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渡口風雲

義渡口風雲

古驛道:

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

兩河口古驛道:

位於今夷陵黃花鎮,黃柏河東西支流的交匯口。

是舊時秭歸、興山和原宜昌縣部分地方到宜昌市(東湖縣)的必經之路,工農學商及貨物曾在此雲集流散。

義渡口風雲

自古以來,人們臨水而居,順水而行,在河流的兩岸,走出了“川”字,交織匍匐於大地。

勢均力敵的黃柏河東西支流,從百公里之外的高地一路奔襲,收編了沿途的山澗溝溪,交兵于山脈之末,卻將勝負問難於行人足下:

這兩河口上,三水相峙,如何得過?

義渡口風雲

有需求的地方然後會催生一門職業,於是這水上就有了擺渡人,春秋冬夏往返兩岸,賺了些風雨行舟的餬口錢,一把撐竿撐開了千年百代或更久遠。

卻不知從何年月起,有一湯姓父子,幹起了義務擺渡,免費送客的好事來。

為念其功德,兩河渡口漸稱為“義渡口”,渡口之下歸為一脈的河流亦稱為“湯渡河”。

鄉間野事,難動史筆點墨,但地名建志,口碑相授,可知民心知恩知義,”義“之始也。

義渡口風雲

義渡口風雲

兩河相交形如一個“y"字,西北來客在字形相交處渡河,然後順河上驛道翻山穿林二十公里,便可從宜昌港入長江,四面八方的任遠遊了。

然而,河上驛道原修於絕壁之間,行路之難,有碑文可證:

“經兩河口等處夫灘之兇有如虎齒,路之險有如羊腸,巖壁鬥懸,山泓暴漲,觸目興懷。....每當春夏之交,其墜於巖者不知凡幾,其溺於水者不知凡幾,可聞心酸”。

義渡口風雲

於是時任宜昌縣知事的吳寶炬便“發此宏願,捐廉提倡”,帶頭捐款,組織老百姓重修了這條古道。

三塊石刻組成的功德記事碑,被近百年的風雨侵襲,只能依稀辨認得,“功德無量“的碑頭,和“民國拾肆年夏曆已醜春告竣”(即1925年)、“發起知事吳寶炬,領銜紳士“的落款。

那密密麻麻的誰誰多少串,如同散落在歲月裡的一地銅錢,買下了一段通途,卻買不了光陰留連。

義渡口風雲

義渡口風雲

渡口上行一公里處,有吳寶矩為紀念疏路竣工而刻的”化險為夷“四字。

陰刻楷書的崖刻高1.5米,寬4米,氣勢恢宏,蒼勁有力,彷彿一方砥石,鎮住了浩浩桑桑的兩支來水,鋪排進大河風度,款款從容而去了。

崖刻正在路轉山灣時忽見,也似在勸慰世人,莫道人間行路難,守得胸中情義不改,腳下行路不止,終是有柳花明時,雲開散處,險化夷來。

義渡口風雲

追古溯今,此地先有湯氏行義擺渡,為一家之義;後有寶矩奉義修路,號召百姓是為一方之義。

山水靈秀,民風教化,得義風長存,”義“有傳也。

義渡口風雲

時間悠然的漫步,看世事與山水悄換了容顏。

義渡口及古驛道在被宜興公路淘汰了半個世紀之後,又被世人從遺忘的邊緣,扯出了前塵往事。

萬貴山莊佔得兩河三角洲的地利優勢,在打造與時俱進的莊園之時,也對一河相望的義渡口進行了修繕。

義渡口風雲

義渡口風雲

添置駁船,鑿修棧道,重建渡亭,砍伐驛路,加裝護欄,為了增添趣味性,還架設了河上索道。

莊園主人們盡心盡力,斥巨資還原了舊時風貌,讓人們在重走先輩們走過的古驛道時,能感受先人們的智慧和艱辛,或可更加珍惜現世的安穩。

更能在湯渡河的清流中,體會到”義渡“德操,是在物質至上的當下,極需弘揚的民族秉性。

追古溯今,義有始有傳,今日可喜有萬貴山莊,奉”義“而行,詮釋了他們所理解並遵從的”義“。

即為:能力的奉獻,責任的擔當。

義渡口風雲

義渡口風雲

此岸渡口楊柳依依,我們上船收纜,須臾就回到彼岸。

岸邊沙洲芳草萋萋,只知春秋榮枯不知歲月更迭。驀然回首,馬達換成了竹篙,擺渡人撐著河底,便遠去了一船行路人。

船頭一襲青衫,船尾半身藍裙。

義渡口風雲

義渡口位於萬貴山莊,是保留極完整的古驛道,萬貴山莊位於宜昌夷陵區黃花鄉,距離城區十公里左右,全年不收門票,現有景點雙頭獅、百龜頂、臘梅谷、義渡口、地質展覽館等,歡迎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度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