准。

一万小时定律,你真的了解吗?不要被耽误了

只有持续在这两层中间的学习区里学习,才会得到有效的进步。

这一万小时,你要找对方法。否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效都会是微乎其微。

就拿数学来说,便是如此,如果你不了解答题思路,那便很难得分。

一万小时定律,你真的了解吗?不要被耽误了

愿时光不负有心人

也许你未必处于一万小时死循环,但这几点建议,对你的人生依然有价值:

1.教育,是让你时间增值的最大办法

打破这种死循环的根本,在于让自己的单位时间增值。

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教育。

电视剧《相爱十年》中,刘元去一家日本企业工作,最开始,仅是一家底层的行政文员,每天的工作是倒垃圾、擦桌子、擦楼梯、端茶送水。

除了做体力活,还要忍受同僚的冷嘲热讽,每天都很累。

尽管如此,为了能在这家公司长远发展,刘元还是挤出时间去报了一个日语培训班,每天坚持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日企老大要去参加一次活动,需要刘元帮忙。刘元很自然地直接用日语和他沟通。日企老大非常惊讶:“刘元君,你日语很好呀。”

刘元满面微笑,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此后,刘元在这家日企一路晋升,最终成为职位最高的中国员工。

很多年前,农民工在深圳工作,他们白天在工地上干活,但晚上挤出时间也要去上夜大,去学习。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你会算1+1=2,即使你重复算一千遍,你也不会知道2+2=4。但知识和技能越多的人,单位时间产出值越高。

所以,无论你处在什么时刻,一定不要让自己忙死,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意志力都耗费在无效重复之事上,也就是不要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工作上。

每天留出时间,留出精力和意志力,给自己刻意训练,让自己时间增值。

2.善于找资源给自己作背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被尊敬地仰视,才会有更多眼光看到你。

有人编了个故事:

一个富人为了想让自己的儿子谋到一份世界银行副行长的职位,他对世界银行的负责人说:“我孩子非常有才,精通金融管理之道,你们能不能给他个机会。”

世界银行的负责人拒绝了他。

于是,富人开始想办法。他听说比尔盖茨有个女儿,于是找到了比尔盖茨,对他说:“我儿子当上了世界银行的副行长,是世界银行最年轻的副行长,你要不要把女儿嫁给我儿子。”

比尔盖茨一听,心想,世界银行最年轻的副行长,应该很厉害,很有资源,于是答应了。

富人再去找世界银行负责人:“我儿子娶了比尔盖茨的女儿,你们要不要给他个机会?”

世界银行负责人心想,比尔盖茨的女婿,应该靠谱,也答应了。

人要善于给自己贴标签,标签的背后,意味着资源,合作的本质就是资源整合。

同样的才华,如果被贴上了标签,有大宗资源加持,才华会更能产生效果,你的单位时间值也会大大增加。所以,人要学会找资源给自己的才华作背书。

3.有更强大的人脉,会让你的时间值被杠杆放大

人脉是最不能忽视的一环。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杠杆效应。

举个例子,买房,首付三成,如果是五十万,你就能拥有一套价值一百五十万的房产。是的,虽然你要还房贷,但是这套房产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受益,全部归属于你,例如租金收益,例如增值收益。

五十万撬动一百五十万的资金为你办事,这就是杠杆效应。

在你的人生中,如果有强大的人脉资源,人脉也会让你的努力被杠杆放大。这就是人脉杠杆效应。

同样是开车,给马云开车,和做滴滴司机,带来的收益是截然不同,单位时间的产出值也是不同的。

4.良好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拥有一份单位时间产出值较高的工作,每天有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

休息不仅仅是放纵欲望,还能推动自己去学习,打破舒适区,学习新的技能。

能够从容一日三餐,犒劳自己的胃。

有无聊甚至发呆的时间,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一万小时定律,你真的了解吗?不要被耽误了

“一万小时定律”和“一万小时死亡定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你能否不断让自己的单位时间值增加。

这意味着你不能把全部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你必须留出时间、精力和意志力成本,为自己的蜕变做准备。

那些一天到晚忙到死的人,注定拥有的是“一万小时死亡定律”;那些拒绝忙死,给自己生活留白的人,才会拥有“一万小时定律”。

愿时光不负有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